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工农业的协调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具有意义,而泉州工农业之间发展不平衡依然严重存在。文章阐述了泉州工农业发展现状,讨论了泉州工农业协调发展机理,并提出了泉州工农业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蔡媛雯 《中国经贸》2011,(16):116-117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付出了资源和环境的代价,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寻求我省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使经济与能源、环境协调发展,这是实现我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崭新模式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之共识。山东省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均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但同时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抓住机遇、超越传...  相似文献   

4.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经济走的是一条传统的粗放型增长的道路,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人类耍想从生态恶化的深渊中挣脱出来,使人类文明得以延续下去,人类就必须摆脱传统生产模式,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与生产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如何寻找一条新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其必然选择。[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社会作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我国面临的资源约束矛盾日益凸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6.
罗松 《特区经济》2013,(11):195-197
生态工业园是为响应我国可持续发展要求而建立、基于循环经济理论和产业生态学原理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本研究通过构建生态工业园经济、资源、环境与社会复合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并根据协调发展度等级标准,分析评价了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2001—2010年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度。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农业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人均耕地面积1.41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农业每年缺水约300亿立方米。资源短缺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制约越来越强。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必须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方向。  相似文献   

8.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缺乏,环境压力大。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粗放式经济增长造成了对环境的巨大破坏。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以解决环境问题,对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辽西北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峰  刘燕 《辽宁经济》2010,(11):34-35
辽西北地区多年来由于自然条件、区位条件和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的制约,资源和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农业发展基本是沿用粗放型增长方式,对农业采取掠夺性经营。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环境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成为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正>加快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实现了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1.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面临的矛盾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存在着不少深层次问题,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收入差距扩大等,给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带来了巨大挑战。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无论从组织上、规模上、效益上、技术上、生产手段上,当前的经济发展中最需要转变发展方式的重点和难点在农业。应根据我国的实际,不断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不断转变,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谋求区域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成为第一目标 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也是21世纪中国崛起于世界强国之林的必要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3.
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近年来发展历程已经表明,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以资源大量消耗、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破坏为代价,生态退化和自然灾害增多,这是向自然过度索取的结果。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凸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不容乐观。环境问题已成为吞噬经济成果和人类健康的恶魔。因此,保护环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根本途径和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共同协调发展,而加强和不断深化资源环境审计,是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保证。文章通过分析资源环境审计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并结合目前资源环境审计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推进资源环境审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马文红 《魅力中国》2011,(18):396-396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持续健康发展,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基础。要解决好当前与长远土地利用问题,就必须搞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有限的土地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合理配置。”三分规划,七分治理”,要真正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是关键。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以城市发展规划为总领,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与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提出当前土地整理规划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区域可持续发展实现的手段是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即从传统的偏重数量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向强调改善发展质量的协调发展模式。文章针对广东省东莞市的具体情况,构建了东莞市经济、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在其基础上运用协调系数法对东莞市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程度进行了具体评价,并根据测算结果提出了促进东莞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倡导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产业集群正在成为推动湖北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但也面临来自资源环境的约束。政府积极推动和政策引导是产业集群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8.
王蕾  叶磊 《北方经济》2008,(10):54-55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经历了恢复国民经济,重点发展内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基础的协调发展;积极备战,以“三线建设”为代表建设战略大后方的非正常协调发展;抓机遇、抢时间、争效率,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统筹全国,实施西部大开发,东西互动,点线面互动动态协调发展4个时期。总结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经验教训,借鉴外国发展区域经济的成功经验,通过制度创新、政策创新和科技创新,推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实现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9.
《中国21世纪议程》阐明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对策。《议程》的主题是发展。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只有建立在经济持续发展基础之上的发展,才可以解决环境、资源问题;也只有处理好保护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与发展经济的关系,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的环境、人口、资源、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随着新疆经济的发展,与独联体等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随之扩大。从1992年开始,周边国家通过新疆各开放口岸向我国出口废旧金属和其它可作为工业原料的废物。1996年新疆辖区内边贸、外贸企业向环保部门申请进口各…  相似文献   

20.
由于能源、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的突出,人们对可持续发展战略越来越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终目的就是在保证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前提下,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在环境日益恶化的背景下提出的,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里,保护环境、保护资源,走绿色发展道路已成为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只有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