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低碳减排是当今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聚焦无锡市纺织集聚区,利用一个基于纺织集聚区产值、一次能源消耗量、碳排放总量的碳排放恒等式,将影响无锡市纺织集聚2006-2016年的碳排放因素分解为纺织业经济总量、能源结构以及能源强度,结合无锡市纺织集聚区现状得出结果。结果表明,无锡市纺织集聚区急速增长的产值是其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能源强度对碳排放增长起抑制作用;碳排放强度对纺织集聚区碳排放存在负向抑制效应。针对各个影响因素,结合集聚区特有的技术溢出效应,笔者提出相关碳减排建议。  相似文献   

2.
能源开采业作为双高行业之一,如何降碳成为推动我国低碳减排进程的重要课题。文章采用数据定量分析及空间自相关实证分析,得出碳排放量具有空间相关性,并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各驱动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以及通过分解来探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水平是实现本地区碳排放减少的主要抓手,人口聚集度对本地与毗邻地区的碳排放呈不同效应,能源消费结构与行业发展水平均是促进行业碳排放提升的重要因素。为进一步细化研究,文章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分组进行回归,得出各驱动因素对不同地区呈差异化,尤其是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与行业发展水平对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由于资金和技术受限,其降碳效果较弱,并不能向毗邻地区产生溢出效应。为实现能源开采业低碳发展,各级各部门可通过鼓励能源技术创新、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等因地制宜制定降碳政策,加快能源开采业低碳转型进程。  相似文献   

3.
土地利用是造成碳排放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分析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以江苏南通市为例,计算并分析了1999-2005年间这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南通市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结果表明,建设用地和耕地是主要碳源,建设用地所产生的碳排放每年可达5.798×107t,对碳排放的贡献高达99.4%;耕地每年的碳排放量可达1.948×105t;林地为主要碳汇,其吸收量约为每年17.375万吨(包括少部分草地)。同时对南通市2011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进行预测,结果显示到2011年南通市碳排放会明显增加,面临的碳减排任务十分严峻。  相似文献   

4.
在测算30个省市1997-2011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基础上,运用空间DURBIN模型分析了我国区域碳排放的空间聚敛性,量化分析了5个变量对碳排放的影响以及5个空间滞后变量在相邻区域碳排放之间形成的溢出或挤出效应。研究发现城镇化率、能源强度、建筑业总产值及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等指标均对碳排放有显著影响;城镇化率、能源强度及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空间溢出或挤出效应对相邻区域碳排放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陈艳 《特区经济》2024,(1):115-118
金融是绿色经济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持续提高金融创新水平成为降低碳排放量、加速碳中和进程的关键途径之一。本文基于温州11个县(市、区)2005—2020年的面板数据,测算历年碳汇总量、碳排放量,评估当前现状与碳中和愿景的差距,同时构建金融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并总结区域格局的特点,最后借助门槛模型研究金融创新与碳排放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创新能够显著降低碳排放量,且其碳减排效应随着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推进而大幅增强;经济增长、对外开放增加了区域碳排放量,而产业结构高级化与人口规模能够抑制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6.
薛飞  周民良  刘家旗 《南方经济》2022,41(10):19-36
在数字经济时代,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释放"数字红利",已经成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基于2009—2019年中国28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文章以"宽带中国"示范城市政策为切入点,借助双重差分法考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碳排放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宽带中国"建设显著降低了城市碳排放,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果依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降低城市碳排放量。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表明,"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从东中西差异来看碳减排效应在东部地区更为显著,从南北差异来看碳减排效应在南部地区更为显著。文章的研究深化了对数字化赋能"双碳"战略的效应、机制和地区差异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中国31个省2003-2007年的数据采用Hansen的门槛回归技术分析了技术差距对FDI溢出效应的影响,并得出结论,技术差距对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存在门槛效应,当技术差距小于一定值的时候,会促进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当技术差距大于一定值的时候则不会促进FDI的技术溢出效应。我国一些省份已经跨过了这个门槛值,而一些并没有跨过,当地政府需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采取措施减少自身的技术差距,促进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发展本地经济。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中国31个省2003-2007年的数据采用Hansen的门槛回归技术分析了技术差距对FDI溢出效应的影响,并得出结论,技术差距对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存在门槛效应,当技术差距小于一定值的时候,会促进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当技术差距大于一定值的时候则不会促进FDI的技术溢出效应。我国一些省份已经跨过了这个门槛值,而一些并没有跨过,当地政府需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采取措施减少自身的技术差距,促进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发展本地经济。  相似文献   

9.
论文在我国承诺的碳减排目标背景下采用LMDI加和分解方法对广东省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结果发现促进广东省碳排放增加的最主要因素是生产规模效应,而能源强度则是广东省碳排放量增加的最大的抑制因素,在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导致碳排放量增加量最多,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一产业中煤炭使用量的减少使得碳排放量减少。  相似文献   

