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外企业文化》2003,(4):64-64
金言玉语贵刊精品文章较多,如第二期《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开拓企业文化建设新思路》、《沃尔玛很“抠”?》、《商海沉浮录》、《更高·更快·更强》、《关键的抉择》、《从容不迫者赢》等都是值得一读的好文章。其中,《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开拓企业文化建设新思路》一文,能把握时代脉搏,从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刻阐明十六大精神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指导性强。《商海沉浮录》给人以启迪——企业家要学会反思,反思失误需要勇气,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都是宝贵财富。企业家要有“激情”…  相似文献   

2.
上下同欲     
刘刚 《政策与管理》2008,(21):96-97
“上下同欲者胜”(《孙子兵法.谋攻篇》)是孙子重要的军事思想,他认为,只有全军上下树立一个共同的目标,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千百年以来,无论对于任何组织,“上下同欲”都是领导人梦寐以求的最高境界。许多成功的企业家都善于利用共同愿景(sharedvision)来实施领导和管理,那些基业长青的公司都有着清晰的愿景,并能让这一愿景深入到每位员工的心中。  相似文献   

3.
目前,韦尔奇在中国商界已经被尊称为“管理之神”,他的自传《杰克·韦尔奇自传》堪称一部“CEO的圣经”。没有几本管理书籍像《杰克·韦尔奇自传》这样深深打动中国企业家们的好奇心。据CCTV调查显示,包括柳传志、刘永行、王树彤等著名企业家在内,大部分中国企业家(不论老的、少的)都已读过(或正在读)《杰克·韦尔奇自传》这本“CEO的圣经”,可以说,中国企业界正在兴起热读《杰克·韦尔奇自传》之风。  相似文献   

4.
《中外管理》2011,(10):24-24
→企业家如何自我保护?这是企业特别是中国企业经营的核心问胚,也是《中外管理》长期关注的重要命题。从1995年到2001年,每当民营经济面临重要考验的时刻(前者是中国经济开始宏观调控不久,后者则是中国加入WTO),《中外管理》都在“官产学恳谈会”上就此命题进行深入探讨。而“想大事,做实事,不出事!”则是2001年“第10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上,杨沛霆总编对企业家的重要建议之一。虽然这“三事原则”是《中外管理》长期秉持的核心理念,但此时提出则别有深意。  相似文献   

5.
企业家事业生涯发展(初期)阶段,严格意义上讲是指从创业、经营、决策这类典型的企业家活动伊始,到企业家角色扮演逐步接近成熟的这段时间。这段时期的长短不是确定不变的,而只能通过企业家及其事业的成长状况评价来加以确认。对于成功的企业家而言,一般都要经过准备(前期)、发展(初期)、成熟(中期)、衰退(后期)这样四个阶段。总体来说,企业家成长途径有二:一是已建成企业内部;二是新建企业。因此,企业家事业生涯发展(初期)就有两种情况:一是进入现代企业组织,确定自己的事业锚,沿着事业成长通道,通过各种业务家角色…  相似文献   

6.
丁伟 《中国企业家》2005,(24):272-284,286,288
从《中国企业家》被命名.到对企业家精神的大力宣讲.从对商业趋势的及时反映.到对争议性话题投注以一以贯之的视角和价值观——20年来.《中国企业家》杂志和企业家阶层在中国的沉浮命运息息相关。为什么市场上那么多商业财经类媒体.惟有《中国企业家》杂志被视作本土企业家价值最典型的守护者?《中国企业家》其魂魄.其风骨,其内涵.有何独特之处,整理二十年来《中国企业家》创造出的一句句口号,在一次次关键事件上观察与评论的立场,或许能帮助人们能体察出部分答案。  相似文献   

7.
荐书     
《中国企业家》2006,(6):113-113
《思想统治企业:梓林演讲集》对于企业家来说。思想像金钱一样不是万能的。没有思想是万万不能的。实践证明:最优秀的企业家.往往也是思想家。因此思想统治企业I作者以企业家的身份研究经济学,以经济学者的目光观察企业,如此“双重身份“在企业和学术两界都有粉比较优势。多年来他做的演讲如《企业家的“道’与“术.》、《从企业家看企业文化》、《企业家的人文思想》等影  相似文献   

8.
张刚  何伊凡 《中国企业家》2010,(12):58-67,69-77,79,80
在媒体报数般地数到所谓“12跳”(5月26日深夜11时20分)之后,28日,《中国企业家》记者在深圳五洲宾馆见到了陪同中央联合调查组的郭台铭。他已极度憔悴,行动迟缓,满脸谦卑,间或无奈。寻不到昔日的一丝霸气。面对记者,他念叨着对员工的“关爱”,一连四遍。  相似文献   

9.
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爱德华·格莱泽(EdwardGlaeser)出版了一本新书《城市的胜利》,引起了从《经济学人》到《纽约时报》等严肃国际媒体的广泛注意。他在《波士顿环球报》上也发表了文章。题为《如果你热爱自然.就搬到城里来》。在他看来,人类是对自然有极大破坏力的物种。如果人类热爱自然的话,最好的办法不是到自然中去,而是离...  相似文献   

10.
8月31日,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刁春和会长出席“中国-菲律宾经贸论坛”,并在菲律宾总统贝尼尼奥阿基诺三世的见证下,与菲律宾建筑商会(PCA)主席埃斯皮里图签署了《谅解合作备忘录》。  相似文献   

