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全面系统地研究新形势下国有企业的退出行为和机制,探讨促进我国国有企业退出的相关对策,对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国有企业退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按照产业组织理论,退出是指企业削减或停止其所从事的特定业务,从特定市场撤退。企业退出的基本形式有停产、出售、倒闭和产权转让等。国有企业退出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资本形式退出。是指国家放弃在某一企业或某一行业的控制者或支配者的身份,将其所拥有的股份全部或部分地转让给其他投资者,将国有企业改为非国有企业。二是企…  相似文献   

2.
自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来,随着国家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不断改革,除国家重点控制的少数领域外,全国各地国有企业中的国有股份特别是国有中小企业的国有股份逐渐从原国有企业中退出。由于国家有关部门对国有企业中国有股退出的会计处理没有统一的规定,加上改制企业的情况各不相同,致使改制企业对国有股退出采取了不同的会计处理。其中不少改制企业的会计处理明显不合理,甚至出现违反国家有关会计规定和钻国家税收政策空子、挤(侵)占国家利益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接上期)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国有企业冗员问题是退出的关键。为妥善安排冗员,应尽快在企业之外建立独立的社会保障体系,使退出企业的退出人员能得到安置。从整体上看,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还比较低,体系还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一些国有企业的退出。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社会保障基金收支缺口大。我国国有企业的富余人员约为1200~1500万人,如果全部下岗,以每人每月基本生活保障费200元计,每年就需要支付280~360亿元,大致相当于目前国有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41%~53%,而1998年调整时…  相似文献   

4.
目前,就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建设而言,人才进入机制已经趋于成熟,而人才退出机制却相对薄弱,这点在国有企业中表现尤为明显。本文阐述了人才退出机制的内涵,论述了在国有企业建立人才退出机制的必要性,并对国有企业如何建立人员退出机制、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给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国有企业"退出"是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变迁.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将有相当一部分国有资本从竞争性领域和一般性行业逐渐退出.这部分国有企业能否安全退出?退出之后能否顺利成长?是每一个中国人共同关心的问题.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消除职工走向市场的后顾之忧是完成这一历史性转变不可忽略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6.
外资并购对国企改革的利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萍  董雷 《企业经济》2003,(1):14-16
中国企业在经过了近20年自我调整和改革的艰难之旅后,准许外资并购国有企业的思路在决策层面变得日益明朗。从发展来看,由于外资并购国有企业以外方控股的合资企业取代了原有的国有企业,而产权交易在中国仍然处于不规范的探索阶段,所以如何用好这把双刃剑,这对于国有企业改革至关重要。一、外资并购对国企改革的正面效应(一)对于患了“虚弱症”的国有企业,外资介入将成为他们的新生力量1996年以来,中国共有5000家国有企业关闭和破产,而近期,还将有2800家国有企业以破产或并购的方式退出市场。大量的国有企业技术落…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国有资本要逐步从竞争性领域退出,在这个过程中配套市场的改革和发展已明显滞后于国有企业改革,本文通过对制约国有资本退出的资金筹集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和中介服务市场的具体分析,指出国有企业改革的当务之急。不仅要加快国有资本退出,还要加紧配套市场的改革和发展,以保证国有资本退出稳定、有序地进行。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盟国有企业的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按照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抓大放小”和“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步伐”的要求,大量“小、穷、亏”企业要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掉国有企业的帽子,国家资本要从这些企业退出来.使企业彻底走上民有民营的路子。  相似文献   

9.
当前,对国有资本从竞争性领域坚决、有序、逐步、安全地退出已形成共识,其退出的主要途径:一是通过企业的增量资本由非国有资本介入,变原来国有独资为多元结构,相应减少国有资本在总资本中的份额。二是通过对原国有企业的存量资本进行置换。现主要就原国有企业存量资本置换中所遇到的一些财务问题作一些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  相似文献   

