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赵蓥 《消费导刊》2009,(8):22-23
GMO(转基因食品)争端已经成为近些年贸易领域的热门话题,随之带来的争端也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和科学合理地构筑我国转基因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及管理策略据有极为重大的显示意义。本文对转基因食品争端的回顾和争端各国立场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在发展转基因作物种植及转基因产品贸易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范围内,转基因产品国际贸易呈迅速增长的态势。欧盟现行转基因立法框架及其对转基因产品国际贸易监管的实践显示,欧盟面临着与转基因产品相关的国际贸易条约和国际环境条约相冲突的问题,实践中可能会引发与美国等主要转基因产品出口国之间的贸易争端。由于我国在转基因法规和制度方面与欧盟有较多相似之处,我国应当借鉴欧盟问题的启示,在发展和完善转基因产品国际贸易监管制度的过程中,努力避免潜在的转基因产品国际贸易争端。  相似文献   

3.
编者按:源于安全不确定性及背后潜伏的巨大商业利益,转基因技术及产品从其诞生之日起贸易摩擦云起,政治纷争不断,本文通过对WTO历史上首例转基因产品贸易争端案的产生背景、争论焦点、专家组裁决等调查研究,提出我国必须加强转基因产品风险评估管理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4.
WTO责无旁贷──论转基因农产品贸易规则及其制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概述了转基因农业飞速发展的态势以及转基因农产品贸易中争端不 断、秩序混乱的现状;指出贸易保护主义是引发这场争端的主要原因,而WTO现有 规则由于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无力对此加以规范,进而提出WTO应弥补 其在这方面的制度缺陷,担负起制定转基因农产品贸易规则的责任;本文针对 WTO在对待转基因农产品问题上应该表现出的态度、贸易新规则应该遵循的基本 原则以及各方应尽的义务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5.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人类在科技发展史上再次实现了飞跃.转基因技术在给人们带来丰富多样的转基因产品的同时,也给动植物健康和食品卫生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国际贸易领域,不同国家和政府对转基因产品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一些国家,如美国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推动转基因技术在其国内广泛运用的同时,倡导转基因产品贸易的自由化;另一些国家,以欧盟及其成员国为代表,则从转基因产品给动植物健康和食品安全造成的潜在威胁出发,主张慎待甚至限制转基因产品的进出口贸易.美国、加拿大和阿根廷三国起诉欧盟对转基因产品的审批体制案,是这两大阵营矛盾斗争白热化的缩影.2006年9月29日,经过长达3年时间的审理,WTO争端解决机构散发了此案的专家组报告.了解此案的有关情况,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WTO多边贸易体制如何看待转基因产品的国际贸易问题,也有助于我们洞悉国际转基因产品贸易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有关转基因的争端是技术壁垒争端的典型体现之一。欧盟与美国、加拿大、阿根廷的转基因产品纠纷已经持续了20多年,2003年8月29日,WTO争端解决机制(DSB)就此问题设立了单一的专家组。中国保留了作为第三方参加专家组程序的权利。 在转基因问题上,中国的利益着眼点主要在于:一方面,要保障中国消费者的安全和利益,防止国外转基因产品的大量涌入,危及我国农业安全;另一方面,要为中国的转基因产品创造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防止出现针对转基因产品的贸易壁垒,促进优势产品的出口。  相似文献   

7.
浅析转基因食品的国际贸易争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年来,欧盟以食品安全和保护消费者为由对美国的转基因食品进行抵制,导致了欧美之间持续不断的贸易争端。在美国40%的农田种植了经过基因改良的作物,且消费者大都泰然自若地购买转基因食品,而在欧洲,此类食品却遭遇到一片喊打之声。原因何在?这会给在世贸组织框架下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带来何种影响?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世贸组织农产品贸易争端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世界贸易范围的不断扩展,国际贸易领域的新问题、新现象层出不穷,使得农产品贸易争端在国际贸易争端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是,农业贸易自由化进程中主流暗流并存的现象和农产品贸易所必然带来的利益冲突又使得农产品贸易摩擦不断、争端不少,在国际贸易争端中仍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纵观《1947年关贸总协定》生效以来,特别是世贸组织成立之后,所发生的历次农产品贸易争端可以发现,农产品贸易争端在产品范围、成员(缔约方)结构、贸易措施种类和协议条款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并具有不同的特点。本文通过统计分析,详细阐述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农产品贸易争端的变化与特点,说明了当前农产品贸易争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7月27日,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宣布中国光伏产业与欧委会就中国输欧光伏产品贸易争端达成价格承诺安排。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应询发表谈话,表示赞赏和欢迎。沈丹阳表示,中欧光伏产品贸易争端是中欧贸易史上涉案金额最大的贸易摩擦案件,是当前中欧经贸关系中的重要议题之一,双方领导人高度重视,在不同场合共同表达了通过磋商谈判解决贸易争端的意愿。  相似文献   

