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伟麟 《特区经济》2011,(3):138-139
过去我国农村金融多处于高度地金融抑制状态,导致农村金融市场严重信息失衡,对三农的发展产生极大伤害,甚至阻碍着政府对三农的扶助政策发挥作用,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进行适当地调整和改正。建基于信息失衡之上的金融约束理论能有效解决我国家农村金融改革,因此,基于金融约束分析下农村金融改革的研究就显得相当有必要。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稳定的资金支持体系迫切需要农村金融的扶持,而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中普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本文首先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的两种形式即供给型金融抑制和需求型抑制,接着分析了金融约束对破解农村金融抑制的有效性,最后从金融约束的视角提出了农村金融改革和金融调整的建议,以此来重构农村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农村金融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创新。为此,本文从金融创新的角度,来探析其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我国农村金融覆盖面和金融服务水平,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农村地区经济金融发展,央行与银监会自2005年以来陆续颁布实施新的金融政策,建立小额贷款试点,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进入门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相继涌现。与此同时,农村信用社改革进程不断深化,农行等大型商业银行涉农支农力度进一步强化,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主体多元化格局正逐步显现。  相似文献   

5.
如何从根本上完善我国农村金融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一直以来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棘手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问题成为一个阻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改善农村的金融环境成为当务之急。我们首先要了解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然后根据现状提出一些可行方案,彻底改善我国农村的金融环境,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扫除障碍。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数字金融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相关讨论,数字金融的不断发展对农村金融的创新和金融包容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同时数字金融对服务提供商、政府、经济也有诸多好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金融是激活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工具。数字金融的不断发展将为农村金额带来的更多新的挑战和发展的机遇。  相似文献   

7.
发展中国家金融政府经历了从金融抑制、金融深化到金融约束的转变。本研究了这些金融发展理论的演变过程、内容框架以及政策取向,探讨了政府在金融市场中的干预作用、干预方式和干预力度等问题,认为政府的职能是在重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发挥选择性控制的补充性功能,促进金融深化,并提出了政府的经济职能应与其信息能力相适应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8.
完善农村金融市场需要全方位推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新机制要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需要强化农村金融服务,增加农贷供给。而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强化农村金融供给也成为农村金融改革绕不开的“结”。正是出于化解此“结”之目的,2006年12月20日,中国银行  相似文献   

9.
重庆  马俊  马双强 《辽宁经济》2007,(10):56-57
2007年3月1日,随着全国第一家村镇银行挂牌营业,很多人都为农信社捏了一把汗。其实,人们的担心也不无道理。改革开放以来,农信社虽然几经改来改去,多次更换主管部门,无不是先给农信社一些优惠政策。农信社从来没有受到改制下岗、减员增效的冲击。改革对于农村信用社员工来说,似乎就是一次次涨工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中国的金融业主要是以城市金融为主,随着和谐社会的发展,搞活农村金融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迫切需要.文章分析了农村金融体系的现实状况,提出重建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引起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变化的视角,文章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覆盖面、服务能力和非正规金融机构正规化程度等三个维度,运用基尼系数和区位熵方法构建了农村金融市场开放度绝对指数和相对指数,分别测度了2008-2013年30个省、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八大经济区域的农村金融市场开放度。研究发现: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开放总体程度水平非常低,处于开放的初期阶段;各省农村金融开放水平程度普遍较低,省际差距增大;三大区域西部农村金融开放度最高、东部次之、中部最低,呈U字型特征;八大经济区域开放度差异大,提升速度快。最后提出了加快推动农村金融市场开放、缩小农村金融开放的区域差距、继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市场良性运行的制度基础、创新农村金融新产品和服务方式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金融市场准入与农信社信贷支农关联:苏北样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信息比较优势理论建立的农村信用社贷款配置选择模型及对苏北23个县域经验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降低农村金融市场准入限制以后,企业贷款市场和农户贷款市场形成了不同的竞争格局,由此改变了农村信用社在两个市场上的信贷资金配置策略,使其支农意愿增加,对农户的贷款强度和广度均显著提升;同时,竞争使得农村信用社信息成本降低,农户贷款价格下降。但是农村信用社在农户贷款市场的垄断地位使其仍然拥有较强的客户选择权和定价权。因此,构建竞争性、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不仅需要引入商业性金融机构,还需要着力培育和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并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朱瑾 《乡镇经济》2007,(12):51-53
新农村建设和金融体系的发展与完善需要农村金融体系的快速发展与完善,其核心是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促进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核心就是发展和完善农村金融机构,其基本途径是在对各金融机构市场功能进行明确界定的基础上,政府予以适当支持,而支持的最优手段是通过市场化的途径培育和提高它们的市场竞争能力。文章认为,央行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并对三大工具提供支持的途径和操作方式进行了探索性的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14.
财政支持农村社保的差异性及其有限责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确立了政府的财政支持责任。未来十年新农保财政补贴压力总体不大,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可能对财政补贴的依赖性较强。应建立体现地区差异性和财政责任有限性的财政支持模式,探索具有激励导向作用的财政支持方式,以保障新农保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崔萍 《乡镇经济》2009,25(6):124-126
文章建立了一个简单的两期生命周期模型来考察在信贷约束下农村金融与农村收入分配不平等的作用机制。模型结论表明,在存在农村信贷约束的情况下,农村金融的发展能否起到缩小农村居民贫富差距的作用,主要取决于农业投资回报率、农村金融贷款利率和农户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成本对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受农村金融支持的农业投资回报率越高,农村金融贷款利率越低,农户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成本越低,则农村金融的发展越有利于缩小农村居民的贫富差距。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的制约因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匡和平 《改革与战略》2011,27(9):99-102
中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协会由于其培育和发展的时间不长,目前存在多方面的问题致使其市场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其比较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显现。在当前新的历史转型期,只有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视野下,从相关人员的思想认识、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等三方面去消解制约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的因素,才能使其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农村土地的金融制度创新及其角色担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土地金融创新具有其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有单一土地银行制、多头土地银行制、农村土地合作社+内置金融+外置金融、农村土地合作社+股份质押四种形式可供选择。而城市土地金融制度创新多以城市土地储备中心为基础展开,包括城市土地储备中心+土地债券、土地储备中心+土地信托、城市土地储备中心+土地基金、土地银行四种。同时,土地金融制度创新还需实现土地金融与其他金融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18.
李久磊 《科技和产业》2014,14(11):175-178
在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离不开金融支持。农村信用社地位特殊,分析探究农村信用社对农村城镇化的金融支持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分析需要,采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和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通过Johansen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揭示了农村城镇化水平、农村信用社金融支持、农村信用社发展水平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作用。基于实证分析的结果得出了相关结论,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金融资源具有再配置其他资源的属性。资本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核心组成部分,具有金融资源的属性特点资本市场通过各种利益关系的再分配,决定了金融资源的配置。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包括金融资金配置效率、金融机构配置效率和金融制度配置效率以及在三者基础上形成并反映三者效率的综合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20.
财政政策取向应由"积极"转向"适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宏观经济已经稳定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积极财政政策退出的时机已经成熟。政策调整的实质是从扩张性财政逐步转向平衡性财政,当前可表述为"适中的"财政政策。主要含义包括:大规模减发甚至停发长期建设国债,尽快兑现将其调减至零的承诺;严格控制和逐渐削减财政赤字;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合理安排新增支出的方向;不宜过快增加预算内政府投资资金;继续加强税收征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