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工业机器人在企业应用越来越广泛,其能否重塑企业生存优势值得探讨。基于IFR机器人数据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检验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影响企业生存的效应与机制。结果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可以重塑企业生存优势,机器人渗透度每增加1%,企业生存概率会上升35.60%;进一步的异质性检验显示,工业机器人应用的生存促进效应在非出口企业、民营企业效果更显著,政府补贴并未增强工业机器人应用的生存促进效应。同时,工业机器人应用的生存促进效应在不同工业部门及制造业细分行业存在明显不同,该促进效应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更为显著。此外,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东部区域、高科技创新区域企业生存的促进效应更强;从作用机制来看,生产要素配置优化、生产效率提升和产出规模扩大均是工业机器人应用重塑企业生存优势的重要渠道。在数字经济时代,上述发现为下一阶段工业机器人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
一、基本情况 到1992年底,全世界投入使用的工业机器人已达到57.2万台,其中日本35万台,我国台湾省6.5万台,美国4.7万台和德国3.939万台。 到1994年4月,全世界工业机器人大约是60万台。德国在1993年一共生产了4450台工业  相似文献   

3.
自1972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建立自动化电焊生产线,世界出现第一台工业机器人以来,机器人和自动化应用已深深地扎根于工业。20年来,特别是在最近5年中,这个领域发生了急剧的演变。  相似文献   

4.
近期以来,随着德勤财务机器人、普华永道财务机器人的出现,在财务工作领域引起了轩然大波,一石激起千层浪!如果说取消会计证影响到的是会计人员的执业态度的话,那么财务机器人的出现影响到的可能将是千百万会计从业人员的饭碗.财务机器人将人工智能引入到会计基础工作中,能够有效处理会计核算、报表编制、数据统计及汇总等工作,这对于传统的会计人员来说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本文从财务机器人产生的重要意义入手,详细阐述了财务机器人对会计人员产生的利与弊,希望能对会计从业者提供一定的借鉴意见.  相似文献   

