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我的武生梦     
王雷 《魅力中国》2014,(8):104-104
武生,就是京剧中擅长武艺的角色。武生通常分三大类:长靠武生、短打武生、箭衣武生。长靠武生:装扮上穿靠(身后有4面旗子的戏装),头戴盔,着厚底靴,持长柄武器。外形上要有大将风度,有气魄,工架要优美、稳重、端庄。短打武生:着短衣裤,持短兵器,内行的说法是要漂、率、脆,打起来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箭衣武生:身穿箭衣、厚底靴,介于长靠、短打之间,唱念较重。短打武生和长靠武生是京剧最重要的武生类型,长靠武生要有大将风度和气魄;短打武生,着短衣裤,持短兵器,打起来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大武生,就是戏迷对上述长靠武生的俗称,也是过去对京剧团体中称得上台柱子的武生的尊称,是武生中最具气魄、艺术要求最高的行当,能够称得上“大武生”的京剧演员,实可谓万里挑一的人才。  相似文献   

2.
王青 《魅力中国》2013,(8):343-343
戏曲中的老旦行当,是指扮演老年妇女的角色。老旦的唱腔特点是唱、念都用本嗓,唱腔高亢、粗犷、多充满沧桑感。老旦的唱腔最忌平直、强硬,而是要兼容青衣唱腔婉转和柔美。在表演上,要求演员用沉实的念自、沉稳的动作来表现人物。京剧大师程砚秋先生曾说:“戏曲基本上是给观众一种美的感觉的艺术。”因此,  相似文献   

3.
张斌  孙炳乾 《魅力中国》2014,(25):85-85
“生、旦、净、末、丑”是戏曲舞台上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净行是戏剧舞台上不可缺少的的一个表演行当。传统戏曲的净行俗称“花脸”,又分为铜锤花脸、架子花脸和武花脸,主要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有突出特征的男性人物。“武花脸”又称武净。和架子花脸有些相像,是在架子花脸的基础上,着重表现打、翻、摔,重视腰腿功、把子功和身段功,代表人物比如鲁智深、李逵、张飞等。铜锤花脸代表人物徐延昭、包公、曹操、尉迟恭等。我主要以铜锤花脸为主,下面就浅谈一下戏曲中的铜锤花脸行当。  相似文献   

4.
王凤琴 《魅力中国》2011,(1):103-103
中国戏曲中的行当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概念:从内容上讲,它是戏曲表演中艺术化、规范化了的人物类型;从形式上说,又是带有一定性格色彩的表演程式分类系统。行当既是形象系统,又是程式系统,  相似文献   

5.
杲翔 《魅力中国》2014,(25):90-90
京剧耐人寻味,韵味醇厚。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作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的,而程式又是十分严格的。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由于京剧在行当划分基本沿袭了中国戏曲的传统,根据性别、年龄、身份、地位、性格等将人物划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在生行中又分老生、武生、小生、娃娃生等。  相似文献   

6.
张雪丽 《魅力中国》2013,(14):92-92
行当是戏曲演员在剧目中根据角色类型具体分工的类别。传统戏曲中划分生、旦、净、末、丑5种行当类别。每种类别又有具体的细化,如生行当细划为老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旦行当细划为青衣、闺门旦、刀马旦、老旦、帅旦等。各类型的行当,  相似文献   

7.
董林 《魅力中国》2013,(13):103-103
京剧作为国剧,以表演为中心,老生是京剧四大行当(生、旦、净、丑)中第一大行当,它的艺术魅力四出:名家辈出、名剧迭出、人物层出、表演胜出。  相似文献   

8.
徐连奇 《魅力中国》2013,(16):94-94
行当、程式与人物塑造关系如何?这是戏曲表演中的核心问题。这里要先谈戏曲的人物形象特点。我倾向于认为戏曲与话剧、小说、影视的不同,人物与行当的不同,在于前者重视典型性,后者重视类型性。典型性更重视人物性格的独特、鲜明,强调“这一个”,强调不可重复性,强调它的时代、社会的横向概括力,这应该可以从典型这个概念产生的时代背景中、从批判现实主义的概念中找到源头。类型性更重视千百年来相同遭遇的同类人群的情感经验及其抒发方式,因此可以也需要部分的集体重叠。  相似文献   

9.
从小听老先生们说:“一处不到一处迷。”小的时候不理解这其中的含义,长大了才明白,这句话指的是练功既要根据行当的需要,更要从人物出发,从生活出发,不要局限于某个行当。倘若局限于本行当的功底,自以为全练到了,其实是坐井观天,自鸣得意。一旦人家上台一露,扮演同一个角色,就是比你演的更为贴切,更为精彩。  相似文献   

10.
康江涛 《魅力中国》2014,(4):128-128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元代多称之为“词曲”、“杂剧”,明清多谓之为“传奇”,现在所称的戏曲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我国的戏曲艺术是一种综合表演形式,它的语言是歌唱化,就连动作也是舞蹈化的,即舞台表演的行动意念和思想感情都是受所扮演人物制约和角色支配的。  相似文献   

