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有效的农村金融服务是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农业生产效益,实现农民收入长效稳定增长的内在动力,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然而,统计表明,1979年-2000年,仅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两大渠道,农村机构净流出资金量就高达1.03万亿元。这种“吸多贷少”的金融体制,造成农村资金大量流失,丧失了农民增收的基本动力。基于此,农村民间融资方兴未艾,但是民间融资的非规范性也引发了不少争议和社会问题,国家应该通过立法等手段规范民间融资,促进民间融资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2004年,商洛银监分局引导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在信贷投放上,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方针,以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生态建设及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表现为:一是农业贷款增速加快。近3年来,农业贷款年增长率分别达到20.12%,27.15%和37.57%,尤其是去年,  相似文献   

3.
申庆涛 《浙江金融》2006,(12):51-52
(一)农村金融服务功能整体弱化。具体表现是县以下金融机构数量和业务快速萎缩.农村资金逆向向城市流动.导致城乡差距越拉越大.农村金融服务整体上不能满足“三农”的要求。过去农村的融资渠道有四大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合作基金会等多个渠道,现在多数地区对农户、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贷款基本上只剩农村信用社了。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影响农村资金的整体供应。另外,忽视对非正规金融的引导、监督和促进其健康发展。民间金融长期被排斥在体制之外.现行农村金融具有明显的金融抑制特征.长期以来民间金融作为非正式金融不能见光.只能在“地下”活动。  相似文献   

4.
为增加对农业的信贷投入,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户生产经营的作用,2001年2-3月份,人民银行滁州市中心支行组织对当前农村存在的农民“贷款难”和农村信用社“难贷款”问题展开调研,在调查中发现在滁州市农村民间借贷现象在一定程度存在,一些地方的民间借贷已成为当地农民融通资金的重要形式。民间借贷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危害,同时也反映了农村信用社经营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迫切需要采取措施进一步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  相似文献   

5.
一、农村综合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着力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巩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扎实捧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以来,一项继乡镇合并之后的又一重大改革措施正悄然在浙江.山东、江苏等一些比较发达省份的农村地区进行.这就是“大村庄制“——通过村庄合并,加快农村社区化建设。村庄合并将有效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农村居民的”空心化”问题.实现资金.资源.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互补,最终达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农村变社区、农民成市民的目的。这项改革意义重大.同时也意味着这将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相似文献   

7.
对“三农”贷款利率合理定价.是关系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增效“三农”宗旨实现的重要措施。 一、当前农村“三农”贷款利率现状 目前在农村金融市场.尤其是信贷市场中,金融机构处于垄断地位。“三农”对象对贷款利率无选择权,只能被动接受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定价。  相似文献   

8.
农村金融改革:在探索中积极推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国家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又处在一个关键时期,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力度,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是这个栏目报道的主要内容。本栏目着力研究“三农”新情况,解决“三农”新问题,促进“三农”新发展,关注农村金融改革,为解决农村金融问题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9.
财经资讯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1日至22日在北京举行。会议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系统总结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科学谋划“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重点研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问题.全面部署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  相似文献   

10.
为推动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1982—1986年,党中央针对当时农村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连续五年先后出台了五个“中央一号文件”。除对当时和以后一段时间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外,还进一步明确了有关政策。突破了我国传统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业体制,并从理论上阐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党领导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国未来的发展和希望都在农村,尽早走进农村、走近农业保险,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机遇和挑战。”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强调指出。做好农村保险的关键,是要善于创新服务,不断探索如何使保险业在农村发挥为农民造福、服务农村发展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一、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历史考察 (一)我国农村公益事业供给的特殊性 1.农业生产的特殊性使其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提供粮食、蔬菜、油料、果类等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最基本的、无可取代的必需品,并且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其他非农部门提供最基本的、不可缺少的劳动力资源。但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客观上要求社会予以弥补和照顾,这就决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从本质上看,这并不是非农社会对于农业生产予以额外的恩赐,而是非农社会为了维持本身的存在和发展,不得不付出的“必要成本”,这种成本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性质。  相似文献   

13.
农村经济发展滞缓以及金融改革导致农村信贷资金流失,融资缺口日益扩大.由此出现了新型民间融资组织一宗氏信贷组织。笔者通过分析宗氏组织信贷业务产生的原因背景、主要特点、优点和缺点,认为以组织形式开展金融活动是农村民间金融的重要取向.对发展农村民间金融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方向与出路在于建立真正互助合作性质的小额信贷组织。  相似文献   

14.
一、中部省份农业发展与财政支农支出概况 中部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也是我国“三农”问题最集中和最突出的地区。无论是农村人口,还是粮食产量,中部都是“三分天下有其一”:2003年,中部6省农村人口2.44亿人,占全国农村人口的近1/3;粮食产量12557万吨,约占全国的30%。中部地区农村人口比重占77.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7.7个百分点;农业增加值占中部6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6.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1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5.
宿州市是农业大市。近年来.该市粮食、畜牧、水果、棉花、瓜菜、林业等“六大主导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不断涌现,出现一批生产上规模、产业关联高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力带动了农村繁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农行宿州分行的发展.迎来了服务“三农”新机遇,抓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就抓住了新的业务增长点、优质资产客户和大量结算业务的源头。  相似文献   

16.
所谓“三农”,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问题的核心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农民收入问题,二是农村消费市场问题,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越来越突出,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笔以为,这三个方面的落脚点就是农业问题,即实现农业现代化,只有农业发展了,  相似文献   

17.
包卫平 《青海金融》2007,(12):56-57
省十一次党代会做出“四区、两带、一线”战略布局,决定将青海省东部建成综合经济区。纵观我省东部农村金融发展状况,目前已初步形成以农村信用社为主力,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为基础,农业保险、邮政储蓄为辅,民间借贷为补充的农村金融框架体系,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金融支持。但据我们对东部农村金融服务情况的调查,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农民贷款难,农村经济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8.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日前宣布,2011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将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达到10408.6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在财政加大“三农”投入、不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健全财政支农机制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粮食产量“八连增”、农民增收“八连快”、农村民生改善和农村稳定和谐的可喜成绩。  相似文献   

19.
泽普县最近几年在各个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却成了泽普县进一步协调发展的“瓶颈”。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城镇化程度低、农村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农产品流通不畅、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和劳动者素质不高等,仍然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论农业企业化与农业政策调整李邦宏(一)农业企业化,就是把农业看作是一种企业,农产品国家一般不包购包销,象其他产品一样拿到市场上去销售和竞争,促使农业依据市场原理和机能顺其自然发展。目的在于把农业由“离开农村”变为“回归农村”,把“劳动密集型农业”变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