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辉明 《乡镇经济》2011,2(3):26-30
美国公共行政学发源于汉密尔顿和杰斐逊等人的公共行政研究构想,尽管是不成系统,但它理应成为一种研究范式。此后威尔逊将其作为一门学科加以系统研究,发展至今共形成前传统公共行政、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行政、政策科学、新公共管理五种“范式”,当前最新“范式”便是(新)公共管理学研究。“公共性”是公共行政学范式变迁的逻辑起点,它经历了自由至上、效率至上、公平至上、秩序至上和效益至上的内在逻辑演变。  相似文献   

2.
朱琳 《改革与开放》2014,(4):54-54,56
范式是为了保障学术领域的稳定和迅猛发展,在某一学科领域中构建的具有相同理论模型的共同体信念。范式对学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其特点是唯一性、不可逆转性和相对稳定性。据范式的内涵和特点,公共行政学科中的六种理论不能直接称为范式。  相似文献   

3.
公民参与被看作是改善政府治理效果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新举措.虽然参与式民主在很长的时间里都不是民主理论研究的主要领域,但随着“后现代”社会的来临,政府治理更加强调对话与服务,而不是单纯的回应和管理,以通往“后现代”公共行政.公共行政话语理论是“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将公共行政理论看作是一种“语言”,强调“想象”和“直觉”的重要性,为公民参与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新的研究路径.因此,在“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下对公民参与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了解公民参与的内涵和实现方式,从而走向民主化的公民参与.  相似文献   

4.
邹秀娟 《魅力中国》2010,(35):310-310
本文通过对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和它造成的文化现象的剖析,指出后现代主义对精神文化消解,以及浅析应如何看待后现代文艺思潮在中国的传播与兴起。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公共行政:凸显行政公共性的话语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晓芳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3):133-137
在行政思想发展史上,传统官僚制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尊奉着管理主义的理论传统,过分地关注行政效率并不谋而合地将行政公共性放置于边缘的位置。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则彻底摒弃了管理主义的分析套路,在解构官僚制、制度主义和社群主义等传统治理模式的基础上,以后现代理论和批判理论为依据,建构了独特的话语理论。正是在解构与建构的学术旅程中,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家们从话语理论维度唤回了一度失落的行政公共性,并为西方和中国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相似文献   

6.
公共行政的起源、发展与现代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公共行政是在现代性这个宏大的叙事背景下出现并发展的,因此,要想对公共行政有一个全面透彻的研究,首先要从它的现代性基础开始,本文通过探讨公共行政与现代性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思想基础与实践基础两个方面入手,重在阐述说明影响公共行政发展的现代性基础。  相似文献   

7.
公共性的概念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历史文化背景去理解。对于公共行政来说,公共性是其根本性质,它决定着政府的目标和行政行为的取向。研究公共行政的公共性非常必要,但是在当代如何培育公共行政的公共性,则需要从多个方面去努力,如培养公众参与公共活动的积极性、提升公共行政主体的素质以及增强公共行政的法治性等。  相似文献   

8.
王梦悦 《魅力中国》2014,(21):156-156
当代世界已经进入了以信息化、知识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后工业或后现代社会,思想范式正在由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换。中国的美术教育也面临着和世界接轨的问题。同时,基础美术课程改革,急需相应的美术教育理论支撑。本文针对后现代课程理论影响下的美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相关的研究和分析,并对其进行收集整理和评述。  相似文献   

9.
詹晓丽 《魅力中国》2011,(20):197-197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一股泛文化思潮,其影响不但渗透到西方社会的每个文化角落,也对我国课程与教学的理论研究有一定的影响。后现代课程观,是一种与传统教育观有着截然不同的新型教育现。在课程目标、教育目的、师生关系等各个方面都体现出了独特的方法论思想和要求。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现代课程教育的改革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公共行政发展深受西方公共行政的发展的影响,但我国政府公共行政的发展方向等方面同国外的差异性,造成国内应用西方理论套用研究我国公共行政,从而出现偏离。在现代政府的转轨中,以现代公共管理型政府为基础与以服务型政府为导向的双重构建与发展,才是中国公共行政的正确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