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龙江金融》2011,(10):5-5
在新一轮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中,除了严厉的差别化货币信贷政策和财税政策外,一个有力的铺垫便是大量的保障性住房将被推向市场。根据中央的要求,2011年全国要开工建设保障房1000万套,未来五年总计开工建设数量达到3600万套。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房价一路上扬的态势、保障性住房供应严重不足的局面也有望在2011年发生转折。但除了那些参与申购的家庭,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保障房?它因何而建?资金从何来?谁有权利住?质量谁来保障?其中的种种争议又是因何而起?  相似文献   

2.
《科学投资》2006,(8):68-68
李小姐现在拥有价值一套60平方米、市值40万元的住房,由于不适合李小姐家庭未来生活所需,需要购置新房产,那么李小姐将面临这样一个选择:是将这套住房卖出后用该笔资金支付新房首付款呢?还是用出租这个房子的租金抵减新房月供还款呢?下面就这个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正万先生每月收入2.1万元,年终奖4万元;爱人每月收入1.5万元,年终奖2万元。两人有一套自住房和一套投资性房产,其中自住房市值240万元,贷款66万元尚未偿还,每月还房贷5550元;投资性房产市值120万元,每月出租获得房租收入3000元。万先生的月生活支出为3000元,爱人的月生活支出4000元;育有1子,8岁,孩子的月生活支出2000元。家有轿车一辆,市值21万元,每月平均用车支出2000元。存款71万元,其中活期存款31万元,定期存款40万元。股票市值12万元。夫妻二  相似文献   

4.
梁漓清 《理财》2013,(1):62-63
《理财》编辑: 我今年44岁,是一家公司的高级白领,年薪30万元,银行存款近100万元、我共有3套房产,一套房子自住,两套出租,租金每月共5000元,自助房无贷款,两套投资房贷款尚余100万元,每月月供8500元,每月日常开支约6000元,有两部车,值25万元,车等年度其他支出约6万元我爱人与我同年,公司内勤,月薪4000多元,有一个儿子在上小学.  相似文献   

5.
文摘精萃     
他们为什么选择亏损 笔者有个朋友,几个人合伙开了一个贸易公司,几年下来,几位合伙人都买了公寓。闲谈之余,不免赞扬朋友精明能干会挣钱,不料朋友却正色说道:“我们可是亏损企业。”亏损怎么还能买公寓?“我们若不把帐做成亏损,我们将交多少税呀?现在就我们几个人每年还得交十几万增值税。至于住房那是摊进成本的。”  相似文献   

6.
石桥 《科学投资》2005,(8):70-70
近段时间,随着国家对炒房打击力度加深,各项配套政策相继出台,很多房产投资者的房子“砸”在手里,卖不合算,空置在那里又浪费,于是许多人想到了出租,多少可以获得一些收入,减轻一点压力,有些收入还颇为可观。但是,你想过没有,出租房子也是要交税的。我们肯定不能逃税,犯法的事情不能做,但是可以想些办法来合理避税。  相似文献   

7.
微博     
《理财》2014,(12):104-104
@财经网微博机构认证 【北京“房娃”家有14套房称饯够吃三辈子上学干吗】小虎从小生活条件优越,家有14套房子,家里用2套,12套房子出租,他不明白为什么要上学:“我家租房收多少钱我都心里有数,那些钱够我吃三辈子了,为什么还要上学?我只要会收房租就行了。”  相似文献   

8.
当人们用半生甚至是一生的积蓄,花巨款购买了一套住房,且费尽心机进行装修后,这一巨额房产一旦遇到天灾人祸,怎样可以挽回损失?有资料表明:目前不知怎样投保住房及对住房投保险种不熟悉的人占60%以上;自己主动投保的只占20%左右。随着我国住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迅猛发展,住房保险已走近我们身边,它不仅让众多的房地产消费者有了保障,而且有效地防范了银行的风险,促进了我国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徐丽 《科学投资》2005,(4):64-64
老公在电视台做编导,每月有六七千元的固定收入,逢年过节台里还有各种分红、奖金,可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工作了5年的他居然没有多少存款。我在一家出版社当编辑,单位效益远远不及电视台,每月收入还不到他的一半,工作年限也比他短,可是结婚时我手上的存款都比他多。可见,老公真的像他一些朋友所说的是个时髦的“月光族”。我们结婚时。他东挪西借凑了3万元,加上我的存款4万元和双方父母的“资助”,才勉强凑够了一套新房的首付款。  相似文献   

10.
背景资料小旭,男,33岁,未婚,成都某旅行社导游,月收入1万元。2002年购买了两套小户型住房,共计120平方米,首付9万元,贷款35万元(20年按揭).两套月供共计2200元,一套自主,一套出租每月租金1600元:2005年购买了一套78平方米的住房,一次付清28万元房款,2006年3月已交房,未装修。持有上投双息基金3万元,银华优质基金3万元:持有外汇约1.3万美元,存为3个月定期:持有一年定期储蓄22万元(2007年2月到期),活期4万元,另朋友欠款6万元。购买了两份意外险,分别为海尔纽约人寿480元一年期和中国人寿300元一年期。  相似文献   

