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艳娟 《活力》2014,(6):130-130
民生新闻以其关注民生民计,贴近群众并且源于群众的栏目特点,备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因此在近几年也却得了蓬勃的发展。本文在阐述民生新闻发展成绩的基础上,从“宽”、“深”、“正能量”和“色彩”四个方面分析电视民生新闻未来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2.
在《2013中国民生发展报告》发布的同时,北京师范大学民生发展报告课题组同时发布了2013年中国民生发展指数。民生发展指数量化反映了中国各地区民生发展情况,其中北京以0.707的分数蝉联第一,上海、天津紧随其后。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把“民生”二字直接写进党代会工作报告并作长篇阐述。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把民生问题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落脚点,“民生”成为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高频词”,州直党政部门为了解民情,关注民生,贴近民心做了大量工作。  相似文献   

4.
《中国劳动保障》2011,(4):12-14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经济越发展,越要重视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政府工作报告,浸透着浓浓的民生情怀,回应了诸多民生民意,从中可感受到党和国家始终将人民群众利益举过头顶的高度负责的精神。同时,可以看出,未来5年,在落实“民富”共识、兑现政府对民众的承诺方面,已有了更多更为详尽的方案。通过这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指标,带领全体中国人民走出一条社会更和谐、人民更幸福的“中国之路”。  相似文献   

5.
李健宏 《活力》2012,(8):157-157
“民生”,是个涵盖性很强、内容很广泛的词语.“民生问题”也自然成了当前社会背景下.关注度最高的一个词语。随之而产生的“民生新闻”是特定的时代产物.诞生的背景是党和政府倡导建设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它的出发点是为民众服务,可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新闻实践的深入.民生新闻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也逐渐显现。  相似文献   

6.
吉炳轩 《活力》2012,(17):4-4,10
我们一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统筹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不动摇.把握好民生工作的力度、节奏和速度.多干打基础、利长远和促发展的事情.努力把财富的蛋糕做大,让龙江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又一个重要里程碑。党的十八大报告对进一步改善民生、做好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为扎实做好各项民生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周芳 《活力》2010,(21):136-136
民生,指人民的生计.那么民生新闻就应该是关注人民生计的新闻。通俗地讲,民生新闻就是一种广义的社会新闻。实际上就是社会新闻在新时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求下的一种演绎,是当下实践“三贴近”原则的先锋。党的十七大报告将民生列为重点建设的问题.这不仅显示了党中央对民生问题的重视。也预示着百姓的生活将在更广的范围、更深的程度上得到改善、发生变化。由此,“民生”这一关键词在我们当今社会出现的频率就越来越高.民生新闻由于其选题、表现形式、主持风格等方面的贴近性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更是得到了众多人民群众的认可和关注.迅速地崛起。  相似文献   

9.
民生     
《厂长经理之友》2011,(6):154-156
2011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也被称为“民生年”。民生之要务任重而道远,而民生话题也成了各大媒体竞相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0.
胡锦涛总书记的十七大报告,最有创意与最为核心的地方是“科学发展观”。而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持续,根本方式是统筹兼顾。可以说,报告基本上是围绕着科学发展观展开,是围绕着科学发展观来阐述的。从经济的角度来说,科学发展观的宗旨是民生为主导的经济,是保持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正是在这意义上说.十七大报告关于民生的亮点就是科学发展观的展开。  相似文献   

11.
《中国乡镇企业》2010,(4):25-26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针对百姓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一项项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在今年的报告中,涉及民生的篇幅更长、政策更实、提法更新、标准更高、速度更快。一项项民生措施,汇聚成闪亮的民生新亮点。  相似文献   

12.
顾素梅 《活力》2008,(1):8-9
几年来,大兴安岭地区民政工作始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民政为主题,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为宗旨,积极履行“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的工作职责,切实关注民生,解决民生,全力推进现代和谐民政事业发展,真正使民政工作体现了常和政府的爱民之心、亲民之情、为民之举。  相似文献   

13.
乔虹  周毅凛 《活力》2013,(11):35-35
民生新闻作为一种独特的新闻现象,它的概念的提出与《南京零距离》等栏目的实践密切相关。2003年8月,时任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总监的景志刚开始琢磨和使用民生新闻的概念,他用“民生新闻”来概括既已存在的新闻现象。这一概念的提出,受到业界和学界的强烈反响,并对民生新闻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释。那么什么是民生新闻?民生新闻就是在党的新闻政策指导下,更多、更贴近地关注民生民情的当代新闻,是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以民众的人生诉求为基本出发点,以民众的视角表现人文关怀的理念,从民众的生存空间开拓新闻资源的新概念新闻。  相似文献   

14.
民生财政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话语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民生?民生就是人民、百姓的生计,也就是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学有所教。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人们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满足基本的生存条件,更要追求生活质量,追求生命质量,民生的内涵也就更为丰富。我们今天讲“以民主促民生”,从逻辑学的角度看,民主不只是“目的”,更是“手段”,就是要借助民主的力量、民主的智慧解决民生的难题,最终达到让老百姓享有民主,享受民生。  相似文献   

16.
民生     
《数据》2007,(8):5-5
本期民生栏目我们将透过权威部门的上半年相关统计数据看北京市“民生”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7.
《中国就业》2008,(4):4-6
扩大就业与保障民生,历来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2008年“两会”期间,就业问题同样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热议的话题之一。两会代表怀着关注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关注民生保障的热忱,结合《政府工作报告》,就扩大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大学生就业、农民工就业服务等工作,积极建言献策,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一、深刻认识加强对民生资金审计意义 (一)搞好民生资金审计工作.是审计机关的重大政治责任。“关注民生、为民谋利”,涉及面和支持力度前所未有.既体现了我们党“一切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矢志不渝的追求.又体现了政府的民生情怀、深切关怀和厚重温暖。为此,加强民生资金审计.全力做好审计服务.保障资金安全运行.是“稳增长、调结构、保民生、抓发展”的具体体现.是审计机关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也是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战略部署的坚强保障。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与改善民生,就应当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上共享发展成果。本文分析了高质量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意义,探讨了高质量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谷胜亮 《活力》2012,(16):121-121
民生新闻在继承“民生、民本”价值理念同时,提升新闻“公共价值本位”,日渐突破发展前期的浅薄性和表象性。引入公共新闻理念和深度报道,注重社会责任和主流价值观导向。围绕“医疗、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分配”五大民生领域的攻坚改革进行报道,从民生问题人手,将日常现象上升到公共价值层面。把握国计与民生的关联点。构建公共话语平台。对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医疗改革、养老保险、城市开发强拆、住房保障、中小学校车等问题的高度关注都体现了民生新闻公民意识的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