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本身也在向前发展.然而我们的城市景观,在这种迅猛发展的过程中,正逐渐丧失其地域性和文化性的特色,趋向雷同.本文针对当前国内城市景观设计中普遍存在的文化失语现象,提出应该对城市景观空间进行整合;并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还需引进先进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2.
城市设计在我国高速城市化阶段推动了城市空间的巨变并提升了现代城市的物质环境条件。然而,由于城市设计实践中对时间要素的忽视,承载时间信息的城市既有建筑与空间在城市空间发展过程中日渐消逝,从而导致城市记忆断层、城市个性模糊,本应蕴含丰富文化的城市之美也逐渐隐没。通过从不同角度研究城市空间的时间性及城市既有建筑空间的使用价值、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认为时间是城市空间之美的重要要素之一,并寓于城市既有建筑与空间。在此基础上,探讨时间要素与城市既有空间参与下的城市设计原则:强调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的建筑空间共存的文化多样性;强调新旧空间协调的空间延续性;强调既有空间现实功能延续的功能适应性,以期从时间中寻找遗失的城市空间美。  相似文献   

3.
城市景观是由建筑及它们之间的空间共同构成的。城市的公共空间体现了建筑与建筑的关系,空间对建筑造型和组织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注意公共空间的形成,可以使建筑与建筑协调起来;“琐碎”的建筑造型有助于积极空间的形成和宜人的空间尺度;只有把建筑作为城市空间序列的一部分进行设计,才能创造出有组织和多层次的城市景观。[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社会大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精神物质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博物馆作为一个向不同阶层民众传播多元艺术文化、展示丰富历史藏品文化的平台,在社会民众文化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VR技术应用作为现代博物馆展陈设计过程的重中之重,能够通过有效发挥出其交互性、沉浸性的优势作用,实现让展览参观者更好地在虚拟场景中体验藏品、感受文化,摆脱传统博物馆二维展示的局限,为博物馆展陈设计工作提供更多新鲜创新元素和活力。文章对VR技术在博物馆展陈设计过程中的优势及作用展开分析与探讨,为新时代博物馆的展陈设计提供有意义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从光与空间关系入手,引入光在空间中的功能,通过大量实例分析光影在建筑室内空间环境设计中的不同作用和设计手法,阐述了光与影丰富室内空间形态的观点,强调光影在空间环境设计中具有非凡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李卓 《活力》2007,(12):77-77
室外居住景观中的个性化设计是为了设计的多元化,现在的个性化设计的室外居住景观受到的社会现状影响比较大,要改观还需要很长时间的探索和发展,但是这个问题会解决的,现在的个性化设计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社会逐渐对室外居住景观的个性化需要不断提高,会促进这个门类设计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7.
高层公共建筑的顶部是建筑体竖向构图的顶端结束部分,其以较高的空间优势既可实现建筑使用功能,又能实现形象展示功能,既能体现建筑本身的象征特征,又可构成城市局部景观环境,体现地域文化,因此对高层公共建筑顶部的设计尤为重要。本文以现代高层建筑顶部形态设计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主要影响因素,为最终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城市从单纯的建设转向景观文化的塑造,使景观改造成为一种手段,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景观文化缺失问题。通过对城市文化场域及其对景观改造的影响和制约分析,指出在文化场域的背景下,构建城市景观改造理路对城市景观改造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当下我国城市景观改造的问题,明确主题文化塑造是城市景观改造主线,建构城市景观形式的多样与统一;关联多样化城市空间,立足于城市景观空间的通透与整合;保留场地具有文化信息的景观元素,延续多样化城市符号;建构"政府—场地—市民"的景观改造供给体系,提升城市景观改造效用。  相似文献   

9.
现代室内空间设计有着丰富的记忆,因为她是人类文明的果实.她包括个人的,人民的,民族和国家的.有的是反映人类新时代的脉搏的健康基础.现代室内空间设计本身的美值得提倡、欣赏、发展.它更使城市和乡村千变万化使商业环境不断升级,这绝不是任何当代规划、建筑规划、建筑空间、一种设计所能做到的.那是一种能饱含着历史感溶合现代文明之感的美.在设计领域也因民族地域及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的差异,而体现在室内空间,装饰,材料,整体色调,顶光布局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一个城市的面貌不仅仅要靠其地理环境和文化风情展示给大众,同时一个城市的公共景观艺术设计也决定了其形象。秦皇岛是一座气候宜人有着古老历史的海滨城市,在其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只要秉承艺术与都市相和谐,人文与自然相和谐,传统与现代,建筑特质与区域共性相和谐这三点,我们坚信秦皇岛必将会展现给世人一个时尚而又不失典雅的形象。  相似文献   

