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政策性农业保险对不同群体的收入再分配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城乡居民收入再分配、东部与中西部农户收入再分配以及贫困农户和富裕农户收入再分配三个维度,就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收入分配调节效应进行了理论层面的探讨.本文认为,保费补贴本质上是专门面向农户的一种财政转移支付方式,因此各级财政对农业保险提供保费补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但由于我国区域间保费补贴力度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地区农户从保费补贴中获得的直接补贴收入和间接增收效应都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因而现行保费补贴格局会进一步加大东部地区农户和中西部地区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而农业保险在贫困农户和富裕农户之间的收入分配效应则取决于其风险保障水平的高低,风险保障水平较高的情况下,贫困农户从农业保险中所获得的增信效应较强,能够显著改善他们的信贷约束,有助于缩小与富裕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反之则会加大与富裕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从调节收入分配、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角度考虑,政府部门可以通过优化农村政策性金融的补贴结构来提高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水平,以达到更好的精准扶贫效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建立引入农业风险冲击和农业保险的基本模型,基于此引入农业保险投资和农业保险补贴,通过数值模拟比较三种农险模式对农民终身效用的影响。其次,运用2010~2015的分省面板数据来检验不同农业保险模式对农户消费和效用的影响。研究发现:农业保险补贴对农民终身效用的提高大于农业保险,农业保险投资提高农民终身效用的水平大于农业保险补贴;基于面板数据工具变量方法表明农业保险保费、赔付和补贴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提高农民消费和HDI(人类发展指数);采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表明只有当农民消费和HDI的发展超过一定的门槛值以后,农业保险保费、赔付和补贴对农民消费和HDI的影响才会变为正相关,农业保险的反贫困效应才能发挥功效。  相似文献   

3.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农民增收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理论推演和实证分析突出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产业增收路径研究。引入时间投入效用弹性的理论分析部分表明,农业保险通过影响农户获得感(效用)强化择业机制,政策性农业保险通过引导农户作业行为推动产业增长,是农户增收的重要途径。实证结果显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产业增收效应呈现近乎线性的凸性增长模式;单位农户的保障金额越高,道德风险发生的概率也可能越高;公共补贴和农民自缴保费均会提升农民收入,但农民更关注自缴费用的利得;东部、中部和西部农民增收的内在机制具有异质性,生产技能、经营规模在影响东部和中部地区农民增收的因素中弹性最大,农业保险产业增收是西部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但弹性系数小于中部和东部。  相似文献   

4.
政策性农业保险对粮食产出的激励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伟  易沛  徐静  黄颖 《保险研究》2019,(1):32-44
在"理性经济人"的假定条件下,基于生产者行为理论就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对粮食产出的激励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表明,农业保险补贴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影响粮食产出:一是通过提供较高保障的农业经营收入以鼓励农民加大农业生产投入,进而提高粮食作物的单位产出水平;二是通过对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实施不同的保费补贴标准,引导农民改变不同农作物的种植面积进而扩大粮食作物的种植规模。就当前实施的农业保险补贴政策来说,由于绝大部分地区的保障水平都比较低,目前通过农业保险补贴来增加粮食产量的实际效应相当有限。如果政府想利用农业保险来增加粮食产出水平,可以通过适当提高粮食主产区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为种粮大户构建政策性保险与商业保险相结合的农业保险模式,以及对粮食类作物和经济类作物保险采取差异化补贴政策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由政府主导推动,财政给予保费补贴,农民自愿投保,商业保险公司承办,按商业保险规则运作,并提供专业化保险服务的一种农业保险。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根本目的是支农、惠农,提高农业生产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可持续健康发展,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农业是典型的“靠天吃饭”型产业,如遇自然灾害往往导致农民“多年增收,遇灾返贫”。为防范和化解农业生产风险,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2008年开始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农民种植水稻、玉米、小麦、油菜、棉花和养殖能繁母猪及奶牛,可以自愿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国家给予保费补贴。  相似文献   

7.
一号文件要求: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生产大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力度,适当提高部分险种的保费补贴比例。开展农作物制种、渔业、农机、农房保险和重点国有林区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推进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江苏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对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比例及规模进行了测算,并根据实际调查资料,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剖析了农业保险保费规模的影响因素,探讨了现行联办共保模式的完善思路,最后从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机制和财政补贴四个方面提出了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农业保险的价格构成与保费补贴比例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祖荣 《财政研究》2012,(10):44-46
我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已实施多年,但补贴比例缺乏理论依据,影响了补贴效率。本文首先分析了农业风险的特殊性,进而探讨了农业保险的价格构成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实质,提出了保证一定投保率条件下确定适度保费补贴比例的方法,为政府科学制定保费补贴政策、确定保费补贴规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一、政策性农业保险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一)前期宣传不到位,农民思想观念难以改变由于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一种新型政策,而且是通过政府扶持推广的,而老百姓习惯于传统的耕作模式、经营理念,"靠天吃饭"的思想短时间内难以根除,并且对灾害发生概率还存有侥幸心理。而当前各项支农惠农补贴直接面向农民,从形式上看是"给钱",农业保险则属于"花钱保未来",向农民"要钱",因此部分农民即使有政府的部分保费补贴也不会自愿投保。(二)政策性农业保险商业运行的隐患  相似文献   

