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名人书趣     
老舍"书是别人的好" 老舍先生有一篇题为《读书》的短文,收录在《老舍生活与创造自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一书中。在这篇短文中,老舍谈了自己的读书方法:没有系统,借着什么,买着什么,遇着什么,就读什么;读得很快,不合口味的就"跳过",而且不用心记住,"书要都叫我记住,还要书干嘛?书应该记住自己";读完一本书,没有批评,谁也不告诉,"有什么心得我自己知道,  相似文献   

2.
人生烦恼识字始,解决烦恼的办法,也只有读书了。什么人读什么书,读书的习惯亦是如此。像我这种天生不耐烦的人,从来无法按正常顺序读书。凡书到手,必随便一翻,胡乱看得几行,若有一句入眼,便自认可读。读也是今天一段,明天一段,并且前后颠倒,乱七八糟的,总能看得完。  相似文献   

3.
关于读书,清代诗人袁枚认为:"读书如吃饭,善食者长精神,不善食者生痰瘤."在此,袁枚以吃饭比喻读书,可谓别出心裁.人,固然要吃饭,但吃什么?怎么个吃法?却大有讲究;书,固然要读,但读什么?怎么个读法?也值得深思.   ……  相似文献   

4.
陈敏 《秘书工作》2010,(6):49-49
近日,—位领导同志与广大网友交流读书体会时倡导要“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读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这为我们点明了“为何读、读什么、怎样读”等基本问题。“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意义,阅读的方向和要求,以及孜孜以求的精神和态度;“读书活、读活书、活读书”强调的是科学的阅读方法和实际成效,  相似文献   

5.
杨义 《秘书工作》2014,(10):66-68
正关于如何读书,我过去总结过一个综合的读书法,叫作"五学"。人们读书、学习、做学问,要用"眼学",读原著;用"耳学",听讲授;用"手学",亲自动手去找材料;用"脚学",用脚去做田野调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用"心学",用心灵的眼睛去读书,思考所读的东西从何而来,深层的意义何在。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论语》中的第二个"学而",  相似文献   

6.
(一) 时常读书,时常感慨。有时为别人,有时为自己。回想这几年的读书生活,书虽读了不少,但是繁杂且滥,正如刚吃饱了肚子、渐渐富足起来的人们,在吃尽生猛海鲜、遍尝山珍海味之后百食无味,处于"浪里白条水上漂"的状态。并没有熟读深思进行"再加工",流于一般性的消遣为多,费时又费神。此中缘由大致有二:一是人懒思倦;二是好书的确不多。  相似文献   

7.
读书大概算是一件雅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如鲁迅先生所言,读书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职业的读书,譬如学生应试所读之书,乃借读书之名,取功利之实,或为文凭,或为俸禄。这类读书实为一件  相似文献   

8.
"天若有情天亦老。"转眼间,已是数九寒天了。 数九那个寒天下大雪。雪夜里,最是读书的好时间。 读书,难道还要挑时间吗? 也要也不要。真正的读书人,固然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读书,都能读书,但什么时候最宜读书,或最适合读什么书,也还是有个说道。  相似文献   

9.
纪贡梓 《上海房地》2014,(10):64-64
在今年上海书展举办期间,针对如今书越出越多而读书的人却越来越少的现象和在这个崇尚快阅读、浅阅读的时代,读那些看似无用的书到底有什么用的问题,《解放日报》集纳了五位知名作家、学者有关读书的演讲。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说: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重",有时在于"轻"。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说:只有在读书的时候,才最平等。《人民日报》副总编梁衡说:读书,是为了追回另一半的生命。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生周国平教授说:阅读让眼中的世界变美好。  相似文献   

10.
刘海藩 《新远见》2009,(8):24-26
最近,习近平同志作了关于《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报告,十分重要。在当前商海汹涌、物欲横流的条件下,少数领导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在造政绩、邀功赏、谋近利的活动中,极少数的甚至追求享乐、玩物丧志、寡廉鲜耻。此次中央号召大家读书,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治本之策。习近平同志把书概括为"人类知识的载体,人类智慧的结晶,人类进步的阶梯,"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工作之余,把主要精力放在读书学习上,大大提高执政能力,就真的有希望了。  相似文献   