5.
胡晟明  王林辉  朱利莹 《财经研究》2021,47(6):61-75,91
前沿文献关注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就业的影响,却普遍忽视了机器人应用在筛选劳动过程中会改变人力资本投资,尤其缺乏来自特定情境中人力资本提升效应的经验证据.基于此,文章分类考察了工业机器人应用诱致人力资本提升的收入增长、岗位更替和产业结构转型等传导机制,结合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微观数据,文章检验了工业机器人应用的人力资本提升效应.结果表明:工业机器人应用会显著提升人力资本,在替换工业机器人和人力资本度量指标、更换不同维度样本以及考虑内生性问题之后,结论仍然稳健.工业机器人应用不仅会提高家庭收入,还会借助岗位更替和产业结构转型提升人力资本;不同要素禀赋条件下,工业机器人应用的人力资本提升效应存在差异,其在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地区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经历着从劳动力生产到机器人生产的过渡,机器人已日益作为一种劳动手段被运用到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而机器人的出现给我们造成了一种假象,似乎商品的剩余价值不再是来源于工人而是由机器人创造出来的。这一经济现象是不是意味着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在当今社会已不再适用了呢?剩余价值究竟从何而来呢?本文将以这一问题为切入点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发展,工业机器人已经成为推动经济低碳转型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已有研究主要从劳动力市场视角讨论了工业机器人的经济效应,而文章主要考察了工业机器人对城市工业碳排放的影响。首先,文章构建包含工业机器人和能源投入的理论模型。理论研究表明,工业机器人能够赋能城市工业碳减排。其次,利用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有效降低城市工业碳排放,推动城市经济向低碳方向发展,且具有长期影响。异质性分析发现,工业机器人能够抑制非资源型城市、数字化水平较高城市、东部以及南方城市的工业碳排放,但对资源型城市、数字化水平较低城市、中西部以及北方城市的影响不显著。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在工业机器人发挥城市工业碳减排效应的过程中,绿色技术创新和人机匹配度是重要的作用机制。进一步采用门槛模型发现,随着互联网普及率、人力资本水平和政府科技投入的提升,工业机器人减排效应呈边际效应递增态势,这意味着完善宽带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是促进工业机器人减排效应的实现路径。文章的研究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双碳”目标,促进经济低碳转型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8.
韩民春  周静 《经济学家》2023,(2):111-119
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资本与劳动关系的理论,结合我国稳就业政策目标,研究作为现代技术进步典型代表的工业机器人对我国稳就业目标实现带来的影响。从工业机器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的再认识出发,从剩余价值和劳动资料角度给出构造分析框架的逻辑起点。通过对工业机器人应用过程中的资本积累与劳动创造的相关分析,构建了我国工业机器人促进稳就业实现的分析框架,揭示了工业机器人应用过程中实现稳就业的方式,深入阐释了政治经济学视阈下的就业创造效应,推动工业机器人应用与我国稳就业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9.
工业机器人应用如何影响劳动力区位选择,经济学界并未达成一致。本文通过扩展劳动力市场空间均衡模型分析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力区位选择的影响,并基于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国际机器人联盟发布的工业机器人存量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降低了劳动力的流动意愿,并未将劳动力挤出到工业机器人应用水平较低的地区。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力需求的积极创造效应相较于消极替代效应占主导地位,促进了劳动力就业机会的增加和工资水平的提高,从而降低了劳动力的流动意愿。其中,中等受教育程度、中青年和农业户口劳动力的流动意愿对工业机器人应用水平更为敏感;在信息化程度较高、户籍管制程度较低以及劳动保障程度较高地区,工业机器人应用的“留人”效果较明显。为此,地方政府在积极推进智能制造的同时,应加强信息化建设和社会保障,放松户籍管制,这将有助于平稳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挑战,促进“稳就业”“保就业”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机器人作为自动化装备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了汽车的生产制造中。在生产过程中,汽车车身的钣金冲压线是主要设备,其对汽车制造业的生产效率,以及汽车的质量有着直接性影响,而冲压自动化技术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因此,工业机器人作为可靠性强和灵活性高的机械设备被切实应用到冲压自动化生产线上,对汽车制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据此本文对工业机器人在冲压自动化生产线中的应用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1.
以工业机器人产业为切入点,以德温特专利数据库为检索范围,利用TDA、Matlab等软件全面挖掘工业机器人专利数据,绘出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专利地图,分析中国工业机器人专利申请年份、机构、技术分布现状、专利技术周期以及与世界周期的差异,可为中国工业机器人专利布局提供可靠的产业技术情报。  相似文献   

12.
在人工智能等新一轮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从中国工业机器人应用的现实出发,结合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本文通过构建Heckman两阶段回归模型,考察了最低工资上升对工业企业机器人技术应用的影响.研究表明:(1)最低工资上升会提高劳动工资,尤其是低技能工人工资水平,促使企业引进先进的自动化设备重新组织生产,加快中国企业的 自动化升级进程;(2)与西部地区相比,位于最低工资标准较高的东、中部地区的企业进行自动化革新的概率更大;(3)最低工资上升对不同替代性风险、不同规模、不同要素密集度、不同工资水平等企业的 自动化影响存在差异:替代风险越高、规模越大、劳动要素越密集、劳工成本占比越高的企业,在面临最低工资上调时使用工业机器人的可能性越大;(4)最低工资主要通过成本效应渠道加快中国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相似文献   

13.
机器人技术是工艺综合自动化主要手段之一。加速科技进步,集约化生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取决于广泛使用机器人技术。机器人技术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科技、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1990年初全世界机器人总数为40万台,其中,日本22万台,独联体6.2万台,美国3.7万台,德国2.2万台,意大利1万台。世界机器人总数以年均  相似文献   