11.
王心平 《魅力中国》2013,(11):91-91
戏曲的高质量的表演就是要求演员技艺的熟练掌握,对剧中人物情感的表现迭到“从l心所欲不逾矩”的高度,从而达到戏曲艺术对人物塑造的真正掌握。笔者结合自己对戏曲的理解,从戏曲表演中“神”的含义、“神”的表现方式、“神”与“形”的关系阐述了戏曲表演中的“神”。  相似文献   

12.
米小爱 《魅力中国》2014,(15):88-88
“流派是戏曲表演艺术成熟的标志,也是戏曲行当程式发展的必然规律”。流派的产生与行当程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行当是戏瞳演员的专业分工,演员能自成一派,就是因为有了行当程式。演员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历经不断的实践、学习、借鉴和创新,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在得到同行的赞许、观众拥护基础上,成为后来者的学习典范,逐步成为独立于本行当的表演派系。  相似文献   

13.
刘川平 《魅力中国》2012,(29):21-21
近代在戏曲艺术表演上出现了“表现”与“体验”的争议,如何才能在戏曲表演舞台上将艺术表演发挥得淋漓尽致,如何更好地塑造舞台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内在世界,成为当今每个戏曲演员深刻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在日常工作中,演员表演应着重在三个方面加强训练与提高:念白咬字的韵味及唱腔的音色与音调、表演的身段技巧及扮相,人物背景性格及内在情绪的刻画……  相似文献   

14.
戏曲行当中的丑角,又名三花脸、小花面,俗话说:"生、旦、净、未、丑"百行丑为先.无丑不成戏,纵观古今梨园,但凡大戏,都离不开丑面,只不过扮演的角色大小,份量轻重罢了.丑行,以插科打浑,幽默、诙谐、灵活而见长;使戏剧变得轻快生动,丑是富有喜剧性色彩的戏曲行当,是观众喜闻乐见的角色.它凭着幽默的语言、优美的身段、诙谐的表演、高超的表演技术,使观众赏心悦目,为之开怀.  相似文献   

15.
沙湾飘色     
沙湾飘色是流传于广州民间的一种传统艺术活动,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据说清朝咸丰年间,广东各地流浪艺人每逢酬神庙会,便打扮成戏曲人物,造型表演,称“赛声”或“彩色”。后来发展成为马匹上装扮的“马色”、水上装扮的“水色”,而装扮在托上由多人抬着游行的称为“飘色”。沙湾飘色以“板”为单位,每板由2—3个小孩扮演,一板一个故事,多以神话、历史故事为题材。在结构上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色柜,即活动小舞台;  相似文献   

16.
张运玲 《魅力中国》2010,(22):56-57
行当,是戏曲表演艺术塑造舞台形象的基本手段,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戏曲中最早的两个行当——“参军”、“苍鹘”的产生算起,直到京剧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的形成,这其间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戏曲表演艺术的发展史,就是行当产生、发展、变化的成长史。  相似文献   

17.
在重庆某百货商场有了这么一个行当:“寄存老公”。有人靠干这一行.只三年工夫,就由一个打工妹变成了小老板。当然,“寄存老公”这个名字不太好.男人们听着别扭.于是老板便想了一个更好听上口的名字。  相似文献   

18.
李凯文 《魅力中国》2014,(20):101-101
中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艺术更是缤纷多彩,而戏曲则是中原文化的一支独特的奇葩,魅力无穷,深受中原人民的喜爱,它行当齐全,剧情丰富,表现形式更是多样化,我们河南的豫剧是以旦角。生角为主的多些,但武丑,尽管在戏曲五个行 当生,旦,净,末,丑中排名最后,可他在戏曲表演中却起着重要的作用。每次当武丑演员出场的时候,一趟键子,小翻过后,台下的观众都会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效果呢?这就是武丑的魅力所在。武丑演员在舞台上凭借扎实的基本功把中华几千年的武术展现给观众,让观众充分领略到戏曲中武行的风采。如果把戏曲比喻成一朵绚丽的奇葩,那么戏曲中的武丑演员就是衬托在它周围的绿叶,虽然没有花的芬芳花的娇艳,但却别有一番风情。作为一名演员要做到“想人物之所想,行人物之所行真听、真看、真感受”。不能无动于衷,未卜先知,不演过程,只演结果,矫揉造作,虚情假意,用伪装掩盖真诚,久而久之,形成了概念化、公式化、脸谱化、一般化的表演,使人物苍白失色。  相似文献   

19.
文不铭 《浙江经济》2010,(11):59-59
“低碳”似乎正变成一个秀场,各种沾边不沾边的都想往上面靠,博关注,吸引镁光灯。2009年中央电视台年度经济人物颁奖典礼中,房地产等大佬都时不时把“低碳”挂在嘴边,“低碳”成为一个时髦的名词。  相似文献   

20.
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在山东、河南、山西农村,这种拙朴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喜爱。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过去电影、电视等等媒体尚不发达的年代,皮影戏曾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