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黔西南生态文化旅游的生态补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化旅游的发展可以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同时也会对其造成破坏,旅游生态补偿作为一种新型的平衡两者之间矛盾的有效工具,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黔西南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同时又是一个生态系统较脆弱的区域,文章通过对黔西南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建立生态文化旅游的生态补偿机制,并对其生态补偿核心因素,即生态补偿的主客体、补偿标准及补偿方式也进行了探索,以期为黔西南生态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旅游业迅猛发展,在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地区更是出现了注重环境与资源保护、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新型旅游形式---生态文化旅游。但是,生态文化旅游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需要借助旅游目的地的载体,在我国建设新农村的新时期,新农村建设是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的基础,因此,如何实现生态文化旅游与新农村并轨发展之路成为政府关注重点。文章基于对武当山经济特区的研究,根据当地实际问题,提出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结合自身实际规划新农村,集中优势发展,推动移民建设,统一规划与生态文化旅游相一致,提高农民环境保护意识,以促进生态文化旅游与新农村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地质公园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对于推动地学科普和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地质地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在地质公园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严重制约了地质公园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改变这些困境,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地质公园发展进行了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深挖内涵、重视科普、严格保护、整合资源和打造特色等五个方面路径,以期推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地质公园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应该充分发挥生态、文化资源优势,用生态、文化优势带动商贸旅游,以旅游业的发展推动生态经济区建设。福建可以借助郑成功这个两岸共同的精神文化纽带,推动高品质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向旅游资本的转变。推动经贸合作,加强产业对接,把福建建成山海合作、两岸交流的先行区、促进祖国统一的重要前沿。  相似文献   

5.
鄂西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生态良好,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先天优势。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构想正逢其时。要做大做强鄂西北旅游产业,必须确立武当文化作为统领鄂西北旅游产业发展的灵魂,紧紧围绕六大旅游要素,坚持走集群发展之路,努力打造鄂西北旅游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6.
文化价值是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的灵魂。本文对阿勒泰地区主要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进行了分析,并从生态美学角度提出了开发的基本构想,为阿勒泰地区高起点旅游开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相似文献   

7.
马尔康县自然风光秀丽,区位优势良好,随着全州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马尔康县以旅游二次创业为契机,以打造"川西北最佳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宜居地"为目标,充分挖掘马尔康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树立"全域旅游"理念,把旅游业培育成推动马尔康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支柱产业。优化旅游空间布局理清发展思路。牢固树立"全域、全时、多元"的新理念,把马尔康县作为最好的旅游产品、川西北最佳生态文  相似文献   

8.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要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灵魂.巴楚文化是这一区域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个性鲜明、内涵丰富、优势突出的地域文化,通过建设巴楚民俗文化旅游景点、开辟旅游线路、兴建民俗文化度假村、开发巴楚饮食文化资源、推出民俗文化风情节目等为着力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目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9.
2008年11月,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决策。本文着重从政策层面提出了既切实保护好,又充分利用好鄂西圈丰富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加快发展形成先导产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部》2012,(7):120-121
文化乃旅游之魂。是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特殊资源平台,拥有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万源,将大力发展以红色文化为龙头,包括民俗文化、名品文化和生态文化在内的文化产业,打造川陕红军文化品牌,提高旅游活动的文化附加值,倾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相似文献   

11.
从怀化现有资源条件和市场潜力两方面对其旅游主题进行比较,认为怀化旅游发展的主题定位可表述为:以自然生态和山水风光为背景、以"三古"群落和民俗村寨为特色、以地域独特文化为主要吸引力的中国最具魅力的生态民俗旅游休闲度假胜地。  相似文献   

12.
游憩机会图谱(Recreational Opportunity Spectrum,ROS)是对一地的旅游资源、环境条件是否适合开发为旅游产品和开发成何种类型的旅游产品的一种规划工具,又是一个游憩资源规划管理框架.强调为某个特定的游憩体验(提供某一游憩机会)去管理某游憩环境.最终实现提供多样化的游憩体验的目标。本文从ROS的理论研究出发,根据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特点探讨ROS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的构建,并以神农架景区为例构建ROS。  相似文献   

13.
尹正江  李颜 《科技和产业》2009,9(1):12-15,40
乡村旅游的发展,在推动农村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以乡村旅游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一种呼声。海南中部民族地区是黎族、苗族主要聚居的区域,长期封闭,经济落后,但黎苗文化及其原生环境却独具特色,在这一地区发展黎苗文化生态乡村旅游十分必要和可行。文章首先提出海南中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定位——黎苗文化生态,然后进行发展黎苗文化生态乡村旅游的必要性、可行性和SWOT分析。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旅游的本质属性,湖北省文化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一江两山”生态文化旅游区享誉海内外.旅游文化名城的建设初见成效,民俗生态旅游区风格独特.节庆文化旅游项目也得到了深度挖掘。“十一五”时期是旅游业旅游产品转型、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本文主要就湖北省文化旅游资源及开发状况进行相关分析.通过对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其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将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化建设要制订生态文化发展战略规划,加强生态文化人才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生态文化建设的资源开发与管理,推动创新型生态文化产品的生产与发展。还要通过完善生态立法,巩固生态文化建设的成果,以及运用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促进生态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6.
主持人"文化生态"一语点破了在开发文化资源发展中所要遵循的规律与观念,将文化开发提升到一个更为全面的高度。同时也为伊金霍洛在今后开发成吉思汗文化中融入了新的思想与活力。在城市建设上、文化经济上、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17.
槐香黄河口     
东营市河口区孤岛镇处于黄河口湿地腹地,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当地独特的天然风景,为孤岛镇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绝佳条件。近年来,孤岛镇立足临港优势,紧紧抓住“黄蓝”两大国家战略实施机遇,全力挖潜生态旅游业,积极整合神仙沟、孤岛植物园等旅游资源,叫晌“槐花之乡、文化名镇、生态孤岛”品牌。借助独特而丰富的湿地资源,孤岛镇瞄准湿地生态品牌,高起点规划建设,提升景区档次水平,加快发展旅游产业。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化建设是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生态文化建设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齐齐哈尔生态文化资源丰富,加强生态文化普及、教育、宣传、培训,以及借鉴国外以及发达地区发展生态文化的成功经验,建立公众参与及监督机制,建立完善的生态文化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完备的管理体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廖朝圣 《魅力中国》2013,(26):10-11
贵州省黔东南州民族文化生态悠久独特、丰富多彩、原汁原味,是黔东南的优势资源,核心资源所在,具有特殊的竞争力和吸引力。特别是占世界五分之一苗族人口和二分之一侗族人口的苗侗文化,高达62.78%的森林覆盖率,使得黔东南旅游独具个性特色,形成魅力独特的差异化发展新格局,在贵州旅游业中占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推进黔东南旅游大发展,更多的要从黔东南的“差异化”入手,在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差别”加“异样”上下功夫,努力走一条旅游发展差异化之路。  相似文献   

20.
为不断培育壮大旅游市场,提升文化品位,提高生态旅游乡品牌的知名度,健全完善金盏地区生态旅游业整体形象,金盏地区着重打好自然环境和旅游文化两张牌,采取五项措施积极推进旅游特色化进程,全力塑造“优美的生态环境、发达的生态经济、繁荣的生态文化、和谐的生态家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