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刘香  袁汝华 《水利经济》2016,34(6):21-25
基于生态、社会、管理和经济4个维度构建我国农村绿色小水电建设成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确定指标权重,并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农村绿色小水电建设成效进行客观的定量评估。最后,将模型运用于甘肃皇城水库水电站的实例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皇城水库水电站绿色小水电建设成效属于良好水平,同时指出其发展不足之处,为农村绿色小水电建设成效评价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王萍  杨敏 《农村经济》2020,(4):34-42
农村脱贫关系全面小康的全局,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现实矛盾制约着农村发展。生态扶贫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是农村扶贫开发的新模式。农村生态扶贫既是实现绿色减贫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新时代实现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的现实要求。但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具体的扶贫实践中,农村生态扶贫也面临着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基础设施滞后阻碍农村生态扶贫进程、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严重脱节、生态扶贫合力弱化、生态扶贫成果难以巩固等方面。破解农村生态扶贫困境需要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耦合共同发力,明确扶贫参与主体的职能,构建农村生态扶贫的"政府—社会—市场"多元协同机制;优化农村教育资源,增强贫困人口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农村绿色发展,推动贫困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有效衔接;健全农村生态扶贫配套机制,有效预防返贫风险;实现农村生态效应、经济效应和减贫效应的三重目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分析区域贫困农户生计能力与生态环境间的关系,拓宽贫困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的视角与方法,为研究区扶贫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重庆市16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县贫困农户调查数据,采用综合评价法从县域尺度上评价区域贫困农户生计能力,借助象限图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划分区域贫困农户生计能力与生态环境水平关系类型。[结果]研究区共有13个区县贫困农户的分项生计资源表现为缺乏状态,其中5个区县表现出多项生计资源缺乏的状态,评价结果可为今后的贫困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补短板"提供导向依据; 16个区县耦合协调度整体水平较高,属于中度协调类型,但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各区县耦合协调度大致呈左偏态分布;仅3个区县的相互关系为协调发展类,其余13个为过渡类和失调衰退类,多数区县当前在处理贫困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方面暂无有效的双赢模式。[结论]根据贫困农户生计能力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空间分异特点,在今后的扶贫工作中制定差异化的政策和措施予以提升两者协同关系。  相似文献   

4.
戴旭宏 《农村经济》2012,(12):60-63
贫困地区大多处于生态脆弱地区,传统扶贫开发只顾眼前利益,专注经济发展,忽视生态保护。要解决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扶贫开发之间、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就必须转变思路,积极探索出一条"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新途径——绿色扶贫。财政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应是绿色扶贫的主要推动力量。从财政角度出发,研究分析绿色扶贫的必要性,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财政支持政策与建议,探索建立绿色扶贫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对财政转变未来扶贫方式有较强的前瞻性和指导性。  相似文献   

5.
我国生态安全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是环境管理的一个新方面与新目标;首先剖析了生态安全概念及其相关概念的逻辑关系,得出生态安全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系统健康及生态风险的充分而非必要条件;对当前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及方法进行了评述,总结了国内一些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如单因子指标、多因子小综合指标、多因子大综合指标及方法包括数学模型法、景观生态学法、数字生态安全模型法;提出发展的3个方向:静态的现状评价转向动态的预测、预警;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与基础理论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重庆市自实施农村扶贫开发以来,成绩斐然,绩效显著,资金配置合理。但随着统筹城乡进程深化,重庆市农村扶贫开发资金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逐渐偏移与失衡。本文根据重庆市6个贫困县120户贫困农户的调查数据,对重庆市扶贫开发资金结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显示:随着统筹城乡进程的推进,扶贫资金结构的优化应该遵循以贫困户需求为导向,政府主导下的自下而上的路径。文章最后提出了几点政策意见。  相似文献   

7.
区域农村水利保障能力的评价方法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利作为农村的经济命脉,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也是”经济安全、 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利管理机制弱化、农村水利供给不 足等问题相当突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着力开展区域农村水利保障能力研究尤 为重要。为此,该文在构建了区域农村水利保障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极差变换 法和线性评价模型构建了区域农村水利保障能力综合评价方法,并以湖北省为例,选取2000~2010年各项 指标的基础数据对上述评价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  相似文献   

8.
乡村清洁工程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清洁工程建设已成为破解农业资源与环境约束,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根据绩效评价理论,遵循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目的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全面性与精简性相结合等原则,运用统计指标法构建了乡村清洁工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了各个评价指标的测度方法和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青海省牧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牧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的测评,有助于青海牧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为我国其他牧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方法 文章基于牧区生态环境和牧区经济两个层面选取28项指标构建“牧区生态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多指标加权法对2008—2018年青海省牧区生态保护和牧区经济发展指数进行测度;并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牧区生态保护和牧区经济发展的协调水平进行测度;同时,基于青海省资源禀赋现状和测度结果,进一步分析影响其发展的主要短板。结果 青海省牧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水平总体日趋协调,但仍处于低水平协调;从青海省牧区生态经济的结构层来看,生态环境压力和牧区经济效益是青海牧区生态经济更趋于协调的短板。结论 青海省牧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仍处于低水平协调,为进一步实现青海牧区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着重于生态环境压力治理和牧区经济效益的发展,同时兼顾自然灾害压力治理以及社会效益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水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是衡量地区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引导水生态文明建设方向的基础。探索构建适用于乡村的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乡村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文章利用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绘制水生态文明研究关键词知识图谱,研究当前水生态文明研究发展进展,建立第一层指标评价框架,同时以评价乡村水生态文明现状和未来水生态文明发展为出发点,通过关键文献指标高频统计和主观补充筛选出适合于乡村实际的具体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线性加权法建立了乡村水生态文明评价模型。结果 建立了以“水生态、水管理、水环境、水文化、水景观、水安全、特色指标”7个维度的第一层指标评价框架,确定了包含22项评价指标的乡村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2019年数据对典型乡村进行了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价。结论 构建的乡村水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