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财富》2013,(3):72-76
2012年,国浩再次凭借IPO数量上的优势,连续第三年摘取发行人律师市场份额第一的桂冠,虽然受新股发行减缓的影响,但发行人律师业务集中化趋势明显且赚钱效益有所提升。相比之下,IPO审计机构大格局相对稳定,不过,当年垄断大项目的“四大”正强势切入中小企业IPO业务,中资所的强势地位受到威胁。发行改革的推进,则可能打破IPO产业链上各中介机构的利益格局。  相似文献   

2.
张欣培 《大经贸》2011,(1):80-82
发行人离不开投行的IPO定价发行,然而在"同盟而存"的背后又是怎样的利益博弈?IPO定价又是一个怎样的黑箱?发行人、投资银行、投资者在IPO利益链上是一个怎样的格局?  相似文献   

3.
IPO审计与上市公司的审计业务不同,其要承担的风险也比一般上市公司要承担的审计风险大,因此,相关人员在进行IPO审计的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地运用风险评估底稿,有效地降低IPO审计风险。本文针对IPO项目与年报审计业务不同的特点以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对项目组在编制IPO项目的风险评估底稿时应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发行人筹资收益最大化为假设,对市场热季周期下发行人、承销商与投资人三者之间的博弈过程以及投资者情绪对首次公开募股(IPO)市场定价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发行人最优发行数量小于市场需求数量、承销商定价低于市场需求价格的目的在于确保发行成功和获取日后收益;投资者高亢的投资情绪可以对IPO市场短期收益正偏和长期收益负偏成为普遍现象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发行人筹资收益最大化为假设,对市场热季周期下发行人、承销商与投资人三者之间的博弈过程以及投资者情绪对首次公开募股(IPO)市场定价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发行人最优发行数量小于市场需求数量、承销商定价低于市场需求价格的目的在于确保发行成功和获取日后收益;投资者高亢的投资情绪可以对IPO市场短期收益正偏和长期收益负偏成为普遍现象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发行人为什么没有介意股票市场的IPO高押价.在借助Barry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沪深两市的实例,从发行人的角度,实证检验了我国上市公司的发行人为什么没有介意IPO高抑价的原因,并得出结论:根据发行人观点定义的抑价率并没有传统定义下的抑价率大,且发行人更在意留在自己手中股票的价值和新股发行数量占发行前股本的比例.因此,这为我们重新看待新兴股市的"高抑价"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2013年11月30日,证监会发布了IPO改革的意见,对IPO的审核制度、新股募集和配售方式、现金分红制度、优先股制度等方面做了具体规定,笔者从市场、新三板、中介机构、投资者、发行人等五个方面,详细分析了IPO改革可能带来的机遇及挑战,以期能够对现阶段我国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研究起到一点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2013年11月30日,证监会发布了IPO改革的意见,对IPO的审核制度、新股募集和配售方式、现金分红制度、优先股制度等方面做了具体规定,笔者从市场、新三板、中介机构、投资者、发行人等五个方面,详细分析了IPO改革可能带来的机遇及挑战,以期能够对现阶段我国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研究起到一点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研究市场收益与市场波动对IPO发行的影响以及哪种发行方式是我国最优IPO发行方式。研究结果发现:发行人更愿意在市场收益较高和市场波动较小的情况下发行股票;询价发行方式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小,且不易受发行时间至上市时间之间的时间间隔的影响,因此,询价发行方式是迄今为止最优的IPO发行方式。  相似文献   

10.
《商》2014,(2):10-10
市场付出巨大的时间成本,且来之不易的IPO重启,并没有取得预期中的效果,反而在重启的第二周即遭遇到有新股暂缓发行的尴尬。其实,尴尬的不仅仅只是发行人与相关中介机构,还包括监管层,更凸显出IPO新政存在缺陷的尴尬。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研究市场收益与市场波动对IPO发行的影响以及哪种发行方式是我国最优IPO发行方式.研究结果发现:发行人更愿意在市场收益较高和市场波动较小的情况下发行股票;询价发行方式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小,且不易受发行时间至上市时间之间的时间间隔的影响,因此,询价发行方式是迄今为止最优的IPO发行方式.  相似文献   

