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高职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对于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强化素质教育,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意义重大。文章针对当前高职生科技创新意识淡薄,缺乏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提出建立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教育培养机制,为高职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专业设置与行业发展相适应,增强高职生科技创新的主动性;构建高职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立交桥",实施分层教育;健全企业参与制度,不断深化工学交替、产教融合;积极引导高职生参与科技创新竞赛,形成合理的科技创新梯队。  相似文献   

2.
<正>为提升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领域专业研究人员层次,提出建立教学计划培养与研究生科研创新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此次教学改革旨在从根本上改革现代信号处理课程专业教学体系,以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改的成果用于提升研究生科研成果产出,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一种立体化的培养模式,通过改革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构建创新性的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培养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和较强创新性的信号处理领域的高素质科研人才。0.前言在知识经济时代,  相似文献   

3.
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任何试图用“短期计划指令”来提升“人才整体质量”的做法都难免归于失败。本文探讨了大学办学思想,通过对研究生培养需求的分析,提出了四个方面的研究生培养理念:一是研究生培养具有长期性,不可急功近利、拔苗助长;二是研究生培养需要以人为本,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三是研究生培养需注意人格的健全发展,要与社会相适应;四是研究生培养需注意专业动手能力的锻炼,切忌舍本逐末。  相似文献   

4.
创新是一种实际能力,也是一种精神和思想状态。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中国加快发展需要振奋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应摆在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以各行各业的创新为支撑的。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大学是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如何依托自身行业背景,更好地为国家、社会、行业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与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6.
高校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础工具,也是深入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公安高校教材的创新对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警务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正确认识公安高校教材的特点和规律,正确处理教材创新工作中的各种矛盾与相互关系,积极探索教材创新的途径与方法,有序开展教材内容与体系的创新实践,是实现教材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货代企业创新能力,是指货代企业在企业内外环境条件下,以市场为导向,为供应链中上下游客户提供的创造性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为企业带来持续经济效益、持久发展空间和长期竞争优势的多层次综合性能力.货代企业创新能力注重以下几点:一是强调市场的导向功能,由于市场具有动态变化性和复杂性,因此货代企业必须及时有效地响应;二是货代企业创新能力的强弱最终通过新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性体现出来;三是货代企业创新能力的最终目标是使企业本身获得持续经济效益、持久发展空间和长期竞争优势;四是货代企业创新能力是一个系统能力,是企业内外创新要素有机结合、创新资源充分利用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8.
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是交通部门的职责和使命。江西道路运输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三个服务”,把增强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的战略基点,大力推进理念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和制度环境,激发全行业的创新精神,走以创新促发展的道路。[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建设创新型交通行业,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增强创新能力作为公路水路交通发展的战略基点,把创新贯穿到交通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增强服务能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和制度环境,激发全行业的创新精神,大力推进理念创新、科技创新、体制机构创新和政策创新,走以创新促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高职高专学校的教育方向是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是高职高专教育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文章从高职高专学校教育的现状、素质教育改革的方向、如何加强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推进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完善评估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些阐述。  相似文献   

11.
吴珍珍 《中国储运》2023,(12):137-138
<正>“1+X”证书制度是在实施“放、管、服”背景下,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一种全新的制度设计[1],要求院校是培训实施主体,推动X与专业培养方案的融合。本文以我校物流服务与管理(化工物流)专业(简称化工物流专业)课证融通的实践经验为例,阐述“1+X”证书制度下统筹专业资源,将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的培训内容适度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与过程。  相似文献   

12.
李炜炜 《中国储运》2023,(5):199-200
<正>网络经济也被称为“数字经济”、“信息经济”,是以网络技术发展为依托的经济,信息是其主要特点,信息产业和服务业是表现形式。在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下,新型经济形式的不断涌现,加快了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等的变化。作为国家管理经济、市场的有力工具,工商管理部门对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和维护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工商管理部门也应在网络经济的发展下不断转变管理思路,创新管路方法,促使这一新型经济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本文分析了网络经济对工商管理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前言: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分析了部分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不足的原因 ,指明了提高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途径 ,提出了培养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过程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导师制度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本文对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高校的研究生导师制度的差异和优劣势进行了比较分析。在遴选制度上,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理念、聘任资格和研究生选择机制上具有特殊性;在考核评价机制上,发达国家已逐步形成成熟完善的导师评价体系,而中国的相关制度有所缺失;在教学培养模式上,中国的"单一导师"制与发达国家的"导师团队"制相比存在诸多不足。本文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分析通过改进遴选机制、考核评价机制、教学培养模式等制度设计来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途径,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梅焘 《中国储运》2023,(11):54-55
<正>本文以电子商务课程为例,融合布鲁姆目标教学分类理论,设计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电子商务类课程的发展提供了一定借鉴。一、引言随着数字经济产值在我国GDP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国家对于数字化人才愈发重视,电子商务作为数字化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推力,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职业人才的培养。当前,很多职业院校在授课中采取案例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6.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培养造就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对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产业链现代化、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工匠精神体现了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素养,是衡量从业人员的一种从业标准和价值尺度。在高校思想教育领域要大力弘扬和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工匠精神,激励高校学生脚踏实地、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7.
王洪伟 《中国储运》2011,(11):103-105
交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区域经济的形成及发展.离不开区域交通一体化的实现;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为交通的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区域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交通的发展。因此要进一步完善交通,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需抓住机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明确政府职能、科学规划、创新投融资体制、加强区域交通人才的培养等。  相似文献   

18.
尹红媛 《中国储运》2023,(11):145-147
<正>本文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结合广州工商学院冷链物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提出在校企协同背景下,适合民办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一些建议和方法,希望能够为同类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一些参考,同时有助于培养高质量复合型冷链物流人才,满足冷链物流企业的用人需求。一、引言201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措施的意见》指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交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要把增强行业创新能力作为交通发展战略的核心、积极推进理念创新、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交通行业.  相似文献   

20.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创新管理理念、机制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能,推动交通管理工作健康、长远发展,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推出九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措施。各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抓住机遇,积极创新,切实解决交通管理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让创新成果惠及到广大群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