11.
商业保险是指遵循商业原则、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以营利为目的的保险经营形式。商业保险由专门的商业保险机构经营。2004年起,保监会在内蒙古自治区以地方财政提供保费补贴等形式,开展商业性保险公司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试点;2007年起,中央财政提供保费补贴,又开展新一轮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从新一轮农险试点和全国推广的实践来看,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广西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模式的优势和缺陷分析,从合理确定财政补贴保费的农业保险险种范围、合理确定保费补贴比例和补贴对象、对保险企业配套税收优惠政策,以及构建广西农业保险巨灾风险有效分担机制等角度,提出了改进广西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模式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农业保险是保险机构根据签订的农业保险合同,对被保险人在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因保险标的遭受约定的自然灾害、市场及社会的环境变化等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的一种制度安排[1]。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0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由672.5亿元上升至815亿元,其中全国各级财政部门承担保险补贴共603亿元。截至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农业保险保费规模最大的国家,同时农业保险费率逐年上升代表着国家在农业保险普及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⑵。  相似文献   

14.
《中国财政》2012,(1):50-52
湖南是农业大省,做好农村工作,确保农业的健康发展和农民的稳步增收,具有重要意义。为全面了解财政涉农政策在湖南的实施成效及不足,为相关部门完善涉农政策提供决策建议,湖南省财政厅课题组以涟源市为样本,系统地对财政涉农政策,尤其是由财政部门主导实施的种粮直接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家电下乡补贴、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省受自身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及气候因素影响,农业发展中呈现出一些典型特征,相应的农业保险模式也应做出适当调整.传统农业保险模式因保险金不足、保费补贴无政策性投入等缺陷,导致参保率不高、保险公司效益低下,农户和农业企业无法真正享受到农业保险的惠益.当前时期,应当紧跟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步伐,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政府投入,转变农业保险模式,引导农民保险意识,科学配置政策性农业保险服务,为福建省农业发展护航.  相似文献   

16.
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优势(Strength):一是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农民广泛参与的公益性、微利性保险,比其他商业保险更具有广泛性、公益性、优越性。二是财政补贴优势明显。目前庆阳市主要涉险农业有能繁母猪、奶牛和玉米,政府补贴能占到保费的80%以上。三是服务"三农"效果良好。自从2007年甘肃省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以来,5年间庆阳市保险业累计提供农业风险保障7.19亿元,累计赔付赔款0.18亿元,受益农户30.35万户次。劣势(Weakness):一是政府在能繁母猪、奶牛保险上推动乏力,保险公司参与积极性不  相似文献   

17.
农业保险对农户生产行为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保险能否引发农户生产行为转移,是一个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的课题。本文通过采用实证方法和经济计量工具,对农业保险与农户生产行为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是:农业保险通过同一生产行为内部和不同生产行为之间的收入替代水平和农业保险补偿程度,从而影响农户生产行为。当前的农业保险收入补偿水平满足了大多数农户的收入风险分散预期,从而对农户的主要农作物的生产行为产生固化作用。基于吉林省616户参保农户的面板数据,若以政策性补贴保险政策引导农户生产行为转变,可以考虑采取多种补贴模式:一是高保障、低补贴模式;二是低保障、低补贴等模式;三是高保障、高补贴模式。若保障农民的收入稳定增长,则宜采用高保障、适度补贴模式。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2007年被财政部作为首批试点纳入中央财政保险保费补贴试点范围。10余年来,濮阳县政府认真落实上级要求,始终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积极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全县农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在防范化解农业生产风险、稳定农民收入、完善农村社会支持保险体系、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推进实施等方面进行阐述,指出成绩,分析问题,为下一步政策落实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2009年吉林省粮食主产区遭受了特大旱情,农业受灾情况严重,给当地农民造成不可低估的损失。自2007年中央财政首次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给予补贴以来,在减轻农民损失,为农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保险保障方面,政策性农业保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农业政策性保险在开展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以促进政策性农业保险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20.
自2007年实行政策性农业保险以来,我国农业保险取得了快速发展。然而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到底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的保险保障水平有多大,是否达到近年来相关政策的初衷,是政府、农户和保险公司等各方关注的问题。本文首先对我国农业保险保障水平进行了多方位的比较分析,然后利用静态面板和动态系统估计方法对影响我国农业保险保障水平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保险保障广度,我国农业保险保障的深度处于较低水平,总体保障水平也与保险业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由于补贴规模等因素导致目前财政保费补贴对保险保障水平的促进作用有限。希望本文可以为深入研究我国农业保险有效服务“三农”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