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1 毫秒
1.
本文提出了医院不宜继续充当医疗福利载体角色的全新观点。结合我国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体制下不同的客观实际,分析了医院这一卫生机构作为医疗福利载体,在旧体制时期的适应性和在新体制埋藏的不适应性。认为新形势下必须分离医院的经营性生产职能和福利性分配职能并分别进行管理,是深化医院改革、推动医疗事业发展的突破口。并认为随着医疗保险事业的发展,医疗福利载体由医疗保险机构承担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全民健康保障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2.
通过系统的回顾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发展历史,以及对住房市场和住房保障两条发展路线的梳理,结合福利经济学的观点,提出住房保障是住房市场的必要补充,是对社会财富合理再分配的观点.提出了住房保障应当与住房市场相互协调,住房保障的规模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相互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3.
现阶段我国大中型国有企业工资分配体制是:“市场机制决定,企业自主分配,政府监督调控”,也可以概括为宏观调控与微观搞活。如何认识、摆正和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作用,是搞好企业工资分配的关键所在。本文就这一问题,谈点个人粗浅的认识。1.为什么要进行宏观调控国家对企业工资总额实行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工资分配的重要职能。这是由市场经济本身所固有的局限注和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的特殊要求决定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放任市场力量左右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经济运行。更何况转轨时期,在原有…  相似文献   

4.
企业工资改革的总目标劳动部确定的我国“九五”期间企业工资改革的总目标是:建立“市场机制决定、企业自主分配、政府监督调控”的工资收入分配制;“九五”后期基本完成由市场决定企业工资的机制改革,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工资制度。当前,政府调控工资的主要对象是国有...  相似文献   

5.
我国保障性住房市场化之路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保障性住房的市场交易,不论其转让理由,都应予以禁止,而不能仅从设置5年过渡期、补缴地价款等方面进行限制,因为一旦通过市场转让,经适房将不再是经适房,其性质由福利产品变为纯私人财产,结果是化公为私,无法再由政府重新分配。  相似文献   

6.
从计划经济时代到改革开放中期,我国的居民住房分配体制一直实行的是福利分房制度,真正的住房商品化改革始于1998年6月。在全国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今后房改的重点之一,是"改革住房分配体制,逐渐取消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在住房分配方面实现了从行政配给到市场配置的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7.
陈准准  陈宇峰 《董事会》2011,(11):26-26
公认的福利型开支,只能包括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这三大块。按此标准,2010年中国的“福利支出”实际上为2.6万亿元,占当年预算内财政支出的比例不过29.5%,占政府总支出的比例为20.6%  相似文献   

8.
一、国有企业作为债务人向法院申请破产时,应提交国家授权投资管理或主管该企业机构同意其申请的文件,这样使破产后存在的两大难题,在向法院申请破产前就能有一个解决预案。二、规定国有企业依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应以拍卖或招标为主依法转让,出让金首先用于破产财产分配方案。三、对国有企业的职工住房、学校、医院、幼儿园等社会公益事业和福利设施,除没有必要续办并能整体出让的计入从卢时卢外,均不计入破产财产,由破产企业所在地的市成市场技思、县人民政府整体接收管理。但新的《破产法》生效后新建的职工住房应计入破产财产。这…  相似文献   

9.
选择我国天然气价格管理模式,既要考虑到我国现阶段的特殊性,又要从长远考虑,使管理模式有利于我国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现阶段尚不具备天然气价格市场化的条件,宜实行政府统一定价的模式。但这一模式有种种弊端,应逐步实行政府控制下的浮动价格制,促进企业进入市场,最终建立国家间接调控、企业自主定价的价格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0.
通过建立一个竞争模型,得出在确保国家安全的前提下,一国军费的开支与国家资源再分配的关系对经济增长存在相当大影响的结论.国家在军费开支上是拥有绝对垄断权的,所建立模型及其参数是完全模拟国家在军事化战争化情况下的,模型首先假设了国家军费开支与再分配的平衡,以及国家正规军数量的平衡.模型建立在一定置信度水平下,同时假设了与政府对峙的武装力量存在军事化状态,以及假定了国家内战会随时爆发,最后国家处在一定的边际储蓄倾向下,以上的军费开支与资源再分配的平衡关系也同时适用于经济增长AK模型所要求的状态.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市场经济建设的现实问题出发结合分配理论进行分析,提出各种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贡献大小和多少是分配的客观经济依据,而所有者对要素的合法产权是分配的法权依据;最终实现依据,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分配原则应是将各种生产要素相互协作生产出来的价值,按要素的贡献由各要素所有者凭借合法产权参与分配,这两者紧密联系,共同构成我国新型分配制度的基础性内容。  相似文献   

