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5 毫秒
1.
鄱阳湖区域在江西省构成了一个特定的生态经济系统.本文用区域可持续发展PREE系统原理,构建了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客观综合赋权法对指标体系进行了赋权.本文的结论可为鄱阳湖区域系统协调发展的分析与评价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根据中原城市群的发展状况,参照国内外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依据聚类分析原理,主要从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两个方面选择27个指标构建中原城市群城市生态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鉴于城市生态宜居性概念的模糊性和单项指标评价结果的不相容性,将熵值理论与模糊物元建模相结合,建立了基于熵权的中原城市群生态宜居性评价模糊物元模型,并对其进行了评价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生态宜居性整体水平不高,生态宜居水平呈不均衡发展态势,中原城市群内部城市生态宜居性差异较大,郑州较好,济源、新乡、漯河、许昌、焦作次之,洛阳、开封、平顶山较差。  相似文献   

3.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土地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冲突愈发尖锐,由资源紧缺、环境破坏等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引起世人的关注.从土地承载力角度研究区域资源、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今地理学、生态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领域之一.在调研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阐述了基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区域土地承载力的概念,构建城市群土地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状态空间法对长株潭城市群土地承载力进行初步评价,提出了提高长株潭城市群土地承载力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两型社会建设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区域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在现有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两型社会的内涵,以两型社会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一致性为要求,构建了区域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长株潭城市群2006—2008年的经验数据,选择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比较了长株潭三市经济、资源、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的差异,整体评估了城市群区域系统与各子系统以及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的现状和不足,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测度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环长株潭城市群城乡一体化发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2007年到2010年环长株潭城市群8个城市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显著上升;环长株潭城市群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明显,从长株潭中心向外围区域递减;城乡一体化虽然与城市化水平有较大的相关性,但城市化水平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并不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6.
“两型社会”背景下长株潭生态工业网络构建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梅  甘德欣  唐常春  周舟 《经济地理》2011,31(2):271-276
探讨"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工业网络的构建模式。首先分析了新的发展形势下长株潭城市群构建生态工业网络的重要意义和环境条件,进一步提出立足于长株潭核心区内现有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选择关键种企业和关键种生态工业园,构建从企业到园区到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的多层次产业生态链网,并以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的信息、科技、管理为支撑,实现产业生态链网与区域在社会层面融合的生态工业网络构建。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与工业化高速发展造成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加剧。以长江经济带核心生态圈三峡库区作为整体研究区域,构建基于PSR的库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综合评价思维,从三峡库区自然、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选取19个指标,并计算出综合权重。通过2000—2017年三峡库区区域生态安全状况设计预警机制来进行评价和预警,客观评价三峡库区生态安全状况及其变化规律,同时对生态安全适时准确预警。研究发现,三峡库区生态安全综合指数随时间总体呈上升趋势;生态安全指数空间上整体良好,全区域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呈南高北低趋势,重庆渝中区、湖北夷陵区需要警惕。  相似文献   

8.
以2008年长株潭城市群相关统计数据为依据,在建立城市生态文明程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长株潭城市群生态文明程度做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长沙市在生态经济、民生改善、生态治理、生态文化等四个一级指标方面都排名居首,而生态环境指标排在末位,长沙市在生态环境改善方面任重道远。株洲与湘潭两市生态文明程度差别不是很大,湘潭市略呈优势,但作为长株潭城市群中的另外两个重要城市,株洲、湘潭两市在经济、社会、科学文化发展等方面的任务很重。  相似文献   

9.
结合国内外城市酒店空间布局的研究成果,运用Arc GIS软件和SPSS软件研究长株潭城市群住宿业的空间布局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受历史惯性影响,长株潭城市群酒店分布不均衡,集聚区域过于集中;2长株潭城市群中心城区的各类型酒店集聚混杂性布局明显;3城市功能分区将逐渐成为各类型酒店布局主要指引;4长株潭城市群住宿业空间布局结构存在不合理,高档酒店过多,产品同质化严重。  相似文献   