11.
很多人在购买首套房子的时候往往会因为经济或者其他原因买了适合暂时居住的小房屋,但是随着家庭的发展,三口之家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慢慢地就会发展成为一个大家庭,也就需要换一套更大的房屋才能适合居住,那么改善型置业买房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对旧房的处理对旧房的处理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卖掉之后以房换房,另一种是新房旧房都保留,旧房可以出租,还能有一笔收入。如果经济条件好,可以不用卖房,直接买房,也可以先买了再卖,当然还要综合考虑限购等各方面的因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装修的档次也越来越高,一套80平方米的住房装修起来,少则二、三万,多则十几万,甚至有花销几十万元进行全方位、高档次装修的。由于私人家庭住房装修大多使用没有办理税务登记的地下装璜公司,所以家庭装修市场的税收征管基本是个空白,大量的国家税收在不断流失。  相似文献   

13.
老猫 《科学投资》2006,(5):80-80
我还没有孩子.不过这个问题我可想过不止一遍了。假如——我有一个孩子,我还把他(她)给养大了,那么让他独自面对风雨人生路的时候,身上带多少钱合适呢?  相似文献   

14.
《财会学习》2006,(12):51-51
请问,现在算日工资时,每月应该算多少天才符合国家的规定?这个天数是怎么计算而来的?  相似文献   

15.
李熊和张华是一对新婚夫妻,去年贷款300万元成立了一家教育培训公司,每月收入11万元。夫妻二人希望将公司打理好后,在2年内要一个孩子,同时希望在孩子上小学前能再购置一套不低于120平方米的房子。(1)如何规划每月的收入和住房还  相似文献   

16.
周柳莺 《云南金融》2010,(12):38-38
作为教师,我的工作年限为12年,目前月收入4000元人民币以上,拥有住房公积金、医疗和养老保险等各项福利。2006年看到许多朋友都开始申请公积金贷款买房,我也去了几个售楼处咨询了一下购房流程,按我每月的收入和所缴纳的公积金,到底能贷到多少购房款?  相似文献   

17.
钟冉 《科学投资》2005,(3):63-63
2004年,我和爱人的月平均收入在1万元左右,除去各种日常的生活费用,每月能节余7000元左右。我们有两套房子,一套是房改房自住,一套是按揭房用来出租,而且今年年初已经还清全部贷款,终于成为“食利阶层”了。为了实现资本增值计划,我和爱人把攒下的钱做了分散投资,银行存款占10%,货币市场基金占25%,短期债券占20%。美元和欧元等外汇资产占10%左右,还有5%的股票。为确保理财组合平衡及家庭财务安全,我们还分别购买了一部分商业保险。  相似文献   

18.
深圳的城中村是实质意义上的"保障房"。政府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将现有的住房纳入到一般的租售市场中,并规范其出租或交易自2007年起4年间,深圳市筹集建设保障性住房项目共11.9万套,但截至2010年10月,已竣工项目仅10239套,开工项目41007套,其余45个项目的67772套还处于前期筹备阶段。  相似文献   

19.
最近,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房地产行业为什么成为众矢之的?我没有立场去为谁辩护,只是客观的从人文哲学到经济金融思索了一遍。大体想到了两个层面的原因:首先,衣食住行基本需求中有住房,股票、黄金、房地产市场等投资需求中有住房,可见住房是目前基本生活需求和投资需求的交集地带;其次,房地产作为投资品又不同于股票、黄金等,还停留在单笔交易门槛高、地域性较强的原始交易阶段,  相似文献   

20.
丁克是英文DINK(Double Income No Kids)的音译,意思是夫妻双方都有收入,却主动不要孩子的生活方式。杨先生夫妇就是典型的"丁克一族"。杨先生是一个都市白领,35岁,供职于一家外企,每月收入5500元;妻子龚女士33岁,同样是外企公司的职员,月收入6000元,年底有双薪,并有10000元左右的分红。龚女士每月需要给父母1000元的生活费,而杨先生的父母的收入基本可以保证老两口的生活支出,不需要杨先生照料。目前,杨先生夫妇有现金1万元,人民币存款20万元,美元存款2万元。现有小面积住房一套,市价60万元。已首付20万元,每月月供约3000元。汽车一部,已使用5年,准备一两年内更换一部新车。目前,杨先生夫妇每月生活开支约5000元,养车费用1000元。由于没有经验,杨先生夫妇并未参与股票、基金投资。夫妇二人想增加一些投资方式,例如购买国债、投资部分理财产品等,但也不知该如何选取合适的产品,以及应该用家庭财产收入的多少比例去投资。杨先生夫妇均有社会保险,退休时两人可领取每月约3000元的养老金,但没有参加其他商业保险。其双方父母也仅靠退休金生活,没有购买保险。杨先生夫妇大概会在20-25年后退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