11.
枕戈 《审计月刊》2010,(3):55-55
我和韩玲、肖霞、阿华是挚友,我们有个共同爱好,那便是读书。我们四个喜欢书,自然喜欢买书、读书、品书,书成了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是我们爱好不同,各读各的书,很少读同样的书。韩玲是在报社工作,她业余时间读  相似文献   

12.
徐中远 《秘书工作》2012,(11):53-54
我们知道,毛泽东一生的最大爱好是读书。1959年6月,毛泽东来到庐山。有一天,他与时任江西省副省长的方志纯谈起了读书问题。当谈到读什么书时,毛泽东说:"除了马列的书外,还要读些历史书。古人说‘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这是很有道理的。一个领导者,知道一点历史有好处,可以学习历史的经验嘛。"  相似文献   

13.
彭林 《秘书工作》2015,(2):68-70
作为学者,我们的一生注定了要跟书打交道。和社会上其他行业的人不一样,我们的事业和人生,都跟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个人读什么书非常重要,需要郑重选择,因为你会受它影响,甚至受它左右。书如果能够给你很正面的影响,你的路大致就不会走错。我个人命运的改变,始于"文革"期间坚持不懈地读书。"文革"期间,允许阅读鲁迅的著作。当时看到一本鲁迅的诗歌集,天天拿在手上翻阅,爱不释手。有些诗句与自己的境  相似文献   

14.
少年的心田犹如一张纯洁无瑕的白纸,可以作最美最好的图画。历经人世沧桑的洗礼,饱受飘香翰墨的熏陶。《一种情感由书而生》,真挚且神圣,我们就长成了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真正意义上的人。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不清醒明确地认识到《读书两忌》:不能读什么信什么成为书的奴隶;也不能信什么读什么,划地为牢做井底之蛙。读书很风雅,甚至很幸福快乐,不管你《痴读周腓力》,还是别的什么,只要你“痴”,你就不会担心《谁动了我的奶酪》。只要你“读”,谁又能动得了你的奶酪?  相似文献   

15.
大度读人     
正一个人就是一本书。读人,比读其他文学写就的书更难。我认认真真地读,读了大半辈子,至今还没有读懂这本"人之书"。有的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愿意把伞借给你,而下雨的时候,他却打伞悄悄地先走了。你读他时,千万别埋怨他。因为他自己不愿意被雨淋着(况且是人家的伞),也不愿意分担别人的困难,你能说什么呢?还是自己常备一把伞吧。  相似文献   

16.
李丽仙 《秘书工作》2008,(11):41-41
<你在为谁工作>是本激励人向上的书,我看完后感觉震动极大.我在为谁工作?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想起在工作中,常挂于嘴边的话"我给你把什么什么做完了"、"你要的什么什么我弄好了"等等.令我无法确定我的工作、我付出的劳动是为自己?为领导?为社会?看完这本书,让我更清晰的明白辛勤的工作不是为别人,而是为自己.……  相似文献   

17.
永远的风景     
"如果在十年里有这样的选择:一种有用不完的钱物,但没有书读;另一种去坐牢,但天天有书读.我宁愿放弃荣华富贵选择坐牢,做个清贫快乐的书生.很多时候是书教我为人处世走出愚昧."香港武侠小说名家金庸对读书的超凡领悟令我艳慕.……  相似文献   

18.
一心——荀子在《劝学》中云:“君子结于一”,意思是说,读书要集中精力,一心一意。 二分——梁启超先生提出,把每天所读之书分二类,一类要精读,一类供浏览。 三余——三国魏人董遇曾提出读书“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其意思是说,要抓紧一切时间读书学习,提高文化和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19.
巴山 《审计月刊》2007,(7):52-52
古人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读"领风骚,只有"读"才能达到知识和智慧的彼岸。书少非君子,无"读"不丈夫。人生糊涂读书醒,书魂缠人是幸事。  相似文献   

20.
抄书     
刘绍义 《上海房地》2014,(11):64-64
在电子书早已普及的今天,抄书,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但在古代以及近现代,知识分子抄书的事情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他们或为得不到书而抄书,或为买不起书而抄书,或为追求读书的效果而抄书,真是五花八门,抄书不止。我最早知道的抄书名人是郑振铎,这位自幼就喜读文史之书的著名文学家、文物专家由于家贫,无力买书,童稚时代就抄过《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