10.
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构专家组2月7日对欧美有关转基因食品的争端作出初步裁决,认定欧盟在转基因食品方面的禁令不符合国际贸易规则。这是世贸组织首次从法律上就转基因食品进口问题作出确认。来自世贸组织的确切消息说,裁决调解报告已递交争端当事方。按照世贸组织有关规定,在随后数月内专家组将作出最终裁决。欧盟驻世贸组织代表团负责法律事务的官员雷蒙德·赖斯表示,欧盟有关专家将对世贸组织专家组的裁决报告进行仔细研究,然后才能决定如何行动。有关专家认为,尽管世贸组织专家组作出了对欧盟不利的裁决,欧盟也不会取消对转基因食品…  相似文献   

11.
This article is an examination of the moral complexity of the act of whistleblowing in the context of corporate corruption. Whistleblowing may be a morally admirable act underataken by morally ambiguous agents, but can only be fully understood in context. Using German theologian Dietrich Bonhoeffer’s essay “What Does It Mean to Tell the Truth?” This essay will examine how the kind of deception sometimes necessary in whistleblowing cases can be testimony to a larger and more profound truth.  相似文献   

12.
经过二十年改革开放,十五年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加入WTO五年过渡期的锻炼,上海商业取得巨大成就,上海商业现在已经是一个独立的有强大实力的产业。但是,上海商业也正在进入一个更新、更高的阶段。面对的有四个新情况、新问题: 1.全国商业快速发展,上海领先地位受到挑战。2005年全国34个重点城市中,有31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超过  相似文献   

13.
14.
近几年,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处于不断的升级转型中,同时也出现结构转换受阻、脱节,需求潜力与供给能力割裂,居民即期消费意愿不强等问题,形成了对扩大内需、启动消费的障碍.面临这种消费转型的新契机下,政府应转变观念,创造一个好的消费氛围,生产经营者要力促供给结构更好地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消费者要树立"敢于消费、善于消费"的理念,三方共同努力,促进消费需求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5.
<正> 河北省石家庄市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集奶牛饲养、乳品加工、科研开发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是全国十大乳品生产企业之一,总资产达9.1亿元,产品有8大系  相似文献   

16.
17.
金融是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支柱的引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指出,文化创意可延伸出无穷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和创造财富的新机会,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创意产业作为经济、文化、技术相互融合的产物,是推动城市转型升级的重大引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推动北京实现产业由低到高、生态由灰变绿、结构由重变轻、城市由大变特的重要转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两个轮子.北京市要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与高技术产业相结合,发挥自身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解决融资难题,需要在市场机制与政府引导的共同作用下,构建完备的股权投资链,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引导民间资本来发展实体经济,培育壮大创意阶层和产业集群.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一方面要靠金融创新,另一方面要靠创意阶层的崛起.只要这两方面的要素整合好了,我国创意产业就会取得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8.
19.
由世界贸易组织上海研究中心主办的<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原<关贸总协定动态与研究>从1992年创刊以来已满10周年,迄今发行也正好100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是我国研究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唯一专业性刊物.刊物以国内各领域有志于为"复关"和"入世"献计献策的专家队伍以及日内瓦从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总部支援"中心"的全套官方材料为依托,以及时、丰富、翔实的信息和深入联系各领域实际的研究、领先意识和开放观念受到全国各地政府、研究机构、企业和读者的欢迎.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whilst the idea of whistleblowing as a positive duty to do good or to prevent harm may be defendable, legislating that duty is not feasible. We develop our argument by identifying rights and duties involved in whistleblowing as two clusters: one of justice and one of benevolence. Legislative arguments have evolved to cover the justice issues and the tendency exists of extending rights and duties into the realm of benevolence. This article considers the problematic assumptions and implications of whistleblowing as a positive duty, by examining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Good Samaritan argument holds with regard to whistleblowing. We argue that three criteria necessary for whistleblowing as a legally enforceable positive duty are not met, namely that we need to be able to (1) specify who should know what, (2) minimize the risk to the whistleblower and (3) adequately deal with mistaken concerns being rai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