12.
建立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然而,什么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应由谁来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政府在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是在构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指出内部控制制度是由内部控制理念、规范和实施机制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内部控制制度中能够被制定的只是内部控制规范。制定内部控制规范的权力和责任在企业内部,政府有关部门不具备制定内部控制规范的主体资格,但政府在推动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方面仍是大有可为的。  相似文献   

13.
垄断者所具有的市场势力一般而言将导致高价,从而造成整个社会的福利损失;不仅如此,在我国,由于行政性垄断行业较高的工资福利所导致的收入分配效应也是极大的,即它可能拉大社会各行业职工的收入差距。本文通过对1997—2005年我国行政性垄断行业的福利损失的测算,以及这一研究区间行政性垄断行业与其他行业职工收入差异的分析,实证检验了行政性垄断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危害,进而强调了打破行政性垄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4.
政府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基本态度,应该从传统的“国际推动发展”转变为“增进市场”。政资不分是政企不分的根源,不宜由财政部门代享股东权益;政府定位失据导致混淆了“国资进退”和“结构调整”,行政性扭亏增盈的负面效应太大。政府需要在三个方面提供制度保障:一是彻底清理现有法规;二是以分级所有为产权框架,建立出资人制度;三是为解决两大负债打下制度基础。国资进退的辩证关系是不退不进,退而后进。  相似文献   

15.
《航天工业管理》2001,(12):29-30
我国入世后遇到的一个最大的挑战就是国有企业和政府的关系。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经济资源按市场原则流动,除自然条件外,最重要的是看哪里有适合的发展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各国之间的竞争是市场有效性的竞争,是公共环境水平的竞争。而能够创造和维护有效市场机制和良好市场环境的是政府。因此,入世对政府管理体制和行政方式的挑战最为突出。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政府、市场、企业的定位必须调整。在这一调整中,政府与国有企业的经济关系遇到的矛盾最为尖锐。 陈清泰说,要想处理好国…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过度竞争的原因及治理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国有企业的产权特性、产品的非差异化、行政垄断、不完善的市场体系、企业行为的短期化和高交易费用是造成过度竞争的主要原因。过度竞争会降低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和福利水平,并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中的过度竞争现象,应进行产权制度和金融制度的创新、放松行政垄断行业的进入管制。除此之外,还应制定一定的以市场化为导向的产业调整援助政策,改善地方政府和官员的政绩考核标准。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是公益性的福利事业。这一性质要求在医疗服务单位的经营过程中,首先应树立为人民服务、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要求,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以体现医疗服务的福利性。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化卫生事业的改革,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是当前卫生服务行业的迫切任务,冲破旧体制的束缚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运行机制,接受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的考验,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多层次、高水平、低价格的医疗卫生服务,这是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改革的宗旨,要实行这一宗旨,…  相似文献   

18.
企业年金被称为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二支柱”,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它既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养老保障的一部分,也是市场体制下企业薪酬福利结构的一部分;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企业稳定人才、吸引人才、激励人才,增加职工凝聚力的重要手段,对促进企业稳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在1978年由邓小平直接发起的住房制度改革,历经20年的曲折探索,终于在1998年完成了从福利分房制度到商品住房制度的根本性转变。住房不再由政府无偿分配后,因为有利可图,投资热情被空前激发,住房供应不再成为中国城市的老大难题,如1978  相似文献   

20.
“九五”期间国家将采取措施改善分配不均: 1、在国家以个人收入分配总量和结构实行宏观调控的前提下,逐步建立起由市场供求关系调节工资分配水平的机制。同时,以兼顾公平为原则,建立起政府调控为主的社会收入再分配调节机制。强调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