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补偿机制是对环境资源的生态价值保护与损害之间的经济利益调整。无锡从太湖综合治理现实要求出发,基于城市发展和生态治理的有机互动,以政府为导向、市场多元参与为主体,以沿湖企业和居民整体搬迁、定点集中为路径,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区域生态补偿机制,产生了较好的生态保护、资源升值、城市发展和居民安居的综合效益.探索建立了基于环境资源价值理论、环境经济学与循环经济理论的一种经济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2.
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草场的生态功能具有涵养水源、固碳吐氧、水土保持等功能,这些生态功能的价值需要通过会计估算体现出来,而价值的实现则需要通过生态价值的补偿来实现。制约生态价值补偿的因素则是补偿的依据,一直以来都是按照草场的等级、面积来进行生态价值补偿。通过对甘南牧区草场生态价值的会计估算,得出草场生态价值的总价值,为生态价值补偿机制的建立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对流域生态补偿基本概念及内容进行分析,进而对国内、国外在流域生态补偿方面所做的各种尝试,以及各种尝试的效果,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就《江苏省环境资源区域生态补偿办法(试行)》这部调整太湖流域的地方性法规进行分析发现:这部法规在协调上下游地区政府之间利益冲突做了有益的尝试,但是由于我国生态补偿机制仍处于摸索和尝试阶段,一些问题和矛盾也逐步显现。  相似文献   

4.
吕蕊  王珍 《改革与战略》2012,28(3):104-107
以兰州市城关区为例,按耕地资源具有经济产出、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引用收益还原法和替代市场法定量地核算该区耕地资源的价值并与其征地补偿标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兰州市城关区现行征地补偿标准低于耕地资源总价值,属于适当补偿;青白石街道与伏龙坪街道耕地资源总价值相当,但其各自的征地补偿标准却存在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5.
欠发达资源富集区利益补偿与生态文明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绪清 《特区经济》2010,(1):118-120
欠发达资源富集区通常是经济与生态双重贫困的典型区域。大规模矿能资源开发下,由于利益协调机制缺乏不仅致区域利益严重流失;还承载高昂的资源、环境代价。通过借鉴国内外生态补偿实践,对欠发达区域矿能、淡水、森林、生态等资源补偿,有助于推进生态文明构建。  相似文献   

6.
在调查山区农民农地保护的认知程度及对农地保护的支付意愿(WTP)和受偿意愿(WTA)的基础上,本文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对四川省凉山州农地资源非市场价值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农户已经意识到农地资源非市场价值的存在;基于两种不同意愿所得到的农地非市场价值差异显著.本文建议建立农地资源价值评估体系;深化征地补偿制度改革,建立农地征收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加大对西部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7.
生态补偿机制是一种新型的资源环境管理模式。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战略选择,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完善我国生态补偿机制,首先要完善这方面的法律制度,将补偿政策法律化,其次是要加强区域间的补偿,使生态受益区域与提供服务区域达到平衡。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耕地资源价值的测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显化耕地资源价值,有利于保护耕地与现行征地补偿制度的进一步改革。本文以甘肃省为例,按耕地资源具有经济产出、生态服务及社会保障价值,引用收益还原法、影子工程法、替代市场法对甘肃省耕地资源价值进行了测算,并根据测算值对甘肃省各地、州、市耕地资源价值进行了分级。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其理论价值在于:可以充实和丰富人类伦理思想的宝库,拓宽民族学、伦理学的研究领域;可以彰显生态伦理的民族化特色和内涵;有助于当代中国生态伦理学与少数民族生态伦理的相互融合、促进和升华。现实价值在于:可以促进民族地区各民族间的相互尊重、理解与认同;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人口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注入文化动力,提供伦理借鉴、支持;为制定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政策提供独特的视角;为民族地区生态道德教育提供丰富的本土资源。  相似文献   

10.
文章是对实物期权方法在生态领域的创新应用,首先利用实物期权二叉树方法对单个矿产资源开发项目价值进行测算,然后结合各开发项目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构建出测定生态补偿额具体数值的一般方法,从而解决我国长期以来依靠行政手段决定生态补偿额、盲目性强的现实问题。同时,文章还将该方法运用到对长江流域生态补偿额的测算中,得出了科学合理的结果,为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设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和标准。  相似文献   

