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学习邓小平的“农村发展论”推动 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邓小平同志以总设计师的远见卓识,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明确把农业现代化作为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强调要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为什么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如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什么样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系统回答,形成了涉及和涵盖“地位论”“主体论”“方向论”“本质论”“特征论”“基础论”“动力论”“导向论”等多个论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有着特定的理论渊源、实践经验、文化传承和现实依据,是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有机统一。习近平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论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提供了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新知灼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大业的“基本遵循”、开拓农业农村现代化新路的“科学指南”和破解农业农村现代化难题的“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同志论农业的“两个飞跃”牛若峰今年5月31日是邓小平同志首次谈及农业“两个飞跃”的17周年。小平同志指出,从长远的观点看,中国农业的改革与发展,要有“两个飞跃”。从而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指出了总方向,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一、“两个...  相似文献   

4.
论农村经营管理与实现“三大一强”的关系●王林佟景春编者按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在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到底起着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由于我国农村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程度也不尽相同。本文作者做...  相似文献   

5.
论毛泽东关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思想程崇仁在工业化过程中,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应怎样搞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发展经济学界从本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经历了二、三十年的时间,才获得比较全面的认识。在“唯工业化”论盛行的50年代,农业的重要性开始被认识,提...  相似文献   

6.
建设新农村必须跳出“三农”抓“三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证明,那种“就农业论农业”的思路不可能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已经不单是一个经济体制问题,而是农村社会综合系统问题。农业、农村、农民的载体最终还是农村。因此,将“三农”政策统一到新农村建设,可以比较全面地反应出“三农”政策的目标和未来的追求。为此,跳出“三农”抓“三农”,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又一次革命,也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经济》1995,(12):22-26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八五”回顾和“九五”思路农业部政策体改法规司综合分析处一、“八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和主要问题(一)“八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1.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八五”期间农村改革继续坚持稳定...  相似文献   

8.
《南方农村》2011,(3):31-31
“三农”问题专家、清华大学教授解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出,用“人力资源反哺论”化解“三农”难题。他说,从表象上看,农业农村发展滞后,是科技贫困、信息贫困、金融贫困、公共服务贫困等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从深层次看,则是人才贫困、素质贫困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同志关于“三农”问题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构成了关于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完整理论体系。这些重要论述,既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也为我们研究分析新时期“三农”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提供了理论工具和思想方法。现仅围绕邓小平“三农”思想的“四论”谈一点学习体会。一、农业基础论邓小平同志以战略家的眼光,立足于国情,对农业的基础地位做了全面精辟的分析。首先,深刻阐述了农业是基本生存的基础。他指出,“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他还指出,“农业要有全面规划…  相似文献   

10.
读了《中国改革》(农村版)今年第六期“编读往来”栏目中《教会农民种“知识”》一,颇有感触。当前农民纷纷离土务工,无疑是增加收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加速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一亩地里刨不出小康”也是不争的事实。然而辩证地看:农业劳动力转移超过一定的“度”,势必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笔曾对本地区农民外  相似文献   

11.
当前,在农村又出现了一股新“读书无用论”现象。有些人认为上大学的人太多,收费还较高,且毕业后工作非常难找,因此上大学还不如趁早去打工或经商挣钱。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农村中小学校出现了学生辍学现象。  相似文献   

12.
论农村集体产权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论农村集体产权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国印一、公有制:概念与现实(一)公有制内涵“集体产权(Clectivepropertyright)”或“集体所有制”这样的概念在主流经济学那里几乎是看不到的,它出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中国又伴随意识形态的...  相似文献   

13.
一、“三农”问题的概念、地位 (一)“三农”问题的概念。中国农业历史悠久,以精耕细作为特征的传统农业,养育了中华民族和中国古代的灿烂文明。但近二三百年来,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下,农业和农村长期停滞和衰落。建国后,为了发展工业,不得不采用剥夺农业的方式来进行积累,使农村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工业,农民生活与城市有极大差距。在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一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经济得到了一次飞跃性发展,但很快它的弊端也显露了出来。  相似文献   

14.
辽宁省“八五”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分析和“九五”展望崔秀臻一、“八五”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主要成效“八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各地认真贯彻《农业法》,落实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围绕辽宁第二次创业,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依靠科技进步,增加对农业...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以来,农村合作金融在历经坎坷中砥砺前行,实现了从“水土不服”到“入乡随俗”的历史转变。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路径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村合作金融在积极探索中从无到有;二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农村合作金融在正式确立中异化初现;三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农村合作金融在异化频发中曲折前进;四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农村合作金融在“三位一体”中创新发展。回顾历史,农村合作金融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和制度优势使其在不同时期对中国农业农村的发展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制度变迁和立法缺失是农村合作金融产生异化的主要原因。展望未来,面向2035年远景目标,数字技术的赋能和“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的制度创新将成为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两大趋势,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中需要完善立法,加强“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的数字化转型和促进合作金融与商业金融、政策金融共同组成有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协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三化”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劳动力问题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 ,也是新世纪之初我国社会生活中的重大课题。从经济社会发展角度看 ,农村劳动力可区分为农业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三个密切相联又有所区别的概念 ,与此相对应 ,本文具体界定了“消化”、“分化”、“转化”三条渠道 ,以期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论农村合作基金会在我国农村金融中的定位陶建平农村合作基金会自组建以来,以“自愿互利、互助合作”为宗旨,服务社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农村资金融通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作为社区性的资金互助合作组织,农村合作基金会...  相似文献   

18.
农村会计,说是官也算个官,说不是也不是,因为他们难以排级论“品”。是官也好,非官也罢,农村会计人员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功不可没,他们可称得上村里强实的“顶梁柱”,农村经济的“卫士”。因此,农村会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注意做到“五要”:  相似文献   

19.
农村劳动力“回流”——中国农村发展的沉重包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盲流”的被抑制,面对产生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因素的作用在不断增长,而城乡非农产业吸收农村劳动力的渠道又在不断萎缩,于是,中国大地继“盲流”之后,便出现了一股劳动力向农村“回流”的浪潮,这种浪潮尽管目前刚露端倪,但势头不小,它会给农村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和冲击,必须尽快引起重视。随着一些乡镇企业关、停、并,转,城镇,全民,集体企业全面清退农民工,以及个体工商户歇业者的增加,多股剩余劳动力汇集一起,向农村回流,其表现形式为:(1)农村劳动力由农村非农产业向农业逆转的“产业回流”。由于国家压缩基本  相似文献   

20.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求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广大农民是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农村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统筹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应突破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说农村的局限、打破城乡经济二元结构,跳出“三农”看“三农”,树立“大农业”的观念,统筹农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