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伴随着乡村旅游带来的流动性与现代性嵌入,民族地区乡村正经历着破碎化、脱域化、无序化等空间异化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本文从乡村空间的文化性出发,引入滕尼斯的"共同体"概念,关注乡村文化空间中表征情感与精神维度的生命文化空间,并构建"生态—生产—生活—生命"四维一体的乡村文化空间系统。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体系,借助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构建旅游驱动民族地区乡村文化空间重构的整体性分析框架。以贵州省黔东南州西江村为例,提出旅游驱动下民族地区乡村文化空间重构的三重策略: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健全顶层设计与科学规划;培育民族文化自信,创新文化活态传承模式;优化利益分配格局,建立有效社区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2.
乡村景观旅游开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分析了乡村景观体系中聚落空间、经济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的旅游价值,提出了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并以婺源为案例,从旅游实践角度进一步研究了乡村景观的旅游开发。  相似文献   

3.
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关键环节,村域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落脚点。目前对村域人居环境评价研究较少,本文以村域的尺度从生态、生产、生活三生空间的角度入手,选取以乡村旅游型、特色农产品型和均衡发展型村域各一个研究区,构建由目标层、系统层和指标层组成的村域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体系,运用熵权法对开原市的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为相同类型村域的人居环境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的结构类型和空间特征,分析乡村旅游资源数量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对重庆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和促进乡村振兴具有指导意义。[方法]文章利用GIS技术定量分析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空间分布模型探究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聚集程度,利用地理联系率探析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与乡村旅游资源分布的配合度。采用回归模型从整体上对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数量与乡村振兴的关系进行分析,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对不同经济发展区域关系进行研究,试图得到乡村旅游资源数量与乡村振兴的辩证关系。[结果]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具有4种类型,农事体验类所占的比重最大,达到43.46%,乡村文化类所占比重最低为2.30%。乡村旅游空间布局特征结果表明重庆市4种乡村旅游类型在空间上的分布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都呈现集中分布, 4种类型的景点与人口和经济的配合度较高。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乡村旅游资源数量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县级以上文明村和乡镇占比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间存在均衡关系。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除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外,乡村旅游资源数量仅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间存在低度相关性,不同经济区相关系数差异较大。[结论]综合以上研究结果,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既受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又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表明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对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建议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拓展乡村旅游类型,提高乡村文化类景点的数量和比重,促进重庆市乡村旅游产业的均衡发展,实现不同经济区乡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农村地区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新型农村旅游社区建设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相契合。新型农村旅游社区建设要从整体视角出发,在城乡融合的背景下进行,借鉴城市旅游社区建设的经验做法,同时凸显农村旅游的本土文化特色,通过新型农村旅游社区建设反过来促进城乡之间的交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强调要以乡村振兴为根本,大力推动乡村现代化发展,同时要重视改善乡村产业、生态、文化、生活等方面,结合发展现状科学合理地开展现代化乡村建设工作。对乡村振兴战略下村镇旅游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
城乡融合是城乡关系发展的最高级阶段,是理想城乡关系的目标状态,是乡村空间生产与再生产的演进动态,将指引城乡关系变革下的城乡空间重构。城乡融合必定生产出新型的空间形态,其本质是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促进下的乡村空间生产与再生产。本文通过对城乡融合空间的概念生成探析,从空间生产理论三元辩证螺旋式递升关系的角度切入城乡融合空间属性研究,提出以乡村为本体的、城乡融合空间建构的"乡村+"路径:"乡村空间综合价值认知(空间实践)——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效应(空间表征中的流空间与空间涌现性)——城乡融合机制与实践模型建构(表征的空间)"。结合成都公园城市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本文认为城乡融合空间建构应坚守市场主导下的双向精准选择性、乡村本体的空间差异性、政府主导下的乡村空间多维共治、先锋典型带动下的乡村统筹与空间重构等原则。  相似文献   