10.
城市群地区城镇化质量的测度与分析与一般城市地区不同,选取的评价指标体系也不尽相同。在明确城镇化质量内涵的基础上,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城乡统筹、城镇化效率、城市联系等7个方面对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城市化质量进行对比分析。利用客观赋权法中的变异系数法对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城镇化质量进行综合测度,在此基础上,基于空间的角度得出2015年京津冀城市群的城镇化质量排在3大城市群地区的首位,山东半岛城市群次之,辽中南城市群最后,并分析各个子系统及城市群中所包含的城市对城市群地区城镇化质量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1.
为了综合统计与测度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文章构建了包含4个一级指标、28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信度检验与效度检验得到构成金融生态指数灵敏度最高、代表性最强的指标,在此基础上,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运用综合评价法测量了该地区2006—2015年金融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趋势,并对比分析了该地区与国内其他典型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差异。结果表明:长株潭城市群金融生态环境发展水平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整体波动趋势,这与该地区各时期所处的经济背景及相关应对举措是相关的;此外,与沿海经济区相比,该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发展水平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且与西部地区相比,该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质量也没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和CRITIC赋权法,从城市群子系统、开发区子系统、产业集群子系统中选取36个评价指标,测度长株潭城市群—开发区—产业集群各子系统有序度及整体协同度,并分析三者协同发展的形成机制。研究表明,长株潭城市群—开发区—产业集群复合系统协同水平总体上不断上升,目前处于初级协同阶段;城市群与产业集群、城市群与开发区两两之间的协同度呈同步上升态势,开发区—产业集群子系统协同状况较好,已进入良好协同阶段。在城市群范围内,在市场力和政府力的耦合作用下,开发区内部和开发区之间、城市内部和城市之间、产业集群内部和产业集群之间发生的复杂的产业竞合与空间竞合作用,推动着城市群—开发区—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水平的提高,并促进城市群综合实力和区际竞争力的增强。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加快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格局的区域化态势日趋明显,城市群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和竞争力的主要载体,产业竞争力已成为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以长株潭为中心的"3+5"城市群,处于湖南最具活力的经济走廊,是湖南经济板块的重要增长极。客观分析长株潭"3+5"城市群产业持续竞争力的状况,选择发展路径,有利于应对金融危机,"弯道超车",构建持续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应用粗糙集理论研究了评价和预测问题中各因素的合理赋权问题,给出一种无需专家赋权和调查统计,仅仅从原始的统计数据中挖掘出各评价因素的权重的方法,并依据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所提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有关数据,对中国区域生态水平评价问题进行了权重挖掘,按照所得权重给出了新的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5.
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近年来,我国县域经济总体上保持了较快发展,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占据了相当高的份额。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于2007年12月14日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简称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该区内共有12个县市,区边缘共有25个县市1个区,区辐射区共计51个县市,涉及全省88个县市1个区。文章通过分析县域经济发展对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的重要作用以及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内县域经济发展的状况、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探究如何推动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内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并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P-S-R(Pressure-State-Response)概念框架,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最优组合赋权法确定权重和综合评价法建立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湖北省1998~2013年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安全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近十六年来,湖北省土地生态压力呈逐年减少趋势,土地生态状态和土地生态响应呈逐年增大趋势,湖北省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安全呈上升趋势。同时,研究表明,耕地面积的人均占有量,农用化肥的施用数量,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及人口密度指标对本区土地生态安全影响最大,要想提高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安全就需要从以上四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资源约束已经成为产业创新的瓶颈因素之一。打破瓶颈,整合资源,依靠产业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从产业创新的内涵出发,分析长株潭城市群的资源约束状况及产业创新状况,建立资源约束和产业创新的典型相关模型,并对资源约束下长株潭城市群产业创新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公路交通网络中心性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公路班次数据构建交通流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地理探测器从县域城镇整体网络、城镇中心性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交通网络中心性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公路班次网络密度较高,公路网络初步发育成型,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子城市群是整体网络的中介,武汉都市圈和环鄱阳湖城市群整体联系相对松散;②核心城市对周边城镇具有一定的"遮蔽效应"和"虹吸效应",地级城市网络中心性普遍较强,小城镇在网络中发育较迟缓,凝聚子群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在整体上形成了"四片区,七子群"的特征;③地理探测器显示经济、人口规模、城市行政等级、产业结构、资金投入、市场活力以及支付水平对交通流网络下的城镇中心性影响显著,但居民支付水平与产业结构的影响力相对较弱。因此,提升核心城市集聚辐射能力、优化城市群区域分工、培育副中心和枢纽城市、促进区域组团发展有利于城市群区域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19.
《经济师》2019,(5)
良好的综合承载力对一个城市群能否带动区域整体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大量调研"一带一路"沿线各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相关数据的基础上,构建了由经济环境、市场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科技文化等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组成的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近年来在承载力评价领域较为新颖的客观赋权法—基于实数编码的加速遗传算法优化的投影寻踪模型(RAGA-PP),对我国"一带一路"沿线7个城市群的综合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剖析了沿线7个城市群在综合承载力评价中各自的优劣势,据此提出了优化沿线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政策建议:发挥城市群核心城市作用;重视中西部欠发达城市群的发展;因"群"制宜,扬长避短;城市群间要加强协同,形成联动。  相似文献   

20.
选取2008—2018年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的面板数据,通过熵权法、Moran系数、核密度估计建立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对黄河流域城市群的综合承载力状况进行时空分异演进分析。研究结论如下:黄河流域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呈现显著空间自相关,城市之间承载力发展不均衡,黄河流域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现出向中高水平的路径依赖发展趋势。研究认为,提升黄河流域城市群的综合承载力应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发展战略,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加强城市群内各城市协同发展,创新机制促进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