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供应链理论的农民增收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中之重。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有很多,文章从供应链的新视角将供应链理论与农民增收相联系,分析了现阶段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民被排斥在供应链之外、农产品产业链短、基层农业信息化建设滞后和物流运输设备落后,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推手。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体系架构当中,农村经济的振兴是一个关键的内容领域。推进农业增收,促进农民富裕,加速农村经济振兴之路,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攻坚课题。本文对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村经济振兴的未来发展出路进行了研究,对当前农村经济振兴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挖掘,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相似文献   

3.
基层农业服务体系是保障和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大局。然而,由于历史遗留和新形势发展等原因,重庆市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严重滞后于当前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何进一步深化基层农业服务体系改革,并在改革中解决深层次的矛盾问题,是需要认真研究的。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在于发展经济,富裕农民。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强调,要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向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广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途径,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这既抓住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关健环节,又体现了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要求,为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民增收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金宣寿 《发展》2007,(11):47-47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拓宽扶贫开发的新路子,在生产发展上下功夫.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贫困落后地区农村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产业发展层次明显偏低,劳动力素质低,农民增收缓慢.  相似文献   

6.
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是,目前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也还没有根本改变,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农业丰则基础强,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农村发展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农民增收问题。本芰认为在入世的背景下,我国应尽力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优势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并对这一增收途径从理论和实证上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为此,本文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入手,利用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指标对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进行阐释,然后分析我国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素质、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健全基层政治制度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建设,以期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上一个台阶.  相似文献   

9.
水土保持作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有效载体。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面临诸多问题,如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化水平低、农业生产投入严重不足、农民增收难等,这些问题对新时期水土保持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村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以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就在农村。[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