10.
张燕华  李艳平 《上海经济》1990,(收录汇总):37-55
虽然工业能源耗费是中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但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生产引起碳排放也不容忽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次对农业生产方式等的系统性变革,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新机遇的同时是否具有环境正效应?研究农业可持续发展碳减排效力对国家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实验示范区政策为准自然实验,构建了研究农业可持续发展碳减排效力的双重差分模型,利用180个地级市2011—2020年农村碳源相关数据测算了地级市层面农业碳排放量,并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示范区政策是否存在碳减排效力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第一,示范区政策存在降低农业碳排放的效力,是引起2017年中国农业碳排放大幅下降的原因之一;第二,示范区政策通过减少农业生产物资投入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两个机制实现碳减排;第三,示范区政策的碳减排效力存在基础设施水平异质性、区域异质性、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异质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DEA方法测算出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分解为纯技术效率、技术变化和规模效率,以此作为技术进步的代表量,分析各个区域外商直接投资的知识溢出效应及其对当地能源强度的影响。得出的研究结论为:第一、东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知识溢出效应体现在纯技术效率上,中部地区体现在纯技术效率和技术变化上,西部地区体现在技术变化上。第二,东部地区FDI的知识溢出对本地区能源强度的影响不显著,中部地区FDI的知识溢出提高了本地区的能源强度,西部地区FDI的知识溢出能够显著降低能源强度。本文的政策含义是:东、中部地区应该提高引进外资的技术和能耗门槛,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的知识溢出效应;西部地区要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创造良好的市场氛围,吸引更多更好的FDI,并注重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平衡。  相似文献   

12.
FDI知识溢出效应对中国能源强度的区域性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DEA方法测算出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分解为纯技术效率、技术变化和规模效率,以此作为技术进步的代表量,分析各个区域外商直接投资的知识溢出效应及其对当地能源强度的影响。得出的研究结论为:第一、东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知识溢出效应体现在纯技术效率上,中部地区体现在纯技术效率和技术变化上,西部地区体现在技术变化上。第二,东部地区FDI的知识溢出对本地区能源强度的影响不显著,中部地区FDI的知识溢出提高了本地区的能源强度,西部地区FDI的知识溢出能够显著降低能源强度。本文的政策含义是:东、中部地区应该提高引进外资的技术和能耗门槛,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的知识溢出效应;西部地区要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创造良好的市场氛围,吸引更多更好的FDI,并注重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平衡。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2006—2019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化对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及其机制。研究显示,数字化具有减排红利,能够显著降低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且该种影响存在区域差异,在西部和高碳排放强度地区更为明显。机制检验表明,数字化能够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改善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强度。拓展分析显示,数字化减排红利的长期效应依然显著,且随着数字化发展水平的提高,减排红利呈现边际效用递增的非线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刘丽娟 《科技和产业》2023,23(23):93-103
基于2005—2019年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分析智慧城市试点政策对绿色低碳发展的效应。结果表明,智慧城市试点政策能显著降低区域内碳排放强度,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且通过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起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智慧城市试点政策在大规模、信息化程度高和具备一定资源基础的城市中的碳减排效果较好。基于此,提出要加强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和分级分类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抓住了技术进步的机会,凭借自身创新活动取得了技术突破乃至于领先,然而这种追赶方式的内在机制尚缺乏理论解释.尽管与发达国家间仍存在着整体技术差距,但中国已经由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发出者,除了模仿活动所利用的知识溢出,其创新活动也能够对于发达国家产生知识溢出即反向知识溢出,这有利于缩小技术差距实现追赶.为此,借鉴内生增长理论中增加产品种类和提高产品质量的相关研究,使用知识种类和每种知识存量将技术差距进一步界定为"核心"与"边缘"知识存量联系,分析发展中国家通过反向知识溢出改变知识存量联系的过程,构建发展中国家反向知识溢出双重追赶机制数理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分析该机制产生的追赶效应的变化趋势和原因,模拟结果表明随着技术差距的不断缩小,两种机制对于追赶的作用并不相同,将多种类知识组合的创新活动是中国保持与发达国家合作的条件,而提高每种知识存量的创新活动是实现追赶的最终方式.  相似文献   

16.
推动经济社会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文章利用2011—2021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金融科技发展与区域碳减排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金融科技能够显著抑制区域碳排放,在使用工具变量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金融科技能够通过促进绿色创新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降低区域碳排放;异质性分析发现,金融科技的碳减排效应在环境政策越宽松、金融发展水平较落后以及市场化进程较缓慢的地区更加显著。研究结论为如何利用金融科技“赋能”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7.
FDI行业内技术溢出的双重效应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外资进入对内资工业行业技术进步率的影响细分为"市场竞争"和"技术溢出"双重效应,在运用DEA-Malmquist方法测度内外资行业技术差距和技术进步率的基础上,使用1999~2006年中国31个工业行业的相关数据对其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市场竞争效应对我国工业行业技术进步有先激励后阻碍的作用,而技术溢出效应的作用存在明显的时滞现象;技术溢出效应因各行业内外资技术差距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市场换技术"政策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广东省2005-2014年的有关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台商投资对广东省存在着技术溢出效应,但是这种技术溢出效应的贡献程度相对比较有限。接着笔者通过分析台商投资对广东技术溢出效应的渠道以及广东省在利用台资上载技术溢出效应中所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有效发挥台商对广东省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黄伊靖 《科技和产业》2023,23(19):66-74
绿色金融已然是助推“双碳”战略实现的重要内容。以海洋经济圈为研究对象、数字经济为中介变量、R&D投入强度为调节变量,探究绿色金融对碳排放的影响。选取2005—2021年的数据,运用固定效应、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并采用缩尾处理进行稳健性分析。结果表明,海洋经济圈绿色金融能抑制碳排放量,数字经济起了中介作用,但R&D投入强度未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鉴于此,应持续推广绿色金融、完善数字经济体制机制及落实R&D投入。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利用中国2000-2011年30个省际面板数据,将研发投入变量引入增长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自主研发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邻省研发投入的溢出效应。文章的估计结果显示,不论是全样本,还是分区域,在样本期间,自主研发对区域经济均具有推动作用,但不同经济区域自主研发的增长效应存在较大差异;邻省的研发投入对本地区的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溢出效应,其溢出效应的大小因地区差异而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