12.
创业板首批的28家企业上市首日平均涨幅为106%,IPO首日的高抑价现象(首日收盘价相对于发行价的涨幅)是否源于发行定价偏低?本文运用随机前沿方法来测度IPO定价的效率,从而判定发行定价是否合理。研究表明,在我国创业板市场的IPO定价中,不存在发行人故意折价行为,IPO抑价与定价无关。  相似文献   

13.
在审核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以下简称发行人)发行新股的申请文件时,除招股说明书准则、《股票上市规则》等有关规定要求的披露事项外,还应要求发行人及有关中介机构履行下列信息披露义务:一、发行人在报告期内存在重大关联交易的,发行人独立董事应对关联交易的公允性以及是否履行法定批准程序发表意见;发行人律师应对关联交易的合法性发表法律意见;申报会计师应重点关注关联交易对发行人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影响,并对关联交易的会计处理是否符合《关联方之间出售资产等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财会【2001】64号)发表专…  相似文献   

14.
文芳  古杨 《新财富》2014,(3):48-57
虽然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已经启动,但是,投行、发行人、投资者三方的制衡关系仍未形成。从IPO重启以来的数据看,新股仍然不败,承销商可以轻松把股票销售出去,投行与发行人之间仍是唇齿相依的“亲密”关系。因此,海外投行销售折让和承销费用并存的收入模式在中国尚不成立,投行从盈利来源上仍缺乏压低定价的动力。  相似文献   

15.
蔡红 《商业会计》2015,(14):18-19
2015年,随着我国股市的转暖,新股发行及申购又变得火热起来。企业发行新股要经过很多关口,而IPO审计无疑是最为重要的,IPO审计质量的高低对企业能否成功上市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也为企业日后市场的业绩表现提供了重要支撑。如果IPO审计的结果遭到市场的质疑,对企业的市场表现将是致命的打击。本文从IPO审计的概念、发展历史、现状等方面,对我国IPO专题审计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李宁 《商业时代》2012,(11):55-58
本文以发行人筹资收益最大化和市场存在非理性投资者为假设,分析了投资者投资情绪对中国市场IPO发行周期影响,运用马尔科夫区间转换模型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7.
郦磊 《商业科技》2010,(16):23-26
本文从声誉发挥作用的IPO抑价,承销市场份额的增长和发行公司质量等多个角度检验了中国主承销商机制的有效性。本文从市场份额和执业质量两个维度衡量主承销商声誉。通过建立回归模型运用SPASS软件分析,结果显示市场份额高且执业质量好的主承销商可以显著降低IPO发行抑价,并且能够在未来获得更高质量的上市公司认可。  相似文献   

18.
郦磊 《商场现代化》2010,(16):23-26
本文从声誉发挥作用的IPO抑价,承销市场份额的增长和发行公司质量等多个角度检验了中国主承销商机制的有效性。本文从市场份额和执业质量两个维度衡量主承销商声誉。通过建立回归模型运用SPASS软件分析,结果显示市场份额高且执业质量好的主承销商可以显著降低IPO发行抑价,并且能够在未来获得更高质量的上市公司认可。  相似文献   

19.
2013年11月,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2014年1月,新一轮的IPO重启。而作为证券市场里的新兴市场,创业板块近几年IPO造假事件频频发生,注册会计师也面临着较大的审计风险。本文拟从注册会计师的角度出发,探讨创业板IPO审计风险的主要构成和应对策略,为参与新一轮的创业板lPO审计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中债资信的成立为研究背景,分析了中立评级机构的进入对发行人付费评级质量及债券市场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债资信给出更低评级的现象展开,主要发现:在发行市场上,中债资信给出较低主体评级的发行人所发行的债券,发行成本较高;在交易市场上,中债资信做出评级后债券收益率升高,且具有长期性.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债资信市场份额较大、影响力较强的行业中的公司,其发行人付费评级水平较低,评级虚高的问题得到抑制;而且,抑制效果产生的原因是发行人付费评级机构的声誉机制,而非学习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