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7 毫秒
1.
通过对芜湖市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得出芜湖市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第一阶段,产业结构呈"二、三、一"状况的结论。仍存在第一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劳动生产率较低;第二产业"大"而不"强",产业发展不平衡;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等问题。提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打造知名农产品品牌;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工业升级,培育大型工业龙头企业;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步伐,做优做强生产性服务业等对策建议,以推动芜湖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相似文献   

2.
卢山 《江苏商论》2015,(1):80-83
连云港的产业结构调整以1998年为转折点经历了两个阶段的转变,产业结构从"一、二、三"型转变到2012年的"二、三、一"型。本文对连云港2005年以来的产业结构调整绩效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连云港市第一、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略低于全省水平。第一产业结构效益相对较差、产业贡献率好于二三产业。2005-2012年的产业结构指数得到了提升,但明显低于江苏全省水平。提出连云港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方向,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三次产业之间的协调性不断提高,但三次产业内部不合理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为工业加工度不高,高技术产业大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重化工业领域产能过剩严重;传统服务业业态创新迟缓,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出现这些问题,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有一定关系,但主要与我国当前的体制机制和产业政策有关。"十三五"时期,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必须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契机,加快消除体制机制和政策障碍。一、影响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障碍  相似文献   

4.
"十二五"期间,在工业强省战略下,贵州省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升就业吸纳能力。本文借助1990—2010年三次产业相关数据,对贵州工业化发展阶段进行综合分析,并采用协整分析方法,检验贵州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间的协整关系,得出短期内仅有第三产业的产值与就业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  相似文献   

5.
吕子燕 《北方经贸》2012,(12):40-41
产业发展与教育发展密切相关。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形式,重工业发达,服务业结构稳步调整。黑龙江省三次产业发展对人力资源及教育的需求巨大,教育要提高服务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能力,培养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需要的各类人才;产出应用性科研成果,推进产学研深度发展。  相似文献   

6.
上海在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城市发展定位的变化,不断对其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整个过程也从以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上海经济发展,到成为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全球城市"产业支撑体系的发展过程;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优化的过程中推动了上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经济"新常态"的历史阶段,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资源要素禀赋约束的日益加剧对上海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带来了新的挑战,在这一阶段,上海产业结构如何调整从而促进上海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三次产业之间的协调性不断提高,但三次产业内部不合理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为工业加工度不高,高技术产业大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重化工业领域产能过剩严重;传统服务业业态创新迟缓,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出现这些问题,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有一定关系,但主要与我国当前的体制机制和产业政策有关。“十三五”时期,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必须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契机,加快消除体制机制和政策障碍。  相似文献   

8.
以1978-2014年广西的GDP及三次产业的增加值为样本,运用协整分析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ECM)来研究广西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动态分析广西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间短期与长期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第二,广西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即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增长也能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第三,就广西目前的经济形势来说,广西已形成了"二、三、一"的产业格局,其中第二产业对广西经济的拉动作用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9.
刘宁 《商场现代化》2007,(16):336-337
动漫产业在近些年被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高度重视并争相发展。常州市作为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城市之一,具有发展动漫产业的独特优势。动漫产业对于常州城市经济的发展也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常州市应当大力发展动漫产业,使其成为常州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核心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10.
贵斌 《计划与市场》2002,(11):39-40
近几年,宜昌市的工业化进程取得长足的发展,但是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重点的高技术产业还面临着加速发展的重任。“十五”及以后一段时期,是宜昌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是进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的任务之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产业结构问题突出,第三产业比重低,第二产业长期徘徊不前:产业间关联不紧密;技术水平不高;软化特征不明显。为改变这一局面,应建立以产业结构高级化为中心的公共政策体系;建立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中心的科技创新体系;建立以加强产业关联为中心的特色产业体系,进而实现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相似文献   

12.
姜延书  付韶军  孙强 《商业研究》2006,(21):195-197
纺织工业在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属于夕阳产业,中国的纺织业也面临产业结构升级的紧迫任务,但纺织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缓解中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纺织品出口与纺织工业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稳定的关系,是值得关注的一个大问题。根据协整理论,利用中国1985-2004年的年度经济数据对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和纺织工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纺织工业经济增长和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存在着比较稳定的协整关系,但是二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纺织业的内需影响因素很大。  相似文献   

13.
基于SWOT分析的会展旅游之对策研究——以浙江宁波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波是发达的轻工业城市和重要的港口城市,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灵活的制度优势,凭借自身优越的条件,近几年来会展旅游发展迅速。会展旅游对宁波产业结构调整起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它带动相关产业如餐饮、宾馆、零售、交通等方面的综合效应显而易见。如何更好地发展会展旅游对宁波的经济建设和整体旅游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中期,常州曾经作为苏南模式的典型代表,但自90年代起,常州在长三角经济圈中的经济地位出现边缘化迹象,且与周边城市的差距逐步拉大。如何应用定量研究方法从结构性问题入手,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角度分析问题的根源,为常州今后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显得十分紧迫。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两个角度,应用结构变化值、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产业扩张弹性对苏州、无锡、常州苏锡常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分析,为促进常州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制定发展对策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前,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化的发展已成为广东省纺织工业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但总体而言,该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虽在资源、设施、内部市场等方面具有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实力,但缺少国际知名品牌、内部存在不良竞争、供应商与相关产业以及厂商结构与战略方面的缺陷已成为广东省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发展的瓶颈。本文将用GEM模型对广东省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进行实证性分析及评价,并在上述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提升广东省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江心英  吴小冬 《江苏商论》2014,(3):40-45,65
江苏省纺织产业主要以集群形式发展,且其出口规模增长迅速。本文首先综述前人对两者关系研究的相关文献。接着,利用2000-2011年相关统计数据,计算江苏省纺织产业的区位熵,实证分析了江苏省纺织产业的集聚程度现象与其出口贸易之间的内在关系。计量结果表明,江苏省纺织产业的产业集聚与出口贸易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且产业集聚度的提高有效地促进了出口贸易的增长。最后对江苏省纺织产业集群与对外贸易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嘉兴的纺织业是各工业部门的主导产业,四大纺织相关类产业合计占工业总产值的35.5%,本文进一步对嘉兴市纺织业的转型升级进行深入探索。首先分析了嘉兴市纺织业的现状,阐明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而就"人均工业增加值"这一指标与东南亚各国横向比较,并绘制了全国各省、长三角各地级市的纺织业产值与比重的空间分布分位图,分析归纳出嘉兴纺织业在加工制造方面的优势以及在空间集聚方面相对于其他省市的优势。然后,进一步分析嘉兴辖区内各县市在纺织业各细分领域的集聚优势,提出升级的五大措施。  相似文献   

18.
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充分暴露了中国纺织业长期以来依靠低成本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也给中国纺织业带来了一些新的困难;同时,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也为中国纺织工业抢占新的制高点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面对重重困境,加快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成为后危机时代中国纺织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第三产业推动合肥市经济和就业协调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合肥市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逐渐增强,并成为吸纳劳动力、增加就业的主导产业。在对合肥市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对第三产业促进就业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剖析,并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以促使“十一五”时期合肥市经济和人口就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现阶段,我国已迈入工业化的中后期,支柱型产业也已初具规模。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部分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慢,高端生产性服务业资金投入不足,人才缺乏。技术研发仍然以模仿为主,产业结构附加价值低,位于“微笑曲线”的底部。我国应积极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实现经济转型的步伐。在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方面,要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促进信息服务和商务服务的迅速发展,加快与国际接轨;在金融业与科技服务业方面,需要更注重集聚区效应。同时,要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加强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联合,强化集聚效应,拉动相关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