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对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公司而言,股权高度分散并非一种普遍现象.许多国家的公司不仅拥有控股股东,而且这些控股股东也都积极从事公司的治理。由于控股股东掌握着公司的实际控制权,控股股东可能寻机损害小股东的利益,致使控股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成为公司治理的关键所在。本文通过对控股股东侵占小股东利益行为的博弈分析,将控股股东侵占小股东利益而获取的租金作为内生变量5I入模型之中,构建具有概率约束条件的委托代理模型,通过对该模型的分析,得到有效遏制控股股东对小股东利益的恶意侵害是提升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有效途径,同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控股权和股东性质共同影响下的股权结构的有效性为研究重点,考察了控股股东对会计透明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与会计透明度显著负相关,表现为利益侵占效应;在股权相对分散时,国有股东对会计透明度产生积极影响,表现为“帮助之手”;而对于国有且控股的上市公司有利于提高会计透明度,控股股东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开始转向利益协同效应。同时还发现,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放大了国有股权发挥的“帮助之手”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2012—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股权集中度对不同生命周期的公司投资效率影响的动态演化。研究结果表明:(1)无论公司处于哪个生命阶段,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第二至第五大股东对于控股股东的制衡均与过度投资无显著相关性,即控股股东、其他大股东对控股股东的制衡对过度投资既无负面刺激作用,也无抑制的积极影响,没能发挥应有的公司治理效应;前五大股东间的股权分布不均衡对过度投资的成长期公司产生了加剧的消极效应,在过度投资的成熟或衰退期公司也没有发挥积极的抑制过度投资的效用。(2)控股股东、前五大股东间股权分布的不均衡会对在成长期和成熟期的公司加剧投资不足问题,产生消极的刺激投资不足的后果。无论处于哪个时期,第二至第五大股东对于控股股东的制衡度对投资不足均存在抑制的积极影响,促进积极的公司治理效应。  相似文献   

4.
不当关联交易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形式不断翻新,操纵手段变化多样,目的在于操纵利润。其对上市公司、投资者、股票市场等都会造成不良影响。由于我国国有控股股东行为模式的特殊性,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关联方交易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亟待规范。本文在对不公平的关联方交易产生的根源及控股股东行为模式进行论述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不公平的关联方交易,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规范措施。  相似文献   

5.
我国证券市场上,控股股东籍由各种手段掏空上市公司,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的现象十分严重。以格林柯尔系为例,控股股东曾采取多种手段侵害投资者利益,如关联交易、收取品牌使用费、签订虚假供货合同诈骗资金、拖欠收购资金、挪用上市公司财产、利用会计手段制造虚假业绩等等。随着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不同股不同价、不同权"的市场制度与结构逐步得到改善,从制度层面上铲除了损害流通股股东的制度基础,使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控股股东在利益取向上趋于一致。在全流通时代,大股东的利益将与二级市场投资人的利益紧密相连,因此规范、约束控股股东的行为越发重要。  相似文献   

6.
对控股企业进行财务监控是保障财务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维护出资股东资产权益的重要手段,是实现股东投资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途径.出资股东应充分重视控股企业财务监控工作,不断强化财务监控职能,完善财务监控体系.面对复杂的经济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强对控股企业的财务监控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对控股企业财务监控的方法和任务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完善控股企业财务监控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制造业上市公司2003年-2006年为样本,分别研究了终极控股股东现金流权和两权分离度对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发现现金流权与企业融资成本负相关,两权分离度与企业融资成本正相关。在此基础上,对产品市场竞争这一外生变量和终极控股股东控制之间的作用对于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进行进一步探讨。研究结论表明,我国产品市场竞争与终极控股股东现金流权在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上具有正面效应,而产品市场竞争与终极控股股东两权分离度在对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上具有负面效应。这一结论为我国上市公司加快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质押持续升温,但质押比例过高会引发资本市场爆仓风险,损害公司利益。本文以雪松发展为例,探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动机及其影响。研究发现:雪松发展股权质押动机主要为融资需求、利益侵占和风险转移。为此,可以通过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对控股股东的监督与制衡,控制股东股权质押比例,同时由质权人加强对出质方的评估与监督,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  相似文献   

9.
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与现金持有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我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004年~2009年数据,从终极控制人角度实证研究了终极控股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对公司现金持有价值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我国上市公司终极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度与现金持有价值显著负相关.(2)与非国有相比,当终极控股股东为国有股东时,公司现金持有价值更低,并且终极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度与现金持有价值的负相关性更强。  相似文献   