11.
李岷 《中国企业家》2003,(7):150-150
当本书作者克雷格·霍尔——一位颇有成就的美国企业家——准备将自己写的《负责任的企业家》出版时,他周围的公关顾问、出版商们均问他一个问题:“你想要什么?” 如果霍尔从来都呆在美国国内做他的房地产生意和其他投资,他或许不会有冲动要写这样一本书。1997年,他的妻子被任命为美国驻奥地利大使后,他将他的生意开始延伸到中东  相似文献   

12.
《中外管理》2011,(8):116-116
最近一段时间,企业家去世的新闻不少,从前一段时间万昌科技董事长高庆昌,到百视通COO吴征、再到中芯国际董事长江上舟,两个月的时间企业家英年早逝事件接连出现。甚至有心的媒体(《每日经济新闻》)汇总了一下后,大吃一惊:从2010年1月到2011年7月的19个月时间里,  相似文献   

13.
两年没有音讯,乔赢突然来到编辑部,带着他的潜思之作《我对“红高梁”的十大反思》。这是乔赢和他的“红高梁”第二次走进《中国企业家》杂志。两年多前,乔赢曾作为1996年第十期《中国企业家》杂志的封面人物,向世人发出了他的“红高梁宣言”:人类餐饮文化第三次变革来临,以“红高梁”为代表的中式快餐有可能在与麦当劳等洋快餐的竞争中崛起。两年多后,红高梁快餐在经营时已遇挫折,乔赢本人也华发早生。这两年多里发生了什么?相信读者会从乔赢的“反思”中找到解答。关于企业家的挫败与反思,本刊1997年以来多有报道,诸如姜伟,诸如史玉柱、牟其中。研究失败是为了走向成功,《中国企业家》杂志的广大读者,尤其是一大批成长中的民营企业家,对此感受最深。从中获益颇多。然而,最应从反思中获益的,还该是反思者本人。正如乔赢文中所谈,成功者都是从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后成长起来的。乔赢和他的红高梁公司目前也开始“第二次创业”,我们祝愿他从反思中走向更大成功。  相似文献   

14.
并不是所有企业家都对公益慈善事业有相同的看法。例如迄今依旧被《福布斯》列为首富的墨西哥富豪施力穆(CarlosSlim)就对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的慈善宣言不以为然。施力穆过去50年投在慈善方面的资金高达数万亿美元,但是捐出个人财产的50%或40%都无济于事,做慈善取得的成就几乎为零。他旗帜鲜明地指出:减贫的唯一手段是增加...  相似文献   

15.
83岁的华人大班杨应琳(Alfonso T.Yuchengco)是菲律宾经济的晴雨表,他以自己的方式介入菲律宾的商业、政治和社会生活。他领导的Yuchengco集团(YGC)旗下有40多家企业,2002年时资产已达41亿美元,是东南亚最大的商业集团之一,但他把自己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仅仅归结为运气。他支持过反马科斯运动,却差点被自己资助的组织绑架,在菲律宾的命运处于歧路彷徨的关键时刻,他以自己的资金和人脉介入菲律宾的政治选择。而今天,他的基金会则以“投资回报社会”为宗旨,参与这个岛国的教育和医疗建设。[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杨鹏 《英才》2007,(8):127-127
对企业界来说,老子哲学与企业老总的关系远比与普通职工的关系大。 在《论语》、《庄子》、《史记》被讲成畅销书的时候,《道德经》仍然只是被人们只言片语地理解着。但是,不能否认,这也是一本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奠基之作。时至今日,它对于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同时,由于《道德经》是一本修身治世之作,它对于当代的企业家以及关心企业管理或者有志于成为企业家的人来说,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英才》从本期开始邀请杨鹏讲《道德经》。杨鹏是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的研究员,在专业领域研究之外,对于《道德经》也有很深的研究,最难得的是,他能将二者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企业家》:从回报上看,华平对亚信(包括港湾)的投资似平是失败的?孙强成功不成功,有事实摆在那里,关键看你赚没赚到钱。我们确实没有像其他项目那样赚钱多,所以这样说没有错呀。我觉得看问题应该从另外一个方面看。毕竟这家公司在IT服务领域闯出了一条道路,造就了一大批百万富翁(按照美元来算)和人才,所以从我个人来看,没有什么值得羞耻的。  相似文献   

18.
被超期羁押1000天以上的民营企业家张克强的遭遇(参看本期茅于轼文《保护国企民企的平等权》),已有10位《刑法》专家做了论证,他们的意见都是很中肯的。  相似文献   

19.
杨婧 《东方企业家》2011,(11):46-48
作为一家家家族企业,铁姆肯(Timken)公司已经有112年的历史,其中的诀窍是什么?“做下一个百年企业。”铁姆肯家族第五代继承人沃德(蒂姆)-铁姆肯先生(Ward J.“Tim”Timken,Jr.)这样告诉《东方企业家》。铁姆肯先生身兼铁姆肯公司董事会主席,他是这家家族企业创始人亨利·铁姆肯(Henry Timken)的第五代孙。  相似文献   

20.
不久前,北京地产大腕任志强接连发表文章《土地里种什么农民最清楚》、《再提农民知道地里应该种什么》(分别见《中国房地产报》10月10日、10月31日),对政府“干涉”房地产业提出质疑与不满,对于反对自己观点的声音更是充满指责之意。笔者以为:任志强的观点谬矣,谬就谬在他只讲利益,忽略了作为一个农民也好、作为一个企业家也罢,都应该具有的公民良知与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