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如何合理利用人力资本涉及到人力资本所有者与物质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关系,由此引出了人力资本产权界定问题。人力资本产权界定是企业治理结构的基础,决定着企业治理结构的模式选择;而治理结构则是企业产权界定实现的具体形式,治理结构的选择会影响人力资本产权界定的合理性。从而形成了人力资本产权界定与企业治理结构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
《企业经济》2013,(2):105-109
人力资本所有者产权激励的本质是要尽可能降低人力资本所有者产权残缺的程度,藉此实现理应由人力资本个体享有的产权收益。人力资本所有者产权激励包含人力成本激励与人力资本激励两种模式。其中,人力资本激励模式是以"自我实现人"为人性立论基点,具有制度构建上的宏观性和激励客体的主动性特征,而人力成本激励模式则是以"经济人"与"社会人"为人性立论基点,具有制度设计上的微观性和激励客体的被动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源于两权分离,对应于所有者财务论,有学者提出了经营者财务论。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两权分离与早期的两权分离相比,又有了部分质的变异:就是经营管理者等开始以知识和技能拥有企业的产权,形成人力资本,从最初的资本家与企业家融为一体经企业家与资本家分离到最后企业家与“资本家”又融为一体(借用资本家一词,实际上是指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相融合),起点的融合以物质资本家为主,终点的融合以企业家即人力资本所有者为主。这就使以人力资本身份出现的经营者的经营对象从物质资本扩展到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实…  相似文献   

4.
"分享制"是一种产权分散分布于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制度安排,是一种有别于支薪制(资本独享制)和劳动独享制的企业收益分配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的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环境.企业竞争首先表现为产品质量、市场价格和市场占有率的竞争,而这些竞争的背后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本的竞争。企业要想赢得竞争优势,就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但人力资本又不同于物质资本。它是一种会跑的“资本”,并且它的使用控制权天然由其载体控制,即人力资本投资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相分离,意味着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分析了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本也应拥有企业产权原因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一种高科技企业适宜采用的双主体股利分配模式,即股利支付的利益主体应该包括物质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  相似文献   

7.
一、人力资本所有者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理论分析(一)新经济下的企业:财务资本与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特别契约。按照契约理论.企业是一种财务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等  相似文献   

8.
浅探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索取权分配的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力资本作为企业中的特殊资本形态,其产权相当特别,即只能属于个人,非“激励”难以调度,而激励的有效方式就是赋予人力资本所有者以剩余索取权。人力资本分享企业剩余是随着经济发展而呈现的一个必然趋势,但在实践中,人力资本要真正取得剩余索取权还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分析了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本也应拥有企业产权原因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一种高科技企业适宜采用的"双主体"股利分配模式,即股利支付的利益主体应该包括物质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  相似文献   

10.
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货币资本一样是带来利润收益,并使资本得到保值和增值的所有权资本.人力资本产权既在承认人力资本的存在及确认其价值,也就是企业透过提供股票或期权给予企业高管人员及员工,使其拥有公司股票或股权,进而确认其人力资本产权.  相似文献   

11.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契约组合(周其仁,2002)。然而在资产负债表上只能看到货币资金、存货、无形资产、固定资产等一些非人力资产,或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等一些非人力资本权益,看不到与人力有关的资产、与人力资本所有者有关的权益。现行资产负债表基本上只反映非人力资本的契约,并没有完整地反映企业这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契约组合。其根本原因是现行财务会计体系没有完整地运用权责发生制,对非人力资本契约的会计处理运用权责发生制,对人力资本契约基本上运用的是收付实现制。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时间的特性出发,通过模型说明了时间是人力资本所有者的风险承担者,即人力资本所有者是用其投入在企业中的时间作为其风险的承担者。本文的分析回答了一个基本的问题:人力资本所有者是用什么来承担企业的风险。本文的政策含义是人力资本所有者可以享有部分企业剩余索取权,这从理论上肯定了现在许多企业实行的分享制、股票期权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非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具有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成员提供保险的能力,当企业发生亏损时,非人力资本如机器、设备、厂房、土地及企业生产资料可以作为抵押品还债,而成为企业风险承担者。并且,非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承诺比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承诺更值得信赖,原因在于,如果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不能兑现自己的承诺,其他人可以将他的资本拿走,甚至以毁灭相威胁,因而非人力资本是一种抵押品,是企业风险的真正承担者。对比之下,人力资本与其载体不可分离的特征意味着:人力资本可以随意退出企业以逃避风险,而不具有可抵御性。  相似文献   

