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博 《经济经纬》2012,(5):17-21
笔者借鉴了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使用我国176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检验地区工资与市场潜力之间的联系,检验结果证实地区工资与市场潜力是正相关的。地区工资对市场潜力的弹性系数在0.75~0.77之间。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和自然地理条件对地区工资亦有影响。同时发现临近高市场潜力的地区,工资水平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提高,但这种影响在地理范围上比较有限。  相似文献   

2.
经济地理与地区间工资差异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范剑勇  张雁 《经济研究》2009,44(8):73-84
地区间收入差距究竟可以在多大程度上由需求的空间分布差异来解释?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利用199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流量数据,通过引力模型计算了衡量各地级城市空间需求大小的市场准入,并以此解释地级城市间的职工工资差异。本文发现:(1)各地级城市的市场准入差异极大;(2)工资对市场准入的弹性系数为0.22—0.32之间。基于上述实证依据,本文认为,各地级城市的市场准入差异是其工资差距存在的重要原因,而市场准入差异是劳动力流动的不充分性所产生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建立包含三个部门的地区贸易模型,推导出可估计的市场潜力方程,并以1985~2008年为样本区间,探讨市场潜力、就业密度与我国地区工资水平的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市场潜力的增加对工资增长的贡献最大,人力资本的增加对工资增长的贡献也很显著,进出口总额的增加也能促进工资水平的增长,而就业密度却与工资水平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外商直接投资与工资水平呈弱负相关关系;市场潜力的增加对工资增长的贡献效应在西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又高于东部地区,而人力资本的贡献效应则恰好相反;就业密度的增加对工资增长的负效应在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又高于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4.
5.
本文研究了集聚经济视角中的跨省迁移对地区差距的影响,基本观点是:人口空间集聚的规模经济效应会促进迁入地人均收入增长,由此扩大迁入地和迁出地的收入差距。对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中跨省迁移数据的研究证实了这一假说。受迁移约束影响,中国人口空间集聚度偏低。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进,人口空间集聚的规模经济效应可能持续,跨省迁移在短期内还将是扩大地区差距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产业集聚与中国FDI分布的地区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直接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对国际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的分析已成为人们关注的课题。文章运用新经济地理学观点,具体从关联效应、成本联系、技术外溢与集体效率等四个方面,着重论述了产业集聚影响国际直接投资分布的机理。进而利用回归模型对中国各地区的引资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基本结论是产业集聚对中国各地区的外资流入都有最重要的作用,但产业集聚对各地区的影响力大小存在差异。最后根据以上分析结果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并对不同地区的引资政策与措施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出发,以迪克希特-斯蒂格利茨垄断竞争模型为研究的框架基础,按照传统经济学两区域两部门经济的分析思路构建理论模型进行规范分析,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研究,以中国28个省(市、区)面板数据为数据依据,从而得出了影响中国四大区域之间(东、中、西和东北)实际工资水平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8.
9.
利用区位基尼系数、偏离-份额法以及灰色关联分析法,深入研究了1996—2010年沈阳经济区的产业结构特点以及其所属八地市的三次产业对沈阳经济区GDP的贡献。结果表明:沈阳经济区的产业集聚现象明显;沈阳和鞍山的经济增长对整个经济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沈阳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差异主要表现为第二产业发展较快、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差异的经济增长效应不明显。最后,针对弱化全区产业集聚程度、促进全区三次产业的协同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工资歧视与歧视工资是两个不同概念,但理论上至今未对二者进行清晰界定和区分,应还原工资歧视的经济学本意.目前学术界将不同群体的系统性工资差异普遍解释为歧视原因的观点是错误的,其中应包含无歧视倾向的工资歧视.对二者区分有助于寻求经济机制以减轻工资歧视、缩小收入差距和避免劳动者过度维权.本文用经济租金剖析了二者的经济原因,用Rubinstein模型分析了劳资双方经济租金分配中二者形成的经济机制.主要结论:二者的经济动因都是经济租金;工资歧视是企业利润最大化时自发经济行为和工资策略;歧视工资由歧视行为和经济租金双重引发;不同群体工资差异由工资歧视与歧视工资组成;应将工资出价而不是工资结果作为歧视的判别标准;应将经济租金纳入税基并实行累进税率以缩小工资差距.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区工资水平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运用模块数据和空间计量学的方法考察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影响地区工资水平及地区工资非均衡的各种政策体制因素和经济因素。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的地区工资水平及其差异既受制度变迁的影响又受市场机制的作用,具有典型的转型特征。具体而言,工资体制、对外开放、所有制改革、地方保护、教育水平和资本投入等因素对地区工资水平及其差异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2.
经济增长、收入差距与农村贫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同时发生的居民收入增长和收入差距扩大对农村贫困减缓具有不同的影响。本文在住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讨论了不同时期经济增长和收入差距对于农村贫困减缓的作用大小,估算了不同年份经济增长和收入差距的贫困减缓弹性,并根据Shapley分解讨论了分项收入对贫困程度的影响以及分项收入不均等性的贫困减缓弹性。  相似文献   