10.
王辉 《现代企业》2000,(2):37-38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是一个重大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加强党对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工作的领导是相统一的。但是,目前有的地方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削弱;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有人否定企业党组织存在的必要性,主张党组织应退出企业;有人以西方没有“老三会”来竭力排挤企业党组织,使企业党组织难以发挥作用。这表明,在新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就是实现国有企业的产权多元化和国有资本的有序退出,根本改变过去国有资产单一或一股独大的局面。用国有净资产置换员工国有职工身份,使企业员工真正拥有企业的财产权,使之成为企业的主人。从而调动员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同时为改制企业构建市场经济要求下的法人治理结构奠定基础。这一切都将对我国国有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贺阳 《企业活力》1998,(12):4-5
如果承认国有企业的功能在市场经济中与在计划经济中不同,如果同意根据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功能来合理地调整它的结构,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从一些领域中逐步退出,那么“卖企业”或曰“产权转让”就是题中应有之义了。至于说“卖企业”是否“成风”,怎样“成风”,...  相似文献   

13.
在国有企业改革中,有一批国有企业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有一些资不抵债,还有一批债务沉重,经营困难,但在交通、仓储、场地、基础设施等方面有优势的企业,需要进行资产重组;这就为以非国有制企业为主体的乡镇企业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如何抓住这一机遇,积极参与国企改革,是摆在非国有制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自2000年以来,云南乡企局在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一些产权制度明晰,效益和市场前景好,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乡镇企业(私营企业)积极参与国企改革。目前,全省已有一百多户乡镇企业…  相似文献   

14.
从对美国《全国产业复兴法》的政策背景进行分析入手,接着从公平与公共因素角度对该法进行了简要政策分析,最后对进一步发展我国工业和国有企业提出了要把振兴工业经济,做大做强国有企业放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解决国有企业退出引发的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为退出企业人员提供与社会发展同步的最低限度的经济安全保证等四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重庆劳动保障》2006,(4):29-30
国有企业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是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而采取的一项特殊政策。近几年来,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一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和资源枯竭矿山平稳有序地退出市场,对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维护企业和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广西自治区党委常委、玉林市委书记李纪恒诠释玉林市国企改革“六退六进”:在所有制结构上,“退国进非”。国有企业由原来“张开五指”扩总量变为“握紧拳头”保重点,收缩战线,从一般性产业、加工性行业和非公有制经济能办好的领域逐步退出,放手发展非国有制、非公有制经济,把退出来的国有存量资本投人到国民经济的“朝阳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上,今后市和县沛)区原则上不再兴办纯国有工商企业。在企业资本结构优化上,“退纯进股”。除了关系国计民生的国有企业实行国家独资外,其余企业要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为重点,采取符合企业…  相似文献   

17.
试论健全国有企业市场退出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有企业市场退出机制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生产要素组合和资产债务处理等诸多方面进行必要调整,以推动国有企业退出市场的功能设置与综合运行过程.它是国有企业赖以及时有效退出市场的通道.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这一通道并不顺畅,使国有企业无经营好坏、效率高低,在市场中普遍能进难退,这种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情形,严重束缚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所以构筑这一通道,健全国有企业市场退出机制意义重大,且十分迫切.  相似文献   

18.
田伟 《审计文汇》2006,(6):22-23
2002年以来,我省各市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改制.积极开展了国有工业企业改组改制工作,实现重点骨干企业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中小企业从一般竞争性领域有序退出。转制调动了经营、劳动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9.
90年代以来,杠杆收购在我国国有企业并购中出现,1998年至2002年底,通过杠杆收购,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从6,5万户减至4.3万户,减少34%,实现了国有企业从一些行业有序退出。但杠杆收购在运用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震惊全国的“中策事件”。因此,正确揭示杠杆收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20.
针对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在进行相关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从所有权、历史包袱、退出平稳性三方面阐述政府主导国企退出的客观必然性与合理性。政府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主导者,应制定有效的退出援助政策与措施,并通过财政拨款、国有资产变现、建立健全各项社会保障等途径来筹措退出资金,为国有企业的顺利退出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