14.
现代企业是一组契约关系的联结,企业签约主体包括物质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由于物质资本的专用性特征使其加入企业契约后存在退出障碍,经营者人力资本的专有性决定其可以利用专有性特征而对物质资本所有者“敲竹杠”,这样会计信息失真不可避免。会计诚信的实现必须确立经营者人力资本的诚信产权安排,使会计契约在最大范围内实现自我履行。  相似文献   

15.
企业是人力资本所有者和物质资本所有者的特别合约。财务管理的实践表明,企业财务管理范式要适应一定时期的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由人力资本所有者和物质资本所有者的博弈能力所决定的,人力资本成为企业财务管理不可忽视的要素,人力资本的日益重要性导致了传统财务管理范式的突破。  相似文献   

16.
人力资源会计中的产权关系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人力资本成为提高生产力.获取利润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源泉.以财务资本所有者为中心的产权关系逐渐向财务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相融合的态势转化.产权关系的这种变化不仅为人力资源会计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成为推行人力资源会计的直接动力。如果缺乏对人力资源产权关系的细致考察与充分认识.那么无论是人力资源会计、还是智力资本会计的设计与应用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相似文献   

17.
企业实质上是表现为一种契约形式。企业契约是非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所有之问以企业家为中心签约人的契约。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归属于企业家,反映了企业家个人人力资本特性,表现为企业家能力和其创新性以及能对稀缺资源的协调做出明智决断的能力。它也反映了企业家与一般员工、物质资本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总的来说,它表现为一种行为权,包括产权权利、产权权能、产权权益和产权权责四个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8.
由于人力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关键性资源——人力资本——不具备产权特性,因此人力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并购问题与传统物质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并购问题差异显著。传统物质资本密集型企业并购目标企业产权后则能实现并购的基本目标,控制目标企业关键性的物质资本即可。但人力资本密集型企业并购目标企业产权后,依然没有完成并购的基本目标,因为目标企业关键性的人力资本不在企业产权控制之下。因此,人力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并购战略应注重控制目标企业的关键性人力资本而非其载体——人力资本密集型企业。  相似文献   

19.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人力资本的研究日渐深入,虽然研究内容各异,但都围绕人力资本产权与企业所有权的安排。在不完全合约中、让最重要、最难监督的成员和哪些贡献最难估计的投入要素的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可以使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达到最大程度的对应。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许多理论可以测算出非人力资本的贡献,而对人力资本的贡献却相对难以计量,加之人力资本所有者创造的无限性和监督的有限性使人力资本所有者成为最重要和最难监督的人。  相似文献   

20.
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特征与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主体应该拥有企业剩余索取权 从产权经济学的观点来看,企业就是拥有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一群人按照一定规则组织起来进行生产经营并获取利益的经济实体.因而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本质上是一种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的市场合约.现代企业有三大要素:出资者、经营者和交易合同.出资者是产权主权,出资人的资本包括资金、各种资产及土地等在现实中都称之为货币资本;经营者是经营主体,是人力资本的典型代表;交易合同是出资者与经营者的契约.因而现代企业,既不是"资本雇佣劳动",也不是"劳动雇佣资本",而是物质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就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分配作出的一种制度安排.现代经济发展证明,物质资本是被动资本,而人力资本则是主动性的资本.物质资本没有人力资本推动是运转不起来的,是不能保值增值的,因而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发展中极为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具有边际报酬递增生产力特征的企业家人力资本,更是"所有经济资源中最重要的因素".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企业家人力资本作为一种"新资本",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