11.
耕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耕地资源生态价值核算对耕地资源的保护、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珠江—西江经济带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地理单元,文章基于县域尺度,利用价值当量修正法对珠江—西江经济带的耕地资源进行生态价值核算,采用ArcGIS对核算结果进行分区和空间输出,并对耕地资源生态价值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珠江—西江经济带的耕地资源生态价值在空间上分布不均,总体呈西高东低,空间分布差异主要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耕地资源禀赋两大因素的影响。因此,生态价值高值区应进一步强化其生态底色,防止生态价值受损;生态价值低值区应加大生态修复力度,提升其生态价值;生态价值中值区、中低值区、中高值区则应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耕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12.
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经济价值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闲农业旅游与生态系统和环境密切相关,通常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被作为一种环境物品进行价值评估,通过将生态资源作为一种资产进行评估,并纳入旅游资源开发的成本一效益体系,避免对资源的无序开发、无偿使用和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13.
陕北地区在大规模非再生能源开发中,导致了巨大的价值损失,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本身的价值损耗,生态环境破坏,对职工健康和所在地居民的损害,等等。这些损失的产生原因在于现行价值补偿模式的缺陷。之后提出了以市场为平台的能矿资源利益补偿体系,即以合理的产权安排为前提,调整国家所有者与矿山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变命令-控制型管理为经济激励型管理,探索适合国情的外部性补偿模式。  相似文献   

14.
邹辉 《中国经贸》2015,(15):36-36
流域生态补偿是生态补偿的重点流域,一直以来,政府是流域管理者,但由于国家经济补偿能力有限,近期市场导向成为主要形式,目前流域补偿机制日益成熟,出现多种形式的流域补偿模式.丹东流域众多,在资源逐渐价格化的情形下,急需探讨流域补偿机制,特别以鸭绿江为体系的流域,流域水文、水资源等服务成本、损失与价值评估困难,流域生态补偿标准难以确定.因此,通过对我国已经实施的流域补偿区域进行分析,为丹东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提供成功经验,明确丹东流域补偿标准、模式等.  相似文献   

15.
蒋华林  陈彪  胡春 《特区经济》2009,(2):190-192
生态补偿是运用经济手段实现生态保护与恢复的一项重要环境制度,将其以法律的形式固化对西部民族地区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从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理论分析为切入口,论证了生态补偿与西部民族地区生态保护现实需求的洽合性对接。以批判的思维对我国生态补偿相关法律制度在根基缺省、体系结构性缺陷及民族性方面进行了镜像反观,立足本土实况对西部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法治化路向做出了制度性谋划。  相似文献   

16.
黔西南生态文化旅游的生态补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化旅游的发展可以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同时也会对其造成破坏,旅游生态补偿作为一种新型的平衡两者之间矛盾的有效工具,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黔西南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同时又是一个生态系统较脆弱的区域,文章通过对黔西南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建立生态文化旅游的生态补偿机制,并对其生态补偿核心因素,即生态补偿的主客体、补偿标准及补偿方式也进行了探索,以期为黔西南生态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张亮 《北方经济》2023,(2):31-35
本文分析了当前内蒙古林草碳汇价值实现面临的形势,介绍了近年来内蒙古森工集团在碳汇价值评估、监测与管理、项目开发与交易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并结合国家自愿减排机制和相关地方试点经验,探讨了自治区开展区域碳中和交易的政策设计。提出以碳中和产品开发机制、交易机制、核查机制、抵消机制和保障机制等五大机制建设为重点,建立完善符合自治区生态碳汇资源大区特点的碳汇交易市场。从“碳汇+金融”“碳汇+公益”“碳汇+生态补偿”“碳汇+储备林”等方面进行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方式的讨论,为推进内蒙古林草生态碳汇价值实现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探究县级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的思路和措施。以农用地分等成果为基础数据,采用当量因子法,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构建县级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模型,以芜湖县为例,测算其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研究结果:一是2003年芜湖县耕地整体向外输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大值为8.64亿元,实际输出4.22亿元;二是耕地等别每增加一等,其额外产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量逐渐递减;三是2003年芜湖县人均耕地生态服务价值补偿为1151元,占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的41.2%。研究结论:计算结果符合芜湖县实际情况,可为确定县域耕地保护指标、耕地生态保护补偿路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重大项目建设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保障,同时在生产运营过程中也可能会对周边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建立健全生态补偿与利益分享机制,是保障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实现项目建设受益地区与生态贡献地区互利共赢的关键之举。构建重大项目建设生态补偿与利益分享机制,需要把握好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区域与区域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群众的利益关系,把握好基本原则和重要领域,创新运用资金补偿、政策补偿、实物补偿、产业和项目补偿、技术和智力补偿等多种补偿方式。  相似文献   

20.
关小梅 《特区经济》2009,(4):193-195
三江源地区是我国的生态要地,其生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中华民族两大母亲河全流域的资源环境态势和社会经济发展。近年来,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极大地制约着该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指出建立三江源地区生态补偿机制可以为三江源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提供资金保障和制度激励,促进三江源地区可持续发展,进而提出了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