10.
股利政策是现代企业三大财务政策之一,它是企业筹资和投资活动的延续,也是筹资和投资的基础。恰当的股利分配政策不仅能树立良好的公司形象,而且能建立起投资者对公司前景的信心,从而为公司创造一个优良的融资环境,使公司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由于控股股东掌握着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可能寻机损害小股东的利益,致使控股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成为公司治理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自2015年4月以崔军为首的宝银系频频举牌新华百货以来,宝银系与上市公司原控股股东物美控股之间围绕控制权的归属问题展开了持续的较量。本文分析了外部机构投资者举牌上市公司的原因以及公司治理和投资者利益保护等问题,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控股股东及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促进相关监管措施的完善及投资者利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表决权信托与小股东利益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现行公司法对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利益保护方面存在诸多制度缺失,致使小股东利益受到损害现象非常普遍。损害小股东利益现象是控股股东利用其表决权的“垄断”地位控制公司及经营管理层的原因所致。表决权信托是改变这一现象的有效方式,能起到保护小股东利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股权质押是我国上市公司的主流融资方式之一,因快速便捷、容易变现、不会影响控制权等优势为控股股东们所喜爱.但是,股权质押背后也存在巨大的隐患,一旦操作不当就会对控股股东及其上市公司造成恶劣影响.本文以拉夏贝尔为例,从多个维度分析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的特征及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2004—2010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终极控股股东两权分离度、自由现金流与过度投资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自由现金流与过度投资正相关,并且具有正自由现金流量的公司更可能过度投资。进一步检验发现,控股股东两权分离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与公司自由现金流水平的高低有关,高自由现金流加重了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国美控制权之争的分析,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控股股东对公司治理结构中权力平衡的破坏,提出通过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从制度上保证权力制约。此外,加强中小股东在董事会中的代表性,实现股权制衡,制约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权利侵害。  相似文献   

16.
徐鹿 《绿色财会》2007,(6):48-49
我国证券市场上.控股股东籍由各种手段掏空上市公司.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的现象十分严重。以格林柯尔系为例.控股股东曾采取多种手段侵害投资者利益,如关联交易、收取品牌使用费、签订虚假供货合同诈骗资金、拖欠收购资金、挪用上市公司财产、利用会计手段制造虚假业绩等等。随着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不同股不同价、不同权”的市场制度与结构逐步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黑龙江省2000-2011年期间的366个在沪深A股市场上上市的公司年度为样本,以会计信息及时性和会计信息中立性两个质量特征计量会计信息质量,研究了黑龙江省的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最终控股股东性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股权结构和性质是影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内部因素,其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对会计信息质量有负向影响,第二至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能够对会计信息质量起到正向影响,但持股比例增加到一定程度后,会有负向的影响,最终控股股东为国家的上市公司拥有更低的会计信息质量.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长三角2004~2007年民营上市公司为例,对其发展模式与经营绩效进行研究。已有的研究认为,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是两方面的,既可以缓解融资约束,也可以用来剥夺小股东,但是对公司价值的影响要看实际控制人是"企业家"还是"资本家"而定。本文研究的结果发现,江浙沪三地中浙江民营上市公司家族控股比例最高,江苏稍差,上海的家族控股比例明显较低。所以,导致浙江家族控股的比例高则其经营绩效越好,江苏居中,而家族控股比例较低的上海其经营绩效较差。  相似文献   

19.
兜底式增持是由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作为发起人提出倡议,鼓励在职员工增持公司股票,为激发增持的热情,承诺在预定期限内购买本公司股票,并持有至锁定期满后,收益为员工所有,亏损由控股股东以个人资产进行补偿。监管部门虽然未明令禁止公司管理者推荐本公司股票,但兜底式增持行为的确会在短期内对公司股价造成波动,影响市场投资者的判断,究竟是机会主义还是信号传递值得学者研究。基于此,本文选择上市公司国际医学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理论,分析研究其兜底式增持的动机及其带来的市场效应,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郭丽娟 《山西农经》2020,(8):158-158,160
我国A股市场股权质押经历了2014—2015年的繁荣期,后因股价下跌,部分质押的股票触及平仓线,股东仍继续质押股权“拆东墙补西墙”,2015—2018年股权质押的规模继续扩大。2018年频发的股权质押违约事件引发了市场波动,随着监管措施的实施和制度的规范,股权质押的规模逐渐缩小。论述了控股股东大比例股权质押给上市公司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