8.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旅游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高级阶段,是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助力。我国乡村幅员辽阔,张兰镇行政区域面积广阔,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其在乡村旅游业方面起步较晚,发展滞后,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制约当地乡村旅游持续发展。基于此,文章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整理,结合实地调研以及张兰镇独特的地形及丰富的红色乡村旅游资源,分析张兰镇乡村旅游发展优势及有效路径,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张兰镇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洛阳市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及评价研究,旨在综合分析洛阳市乡村旅游资源禀赋,以对其开发利用提供全新的参考路径。[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开发条件和社会效应构成评价综合层,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以及综合层3个部分在洛阳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实际情况进行指标的选取,共包含15个具体指标,构成一个梯级的、相互联系的、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结果]在评价综合层中, 3个部分的权重分布情况为资源要素价值(0.647 9)资源开发条件(0.229 9)社会效应(0.122 2);指标层权重处于第一层次的指标有文化研究价值(0.136 7)、乡村扶贫效应(0.131 3)、旅游基础设施建设(0.126 5)和资源丰富度(0.093 1)。[结论]洛阳市乡村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其中人文旅游资源占基本类的71%,具有极强的开发潜力;深度挖掘乡村文化资源的价值是洛阳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乡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成为洛阳乡村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0.
乡村文化与旅游经济是驱动乡村振兴的"双重动力"。通过发展基于乡村文化的旅游经济,能有效破解乡村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因此,在乡村文化复兴背景下,通过挖掘乡村文化、生态等资源优势,构建"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推进乡村文化与旅游、农业等产业全面融合,从而拓宽乡村经济的发展空间,实现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1.
乡村旅游助推新时代乡村振兴:机理、模式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能够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搞活农村经济、实现多元效益,为解决“三农”问题打开了新的突破口,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积极作用。本文基于新时代背景,更新了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和业态特点;并从六个角度出发,阐述了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其次,归纳总结了乡村旅游四类开发模式;最后,基于乡村旅游项目自身建设、政府政策保障、社会组织参与的视角提出了六项对策,以期助力乡村旅游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2.
文旅融合是乡村振兴的全新机遇,为农村产业融合奠定了重要基础。在推进乡村旅游扶贫进程中,要从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和文旅融合中寻找结合点,通过整合农业、文化和乡村旅游资源,优化乡村文旅融合发展路径,发挥融合经济效益,将乡村特色旅游资源转化为有文化灵魂的旅游景观,使乡村旅游收益持续惠及贫困群体。  相似文献   

13.
张博  李枫 《水利经济》2023,(6):105-109+114
乡村旅游是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对推动乡村振兴、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以江南水乡城市江苏省兴化市为研究对象,从兴化市特有的水生态旅游的角度分析兴化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困境,指出兴化市水生态旅游存在公共服务体系薄弱、产业融合效果不佳、乡土文化挖掘不够、农民参与程度不高等困境。提出从多渠道投入资金,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创新提升旅游产品,深化产业融合发展;加强乡土文化挖掘,深化旅游文化内涵;强化农民主体性地位,建立公平利益分配机制等方面提出优化路径,以期为兴化市乡村旅游提供新的发展方向,同时推动乡村振兴有效施行。  相似文献   

14.
陈盈 《山西农经》2023,(2):99-1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住在城市的居民受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压力,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回归自然,这使乡村旅游业发展迅速。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极为重要。文章以贵阳市花溪区高坡苗族乡(以下简称高坡乡)为研究对象,围绕高坡乡当前旅游发展情况及本土乡情,探析了乡村旅游对农村产业结构、乡土文化、居住环境、治理情况、收入水平等方面的推动作用,发现了高坡乡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产品单一等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对策,为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乡村文化空间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文化振兴的应有之义和有力保障,是传承农村优秀文化、满足乡村多元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要准确把握乡村文化空间建设存在的短板和问题,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乡村文化空间建设,提高重视程度,找准实现路径,加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打造乡村文化空间品牌。  相似文献   

16.
李祁玲 《山西农经》2023,(22):123-125
随着“两山”理论的持续渗透,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乡村旅游作为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优化乡村传统经济结构的同时实现了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文章以成都市温江区“幸福田园”村为研究对象,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分析了“幸福田园”村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从多个角度创新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建议,促进“幸福田园”村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7.
于天 《农业经济》2018,(12):96-98
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广大游客的欢迎,相比传统农业,乡村旅游收益显著,同时也受投资人的青睐。本研究通过实践调研、文献查阅方法从农村土地资源与乡村旅游相互作用、协同发展理论和途径三方面综述性研究,为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给予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夯实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正在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想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的目标,就需要从乡村经济发展角度出发,充分挖掘农村地区资源禀赋优势和自然风光优势,以农村旅游休闲经济作为发展思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农村旅游休闲经济发展是乡村经济振兴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加强农村旅游休闲经济的开发与布局,能够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奠定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9.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落实,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同时也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当前乡村休闲旅游已经成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而要想提升乡村休闲旅游效果,就必须对农村人居环境加以整治,但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有机结合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因此有必要从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角度出发,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意见,实现二者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发展乡村旅游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力举措,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科学评价乡村旅游引导的乡村振兴绩效不仅可以衡量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的贡献率,而且是把握乡村发展方向、提高乡村效益、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基础。方法 文章运用层次分析法,借鉴前人构建的乡村振兴绩效评价体系,基于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出发,创新地构建了乡村旅游引导的乡村振兴绩效评价体系;并以太原市王吴村进行实证研究,运用加权平均法和因子分析法对王吴村的乡村振兴绩效进行评价分析。结果 2019年王吴村乡村振兴绩效综合得分为95.41分,乡村振兴绩效处于优等等级,其中旅游在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方面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但对乡村治理成效较弱。结论 在坚持产业和生活高效推动的同时,王吴村要提升生态宜居和乡风文明程度,改进乡村治理方法,提高治理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