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孙玮 《时代金融》2013,(29):170-171,182
中小板上市公司银行债权具有一定的公司治理效应,根据期限结构对银行债权进行划分,探讨其对公司绩效、代理成本和自由现金流的影响。研究表明,银行债权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显著为负,长期债权对公司绩效的负面效应相对于短期债权较弱;银行债权具有降低企业代理成本的作用,尤其是短期债权的作用更加明显;银行债权并未起到约束企业自由现金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将银行债权治理从单一机制静态研究扩展到二维机制互动与动态研究,发现:我国银行以契约治理为基础的二维治理框架已经形成,其效应呈动态优化趋势,但维度间形成替代关系,产生挤出效应,协同性不足;相比民营企业,二维治理各维度在国有企业中的效应更显著,且各维度均不断优化,维度间的互动关系出现了由替代向互补转变的端倪,而民营企业中契约治理不断完善,关系治理优化幅度不明显,维度间的替代关系反而加强。研究表明市场化改革和从严治党的成效明显,但市场化改革进程与人们预期尚有差距,特别是民营企业的规范化亟待加强。研究为进一步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建立规范的银行债权二维治理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国上市公司债权治理效率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广义的资本结构在形式上表现为债权比例(狭义的资本结构)和股权结构,但背后却反映了利益相关者(股东和债权人)在公司中的契约关系,即收益索取权与控制权安排。股东享有剩余收入索取权和企业正常经营情况下的控制权,债权人享有固定收入索取权和企业不能偿还债务时的破产权,从而形成了股权治理和债权治理。近年来国内学者的研究焦点大多集中在股权治理效率的研究上,如对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效率(公司绩效)的相关……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银行债权从公司总债权中分离出来,研究中国的银行债权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综合治理效应。基于上市公司2004~2007年共4408个混合数据样本,对银行债权的综合治理效应、银行债权期限结构的治理效应和银行排名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银行总贷款额度、短期贷款和银行声誉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基本上呈负相关关系,短期贷款和银行排名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效应有一定影响,综合治理效应主要是短期贷款的贡献;长期贷款的效应很微弱。结论表明中国的银行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能够发挥一定的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5.
将银行债权、产品市场、经理人市场和公司控制权市场等机制作为市场治理机制,构成市场治理机制体系,采用深沪A股工业企业2006-2016年的数据,从检验中国市场化改革成效角度,以市场化体系中最为活跃的力量——银行债权为核心,考察其在市场化体系情境下对公司治理的作用机制及效应。研究发现:无论是否考虑市场治理体系,银行债权均发挥积极治理效应,且考虑体系时银行债权治理效应更强,动态优化幅度更大,优化趋势更明显;考虑体系时,除公司控制权市场外,银行债权与其他机制形成良性互动进而发挥积极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且直接效应占优。研究证明我国市场治理体系日益完善,市场化改革进程日益深化,但仍需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研究对肯定市场化改革成效,坚定市场化改革取向,进一步发挥银行债权治理效应,形成协同高效的市场治理体系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7.
本文以截至2009年12月31日发行过公司债券的上市公司为样本,以2005-2009年为时间窗口,从债务来源的角度,对比研究了银行债权、商业信用与公司债券融资的治理效应.研究发现,三种债务结构均对公司的债权治理效应影响很弱.  相似文献   

8.
9.
鉴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特殊性,本文从创业板数据出发,选择股权结构、董事会规模、流通股、外部董事、高管激励机制以及董事长与经理合一这样六个指标作为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指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衡量其与公司绩效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建议,希望能为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相似文献   

10.
鉴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特殊性,本文从创业板数据出发,选择股权结构、董事会规模、流通股、外部董事、高管激励机制以及董事长与经理合一这样六个指标作为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指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衡量其与公司绩效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建议,希望能为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相似文献   

11.
从债务规模、债务期限、债务来源三个维度对上市公司的债权融资治理效率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资产负债率与公司绩效显著负相关,债权融资没有发挥应有的治理效应;长期债务和企业债券融资的治理效用是显著的,而商业信用融资与银行借款均不能对上市公司经营者形成有效监督和制约,反而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上市公司的代理冲突。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绩效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巩师恩 《海南金融》2009,(12):72-75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银行制度的核心,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作用。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起来的,在公司治理方面相对我国其他类型银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对于商业银行年报中披露的有关公司治理数据的统计分析,考察了公司治理结构中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监事会特征、高级管理层激励特征等各类治理指标对于商业银行公司业绩的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前学者们对公司财务困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事前的困境预测上,而对公司陷入财务困境后如何恢复研究较少。本文选取2005—2009年国内被ST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将研究样本分为逐渐走出财务困境的公司(一类公司)和一直处于财务困境中的公司(二类公司),从董事会特征、股权结构以及管理层持股这三个方面来比较分析这两类公司在陷入财务困境之后的公司治理结构差异对困境恢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公司处于不同的财务情况下,大股东们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当公司逐渐陷入财务困境的过程中,大股东们对公司绩效没有显著性的影响;而在公司逐渐摆脱财务的过程中,大股东们对公司绩效有显著的正面影响,此时的公司治理关键在于股权集中度,大股东在公司摆脱财务困境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治理与绩效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司治理的直接目标是提升公司绩效,公司绩效是衡量公司治理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本文以截至2010年9月30日在中国创业板上市的123家公司为样本,构建公司绩效与公司治理各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治理与绩效进行实证分析,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如何完善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治理,提升公司绩效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融资结构、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是三个紧密相关的范畴.本文通过分析2005年我国*ST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和资本结构,揭示当前上市公司存在的治理弊病,提出改善企业融资结构从而改变资本结构作为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突破.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五家上市证券公司为例,尝试建立了操作性强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得出了五家证券公司的公司治理评价分数,依据评价分数看出每个公司公司治理存在的弱项,进而提出改善其公司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良好的公司治理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促进证券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近20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上市公司治理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从涉及诉讼裁决上市公司数、被证监会或两个交易所处罚或处分上市公司数和地区万人拥有律师数三个指标来衡量执法环境,利用2004~2007年分地区面板数据检验其对上市公司治理的影响。研究表明上市公司治理与居民法制意识正相关,与以证监会为中心的行政执法活动负相关,而与以法院为核心的诉讼裁决执法活动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基于公司治理视角,以主成分分析法权衡公司治理水平,构建了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风险投资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现金股利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相较于无风险投资持股的上市公司,有风险投资持股的上市公司更倾向于支付现金股利,且风险投资对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越高,其现金股利支付水平越高;风险投资对现金股利的作用是通过改善并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实现的,风险投资在上市公司中的持股比例越高,公司治理改善越明显,进而降低公司代理成本,其表现为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支付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对2008年我国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结构对多元化投资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股权集中度与多元化程度显著负相关;国有股比例和法人股比例与多元化程度负相关,但不显著。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人数和两职合一状态与多元化投资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多元化程度显著正相关;高级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多元化程度相关性不显著;资产负债率与多元化程度正相关,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is paper examines if board composition has any systematic bearing on derivatives usage by New Zealand listed companies. We also test if derivative usage changed following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new 1993 Companies Act. The Act raised expectations of directors' fiduciary responsibilities and the perceived risk of liability on outside directors for poor investment decisions. Using a dataset of listed New Zealand companies in 1994 and 1997, we find companies with higher growth opportunities and a greater proportion of outside directors were less likely to use financial derivatives following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new Act. Our results supplement the US‐based literature on derivatives usage by illustrating that internal governance mechanisms can play a role in corporate derivatives policy, and that the legislative and regulatory environment may affect this ro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