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技术引进是一门科学和系统工程。本文通过对技术引进的意义分析,对技术引进工作阐述了一些认识和建议。笔者认为,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是提高我国科研院所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王德禄 《企业研究报告》2005,(7):F0002-F0002
我国的现代汽车工业是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国际大型汽车企业组建合资企业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受我国整车产业发展模式的影响,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一直处于跟踪国外先进技术的水平,尤其在发动机等核心零部件领域,我国普遍是引进、模仿国外产品。  相似文献   

3.
自1978年我国打开国门后,开展技术引进工作达整20年,无论从购买成套设备及关键设备等的硬件引进,还是从购买专利技术及专有技术的软件引进看,我国可谓是获得了相当规模的国外技术。诚然,在这20年我国国民经济的较快发展中,技术引进功不可没。但是从企业实际运行状况仔细分析就可看出,我国技术引进工作的弊病绝不在少数。笔者以为:技术引进工作的成功与否,规模是一个重要指数,但更重要的是看引进技术是否被消化吸收;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在技术引进中,出现低层次引进、盲目引进和重复引进现象。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促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良性循环,就必须重视企业家在技术引进中的关键作用,培养和造就出大批优秀的企业家。从微观的角度来讲,技术引进良性循环是指以企业为主体,以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通过技术引进,实现引进技术自  相似文献   

5.
为抓住机遇,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引导化工外商投资企业健康发展,化工部制订了《关于兴办化工外商投资企业的若干意见(试行)》。意见包括关于鼓励兴办化工外资企业的范围与政策、关于限制兴办化工外资企业的范围、关于兴办化工外资企业的审批、关于对化工外资企业的管理等。 《意见》指出化工外资企业是我国化工企业的组成部分,是国有化工企业的补充,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兴办化工外资企业,是实现我国化工发展战略的重  相似文献   

6.
李桂芹 《企业活力》1996,(12):26-27
引进外资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李桂芹改革开放,引进外资,大大加速了我国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但是,研究近几年的投资状况,也确实有些问题,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第一,重资金引进,轻技术引进。在许多地方,引进工作往往急功近利,只求资金的到位,不重视技术引...  相似文献   

7.
JIT管理模式及其在我国企业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电子商务的崭新崛起、蓬勃发展和全球化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所急需正视的问题,不再单单是如何更好的生存,而是如何更快的发展。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方面进展很快,但对于国外先进管理技术的导入相对滞后,尤其在管理实践中,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虽然采用了先进的管理方法,但很大程度上只是流于形式上的简单模仿,  相似文献   

8.
技术引进是消化吸收、创新和国产化的基础。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创新,把技术引进与自主研究开发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逐步实现技术装备研制立足国内。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国产化,对装备工业技术进步和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国产化中的技术引进的分析,探讨不同层次、不同发展阶段技术引进的特点、融资及其政策,以探寻有益的启示。涉及技术装备国产化的技术引进方式,主要有:外国直接投资(包括外商独资经营、国际合作经营、国际合资经营),工程承包与交钥匙工…  相似文献   

9.
采用国际标准企业获得生机本溪市技术监督局苑朋先詹红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技术经济政策,是无偿的技术引进,是提高产品质量,促进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本钢自动化仪表厂计量产品采用国际标准使企业获得了生机与活力。本钢...  相似文献   