13.
出口开放、地区市场规模和经济增长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40  
报酬递增是跨国或区域经济增长发散的重要动因,而市场范围的大小则决定了报酬递增的程度。本文的实证研究发现,地区市场规模和出口开放程度显著地影响了1970—2000年各省区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在地区差距的形成和演进过程中,国外和地区市场是相互替代的,而一旦控制了市场规模因素,各个省区即呈现明显的收敛趋势。本文根据地理特征构造工具变量,有效地控制了变量的内生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   总被引:305,自引:11,他引:305  
陆铭  陈钊 《经济研究》2004,39(6):50-58
基于 1 987— 2 0 0 1年间省级面板数据的估计结果显示 ,城市化对降低统计上的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的作用。而地区间人口户籍转换、经济开放、非国有化和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参与都是拉开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政府财政支出的结构也对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中国持续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与地方政府实施的带有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有关。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区域关联与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本文使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工具研究了1988-2009年间中国各省区人均GDP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特征,结果显示:一方面,存在着全域范围的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并且这种相关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增大;另一方面,局域相关也显示出中国局域性的空间集聚特征越来越明显。以一个表征市场潜能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为基础,本文通过计量分析进一步考察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经验分析表明,空间溢出效应是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市场潜能每增长1%,地区人均GDP增长率将提高0.47%,超过了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弹性值。当然,实证分析也发现这种空间溢出效应会随着地区间距离间隔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16.
In the context of a monetary union, to keep a territorial equilibrium in terms of economic activity and employm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al wages and productivity is crucial. In this paper, empirical evidence about the response of wages to productivity is obtained for 20 OECD countries and the role of labour market institutions to explain differences in this response is analysed.  相似文献   

17.
基于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历史与现实观察的"专业市场消亡论",与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市场二十多年快速发展的现实并不相符。本文采用一个拓展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分工模型,结合空间经济学的基础—乘数模型,分析了在规模报酬递增前提下,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市场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其提供了一条形成跨区域分工协作网络——"义乌商圈"的有效路径,并论述了在这一过程中多方均能获益的内在机理。与原有研究义乌市场和"义乌模式"的文献相比,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义乌市场置于跨区域分工协作网络的核心地位来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中国模式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与市场经济发育水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改革新时期,中国党和政府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讨和实践经历了四个阶段,1992年后,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这是一条邓小平理论指引下的中国模式发展之路.本文还就1992~2001年的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水平试做估价.  相似文献   

19.
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基于1990年与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运用回归分析研究了区域人力资本指标10年间的差异及其变化趋势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人均GDP的增长率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按其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平均受教育年限增长率、识字率提高率、教育投资占GDP 的比例变动和每千人医生数增长率,但它们对人均GDP影响的方向不同,这一结论不同于许多学者的总量研究结果.本文还利用因子分析进一步解释了人力资本各指标的层次结构对经济作用的影响.这对于在经济转型期深刻认识人力资本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