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建设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其核心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其关键是发挥后发优势,采取跨越式发展思路,实现我国的工业化目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世界经济正在从以物质和能源为基础的传统经济向以信息、知识为基础的知识型经济转变。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走传统的工业化道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会越来越大,终无出头之日。综观历史,一项重大新技术的出现,往往会改变世界…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到本世纪头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时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他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说:“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段论述为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即信息化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以信息化加速产业升级,把信息化与工业化紧密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加速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的发展,制造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的市场环境将我国传统产业推到了信息化应用的前台,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并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已成为工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正>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五”计划建议指出,在新世纪要实现工业跨越式发展。也就是说,要工业现代化和信息化齐头并进。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朱镕基总理在《建议说明》中指出,新的历史机遇使我们可以把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是党中央从世界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特征和我国国情出发,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基本实现工业化作出的科学规划。对现代企业而言,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在哪里 ?有哪些具体内容 ?据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 ,新型工业化的“新”是相对于传统的工业化来讲的 ,主要表现在 :第一 ,发达国家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的 ,中国是一个后发展的国家 ,完全可以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化 ,从而发挥后发优势 ,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  相似文献   

8.
以创新为灵魂走好纺织新型工业化道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实现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历史性任务.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为我国在本世纪前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实现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历史性任务。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为我国在本世纪前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煤炭工业要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企业信息化则是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速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企业正在贯彻中央关于“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业化的水准,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努力实现技术的跨越发展”的指示。这突出显示了信息化在经济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推进信息化建设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任务。煤炭行业作为我国的基础性能源产业,信息化发展较慢。实现信息化,应从行业、企业和部门等不同的层面共同推进。  相似文献   

12.
实现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历史性任务.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为我国在本世纪前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国家安全生产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务信息化不可缺少的建设内容,对保证国家经济健康发展、政治和社会稳定以及国家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02年,我国企业信息化走向纵深和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后期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的产业技术革命,使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各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电子信息技术所具有的高渗透性、高带动性、高倍增性和高创新性也使其成为改造和带动传统产业发展的重要工具。企业信息化作为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重要。一、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2002年是新世纪我国企业信息化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其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整个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将是影响整…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我国在新世纪头 2 0年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 ,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对纺织工业而言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开创纺织工业新局面 ,建设纺织强省的必经之路。一、纺织工业走新型工业化的必要性新型工业化道路有两层深刻含义 :一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良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以信息化为先导、以科技进步为动力 ,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策略的符合中国现实需要的工业化之路。二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标志是合理的产业布局…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给全中国人民描绘了一幅幸福美好的蓝图。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重要的一步是要实现工业化。“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要比2000年翻两番,要在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并且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  相似文献   

17.
结构性增长的本质是将要素投入的增长转向要素效率的增长; 新型工业化的核心是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其动力主要源于结构效率的提高,其关键是发挥后发优势,采取跨越式发展思路,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所带来结构效率将成为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企业间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信息的流畅意味着企业取得先机,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国家提出要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方针。2002年,中央发出大力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并提出具体工作目标,旨在推动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在企业大力实施信息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文件与档案管理实践迎来了巨大的创新机遇和空间。  相似文献   

19.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十五”期间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而要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特别是煤炭行业的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是工作的重点和突破口。 互联网是当前最富潜力的信息通信技术,已经给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了显著的影响。互联网的发展,为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它使我们能够更多、更快、更直接地利用国外先  相似文献   

20.
温家宝总理指出“要紧紧抓住信息化发展的机遇,进一步增强加快信息化进程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