11.
镶嵌艺术是人类追求美的智慧结晶,是一种以硬质材质有色嵌片拼贴图案应用在墙壁立面或地平面上的艺术形式。通常所使用的材料具有与建筑共存的材料特性。因此,镶嵌艺术是一种极富现代活力的城市空间艺术表现形式。镶嵌艺术与城市景观的三大实质要素自然景观、环境设施,建筑物中的建筑实体、环境设施可以有机结合,同时又能与自然景观融合协调,使得城市景观整体空间达到高度整体和谐。在现代城市景观中融入镶嵌艺术,传承和超越原有景观艺术表现形式已成为我国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新课题,在发挥艺术的社会审美功能、优化城市环境、美化城市形象方方面面具有重要的运用前景和现实意义。本文对镶嵌艺术的文化媒介和材质媒介作用及镶嵌艺术在我国现代城市景观中的运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分析研究了镶嵌艺术表现形式在我国现代城市景观中运用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常冰 《经营者》2014,(18):66-66
中国的古典汽车文化在民间已经扎实地生长开来,作为专业博物馆的社会基础也在逐渐具备之中.建造汽车博物馆,最首要的就是收集足够量的、品相状态合乎要求的实物展品。馆藏级别的汽车品相不仅要好,其状态还必须真实,容不得作假和粉饰糊弄。这些都是博物馆对展品很普通很基础的要求,但对于中国汽车来说,却非常苛刻。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技和设计思潮的发展,小区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一个小区的景观设计优秀与否,不仅可以全方位地提升整个楼盘的文化品味,突出其个性,还可以在众多的楼盘中脱颖而出,给楼盘带来极大的价值提升。其中,硬质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对硬质景观的设计进行一个阐述。  相似文献   

14.
龙门浩历史街区作为重庆主城区最后一个保存完好的历史街区,见证了城市发展的历史,被称为长江南岸老重庆的标本。面对不断加剧的发展压力,龙门浩历史街区如何发展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形态类型学从不同尺度层级对城市形态和建筑类型进行解读,有效揭示其内在特征以及历时演变过程,为城市历史景观保护实践的操作提供基础性依据和切入点。运用形态类型学理论,从城市脉络、城市空间形态演化历程、形态肌理和建筑类型等方面对龙门浩历史街区更新保护进行分析,探究形态类型学在城市历史景观保护和发展中的具体运用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湖南房地产》2007,(1):37-41
一个人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城市,必有其标志性的景观或建筑群,且个性鲜明、深深反映地方文化、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在衡阳市区以及周边地区,从旅游景观的角度包装设计自己独特的标志性建筑。古老的青石板路,外加传统建筑再渗入一些现代化元素……  相似文献   

16.
《价值工程》2017,(13):168-170
以西安大雁塔北广场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统计调查对象对地域文化了解程度调查以及对广场设计结合地域文化特色的满意度数据,将数据分析与城市广场构成要素相结合,得出大雁塔北广场地域文化特色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即建筑、色彩、绿化、水景、环境小品、铺地、灯光。以此寻找符合陕西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景观模式,探讨在地域文化和可识别性的研究基础下未来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规划设计遵循的要点原则。  相似文献   

17.
城市规划建设非常重要,能体现城市的规划整体性,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和空间环境品质。基于此,文章立足城市规划建设,对建筑规划设计的内涵和原则进行分析,明确城市规划建设与建筑规划设计之间的关系,分析城市规划建设中建筑规划设计的重要性,提出通过确保设计科学性、实现设计有效性、完善综合保障措施等正确处理建筑规划设计及城市规划建设关系,在改进城市形象的同时,展示城市自身特有的文化风貌。  相似文献   

18.
曾永奎 《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11):159-160,158
文章通过城市殡仪馆建筑环境设计所体现的建筑环境氛围和人性化方面设计,以柳州市殡仪馆为例,从殡仪馆的选址要求、总体布局、主体建筑、外部环境设施、内部环境布局以及室外景观等方面,探讨了殡仪馆建筑环境建设的理念和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9.
孙建科 《民营科技》2007,(4):48-48,51
城市文化,和谐所系。法国著名学者潘什梅尔说:城市既是一个景观,一片经济空间,一个生活中心;也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一个灵魂。这种气氛、特征和灵魂,就是城市文化。城市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弘扬城市文化,以共同的理想和观念,把不同阶层人群凝聚起来,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才能构建万众一心、共创和谐的强大合力。  相似文献   

20.
城中村作为城市化进程中必然的产物,它终究在城市体系中要被其他空间所代替,但城中村这个空间是可以为城市所用.城市的扩张带来很多环境问题,它需要在扩张的同时补给扩张中消失的绿化与农田,提高自给自足的能力.利用城中村这个空间把城市景观与农业结合,运用生态建筑的模式建立生态圈,建筑不再是不可回收的,而是可以循环利用的模块化形式.将城市中城中村空间联系起来建立系统,保障景观的贯穿性,保障建筑的可交流行,保障农副产品运输销售的可行性.在农业与景观的结合加上生态建筑的理念,进而提出农业景观模块化的设计思路,并从城中村作为设计思路的原点,从城市农业发展趋势、城市建筑发展形态、农业景观三方面,结合空间构成、变现形态、生产模式等来进行分析城中村在未来合理存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