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时代经贸》2010,(11):100-103
一、非遗申报-鹤年堂中医药养生文化 2005年,鹤年堂参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的普查,并提供了“鹤年堂中医药养生文化”、“鹤年堂养生四宝酒”传统制作技艺等项目;2006年,确定把“鹤年堂中医药养生文化”作为正式申报项目,同年通过区级评审;2007年,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的选择与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合理利用其价值已形成一股热潮.保护和开发是一对矛盾.一方面,适度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过度的开发可能对文化遗产造成损害或破坏.因此,在对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时,其选择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既有利于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又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政府角色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在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时,由于政府角色不明确,定位不清晰,导致了在一定程度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了"保护性和建设性"的破坏.我国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角色定位,应该为基本制度和规则制定者、市场化和产业化监督者、社会参与协调者三种角色,通过树立法制规范、健全组织结构、构建问责与监督机制及培养合作治理理念等制度体系的完善,从而履行更为科学有效的保护职责,并实现更具现实意义的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4.
辛儒 《经济论坛》2009,(15):94-9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不仅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而且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在价值,亟待保护与开发。河北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这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基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实施联动开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作为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手段,再通过旅游业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是实现两种产业良性互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梁薇 《生产力研究》2007,(7):63-64,142
政府与市场都是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开发的重要力量。当前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是,对物质文化遗产这种特殊的公共资源,究竟应该是由政府利用强制权力进行经营和管理,还是应该利用市场机制进行经营。文章首先探讨了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接着分别论述了市场与政府在物质文化遗产管理中的作用,指出市场与政府二者之间并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对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需要政府与市场的共同作用,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关键是根据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属性,因地制宜,结合各地特点选择适当的管理模式。最后,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对我国物质文化遗产管理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旅游开发和利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之一。台州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开发和保护上还不够深入有效。因此,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台州应积极采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对策,以求得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以及城市化的冲击下,我国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处于濒危状态。虽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动,但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量消失的现状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本文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认为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应该注重挖掘其经济价值,使其充分与市场结合,走产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对滋养民族精神、提高文化素质极为重要。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包含了当地民族的民族性和特性,融合了当地劳动人民的智慧与丰富的创造力。中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保护与经济开发是政府和社会所共同关心的话题。  相似文献   

9.
上海历史是我国近代社会发展的浓缩,而最能代表上海历史文化的是上海外滩。外滩万国建筑群体现了近代中国遭受外来侵略的演变过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应予以保护。外滩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必须系统分析外滩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对其可行性进行理论研究,以便为上海有关部门申报提供资料。同时为世博会后上海城市形象树立奠定基础,也为人类共同保护利用上海外滩资源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0.
作为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赫哲族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开发非物质文化旅游产品是目前非遗保护行之有效的途径,街津口赫哲族乡在这方面有着较成熟的开发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出台为非遗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撑,但其因明显的行政法律保护模式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私权性的忽视而备受诟病。将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二者有机结合,可以为民族地区经济增长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寻求一条新型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1.
海洋文化遗产既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具有集体参与性的主要有节事类文化遗产影响较大,受到更多的关注.本研究以浙江省海洋节事文化遗产为例,对海洋节事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五条旅游开发的协同路径:节事文化遗产发掘的原真性与创新性协同、表现形式上要文化内涵的传承与旅游者体验需求协同、遗产传承人与市场经营人才培养的协同、文化遗产传承与市场运作的协同、节事遗产的户外与博物馆开发协同.  相似文献   

12.
山西省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亚琼  孙虎 《经济师》2009,(9):270-271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各地都受到了高度重视,对其的保护工作也日趋完善和成熟,如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业的发展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是各地非物质遗产保护中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文章以山西省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开发研究为题,叙述了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分析了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如何从旅游的角度科学开发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殷剑 《大陆桥视野》2016,(24):245-24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但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知之甚少,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境况.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传承的专业队伍,政府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门机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法制化建设也相对落后,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认定难、传承难、保护难",同时学界和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存在理论和理念上"误区".政府应当承担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责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去"经济化"的目的和色彩,将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保护、研究纳入政府的财政预算和公益的范围.  相似文献   

14.
以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探讨其文化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互动体系和互动机制,研究表明:旅游是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互动的基础动力;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带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打造晋中旅游新业态,开辟晋中旅游新特色。  相似文献   

15.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以三峡步步升文化村为例,通过个案调查,探讨了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好更有效地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通过对云南七宣彝族哑巴节的分析,探索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对策。哑巴节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传承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境是资金缺乏、传承人规模过小、大众参与不够、基础设施落后,实际上这些困境也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旅游开发是一个可行的也是必要的途径,通过旅游开发可以为哑巴节文化遗产提供更多的保护资金、可以促进哑巴节文化价值的更深层次挖掘、可以很好地普及哑巴节文化遗产知识以及可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善其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最终通过旅游开发实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赢。  相似文献   

17.
伍鹏 《时代经贸》2008,6(4):1-2
如能正确处理好旅游开发和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可以实现良性互动。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将口头传统、民间艺术、民俗和餐饮老字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保护和发展与旅游开发互动,是提升浙江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少数民族人民智慧的象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对于遗产保护与研究少数民族的文化有着重大的意义。以保靖县土家族摆手舞为例,从其旅游开发现状及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原因提出对策,来保护、传承与发展少数民族艺术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9.
如能正确处理好旅游开发和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可以实现良性互动.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将口头传统、民间艺术、民俗和餐饮老字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保护和发展与旅游开发互动,是提升浙江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指物,也不是指人,而是指与物和人紧密相连的文化事象或行为方式。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传承和发展始终由其载体——“老艺人”来完成。他们掌握并传承着古老的民间文化知识和民族技艺的精髓,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宝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代表性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