14.
工业机器人与劳动力的空间配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媛媛  张竞  周亚虹 《经济研究》2022,57(1):172-188
本文使用2005—2015年人口普查数据和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工业机器人在中国各行业运行量的数据,研究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对中国劳动力空间配置的影响。工具变量估计结果显示,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显著减少了地区外来劳动力的迁入率,这一负向影响主要来自低技能劳动者。机制分析发现,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对劳动力迁移的影响,与其应用规模和劳动力的迁移成本有关;从户籍制度改革的影响看,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和户籍制度松绑的双重作用主要影响高技能外来劳动力的迁入。最后,在区域劳动力市场内部,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对地区总就业率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韩民春  乔刚 《技术经济》2020,39(8):85-94
本文利用中国分省份面板数据,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实证考察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地区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性和工业机器人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研究发现:考察期内,工业机器人显著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并且在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有显著影响,在西部地区影响不显著;进一步考虑比较优势,发现高资本密集度有利于工业机器人发挥经济增长效应。从地区异质性角度看,东部地区遵循比较优势,机器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但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地区都存在违背比较优势的情况,抑制了工业机器人的经济效应;最后,进行影响机制检验时,发现工业机器人主要通过资本回报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但人力资本中介效应尚未形成。  相似文献   

16.
欧洲机器人技术具有广泛的工业研究基础.21世纪欧洲机器人技术更加着眼于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涵盖外科设备、太空探索以及到世界各个角落执行危险任务.先进的机器人系统技术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内容包括欧洲机器人技术平台出台的背景介绍、对其目标的阐述以及未来欧洲机器人技术研究及应用的简要介绍,最后探讨了欧洲机器人技术平台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劳动变换规律是马克思劳动发展理论的“硬核”,在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的当下,劳动变换规律的现实意义值得关注。鉴于此,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和蒂蒙斯创业理论搭建了逻辑框架,使用微观数据检验了工业机器人对创业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工业机器人能促进创业,该结论在使用工具变量、进行敏感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其次,机制分析表明,工业机器人可以通过“抛出工人-增加创业者、提高生产力-增加创业资源、产生新劳动-增加创业机会”的机制促进创业。最后,拓展分析显示,区分行业来看,工业机器人对服务业创业的促进作用更大;区分城市来看,在社会保障水平、公共教育支出较高的城市,工业机器人对创业的促进作用更大;区分创业类型来看,工业机器人对生存型创业的促进作用更大。本文结论说明,在推进工业智能化的同时,应做大创业这一就业“蓄水池”,帮助劳动者适应劳动变换规律。  相似文献   

18.
以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理论为逻辑起点,分析了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并利用2006—2017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工业机器人使用规模与劳动收入份额显著负相关,伴随着工业机器人使用规模的扩张,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呈下降趋势。但从长期来看,当越过极值点后,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将会促进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因此,短期内政策的关注点应是在推动工业机器人研发与应用的同时,如何提高劳动收入份额、构建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对于劳动保护制度调节效应的分析结果表明,伴随着最低工资水平的上升和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负向冲击会弱化,这意味着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强化劳动保护可以缓解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负向冲击。  相似文献   

19.
从《变形金钢》中的汽车人到《星际穿越》里的智能机器人,虚拟世界中的机器人功能令人惊叹。现实中,在工业和服务业两大领域,智能机器人正颠覆着以往的发展模式。在影响未来的颠覆性技术中,超级机器人会取代人类吗?我们又该怎样对待几乎必然出现的超级智能的机器人呢?这似乎是个永恒的话题。全球著名思想家、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院院长、哲学家和超人类主义学家尼克·波斯特洛姆在其所著的《超级智能》一书中,向人们展示了超级智能的前景、发展路线图及其危险性和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0.
一、基本形势 美国的第一台商品化机器人是60年代中期造出来的。尽管美国最大的公司通用汽车公司总裁史密斯先生在80年代初曾预言,将来汽车工业的生产线上工人的位置会一个个地被机器人所取代,但是在70—80年代机器人并没有在美国工业中被广泛采用,究其原因主要是早期的机器人价格昂贵、可靠性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