10.
杨荣辉 《广西会计》2000,(10):10-11
一、境外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境外企业在进口原材料、出口创汇、引进国外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等方面 ,起过很大的作用 ;但在企业经营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是 :1.投资草率 ,盲目性大。目前 ,一些单位在创办境外企业时 ,存在较大的盲目性 ,往往不进行国际市场的调查研究和分析 ,不注意搜集和掌握对外经营信息 ,不考虑条件是否成熟 ,特别是对投资前期的项目可行性研究 ,不重视 ,不认真 ,不按规定程序办事 ,而以简化手续、提高效率为由 ,草率审批 ,仓促上马 ,极易造成企业的重大损失。2 .境外企业坏帐损失…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引进了许多国外技术,而现在消化吸收的项目仅占10%左右.因此,研究企业技术引进后的技术创新,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技术引进后技术创新的难点1、技术引进及创新主体错位.我国技术引进过去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行为,企业领导对于引进什么技术缺乏决策权.由政府引进技术交给企业使用,造成企业在观念上认为技术创新是政府的事,企业缺乏创新的动力.政府现在认识到了这方面的问题,并在努力地改善.这种问题牵涉到方方面面.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尤其是思想意识方面很难说变就变.2、企业领导缺乏企业家精神,我国的企业大量存在短期、急功近利的行为,缺少长远的战略计划.企业领导不用承担经营企业风险,责权不相称,个人利益和绩效脱钩;大多数国有企业的领导是实行任命制的,在领导的选派上往往存在种种问题,在客观上制约企业家的产生.一个成功的企业不可缺少企业家,企业的领导并不就是企业家,只有那些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业绩,并具备本专业知识、战略的眼光、企业家精神的才能称得上企业家.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代化工制药企业的不断发展成熟,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其设备管理工作,并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手段,以提高其管理质量。本文就现代管理技术在化工设备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制造企业通过吸引外资、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获得了迅速发展,"中国制造"深刻地影响了全球经济和世界各国消费者的生活,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的制造企业在技术创新、劳动生产率、经济效益、比较优势、管理技能、国际营销方面都和世界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此外我国制造企业在资源、市场、和核心技术上高度依赖国外以及我国制造企业中外资所占比重过大、缺乏世界级的跨国公司等现状都加剧了我国制造企业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中国加入WTO后,按照市场准入原则和我国政府的承诺,进入我国的外国施工企业必然增加。尽管我国已经进行了20多年的工程项目管理实践,并引进了一些国外先进的项目管理理论、方法和先进实践经验,但是我国施工项目管理的总体水平和国外先进的建筑企业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在成本控制方面。本文从成本控制的概念、意义、原则、措施几个方面.阐述如何加强我国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  相似文献   

15.
技术引进是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生产力发展的有效途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签定技术引进合同5600余项,合同总额达400余亿美元,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技术引进国之一。大规模的技术引进,使国民经济各部门更新了设备,产业结构得到了实质性转变。但由于一些技术引进不注重事前的信息调研,致使出现了引进决策失误或重复引进、盲目引进、低水平引进以及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缓慢等问题。因此,信息调研应当是技术引进必不可少的前奏曲。  相似文献   

16.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企业同国外企业或国外在中国的投资企业联资或合作生产产品。也相应的引进了这些产品的技术标准,以及一些国际标准。为满足生产需要,要求企业等同、等效采用这些标准,以形成符合企业实际要求的企业标准,这就必须科学、准确地翻译这些国外标准。我厂先后引进了意大利、美国厚膜生产线。为此引进了大量的这些产品标准,形成企业标准,应用于生产中,在对国外技术  相似文献   

17.
《企业研究报告》2005,(12):31-31
对于具一定规模的连锁零售企业,要积极推进制度建设并引进先进技术,通过制订连锁经营管理手册等制度性文件和引进现代信息技术为主的先进技术形成以配送中心为枢纽、各门店为网络结点、总部统一经营的有机系统。积极采用可以实现规模化的物流管理方法,例如集中采购降低采购成本、统一配送降低仓储运输成本等。引外,  相似文献   

18.
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以下称“采标”)是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加快产品更新换代的措施,是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一项廉价的技术引进。本文以四川省广安地区岳池汽车弹簧厂“采标”工作为例,阐述了重视产品“采标”。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以及当前企业产品“采标”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如何加强技术引进的政府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引进对我国国民经济、对外贸易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技术引进可以在较短的时间,以较低的代价,较少的人力,缩短同先进国家的技术差距,达到技术进步由于技术引进涉及金融、海关、商检、法律、投资等各方面,所以它同外贸体制的改革,市场环境的建设密切相关。尽管80年代以来中国的技术引进体制有了相当程度的改革,如小型  相似文献   

20.
作为技术相对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对我们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强调自主创新技术,但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也是缩小我国和发达国家差距、提高生产力水平的重要途径.技术引进商务运作的成功与否,极大地影响着技术引进工作的成功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