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袁奇 《市场周刊》2006,(8):26-26
通过宝供和宅急送的案例可以看出,两个企业快速发展的时期正是我国“物流热”兴起和快速发展的时期。它们各自在不同的细分市场中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这充分证明了现代物流业在中国是具有巨大市场空间的潜在市场,在运作企业方面,二者从不同的角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夏云 《市场周刊》2006,(6):16-17
刘武创立的宝供集团2001年被国家经贸委确定为35家物流发展联系企业之一;2002年12月被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命名为“中国物流示范基地”;2004年被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等评为“中国物流百强企业”、“中国民营物流企业30强”;2004年12月被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评为“2004年最具竞争力物流企业”。2005年9月16日,温家宝总理召开了广东省企业家座谈会,当温总理看见宝供集团董事长刘武的名片时提到“这就是刘武,刘武就是物流,宝供就是中国最好的物流集团!”[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2006年10月,北京宅急送快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宅急送”)在央视、全国总工会联合举办的2006年中国最佳雇主调查活动中荣得“年度十家最佳雇主”的桂冠!宅急送创始人陈平先生说:“最佳雇主是近两年社会上越来越认可的企业文化建设内容,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自觉践行做一个好雇主。实际上,我们宅急送从1994年创立之初就开始履行一个好的雇主的职责了。”  相似文献   

4.
王进 《市场周刊》2005,(10):21-21
民营物流企业上市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止过。继上海外高桥、大众交通、中集、中远物流、中外空运等国有物流企业接连上市之后,宝供、宅急送、豪海国际等民营物流企业也在加快上市步伐。  相似文献   

5.
宝宣 《市场周刊》2004,(43):10-10
十年宝供秉承“诚实负责.开拓进取”的企业精神。“以创造世界一流物流企业”为发展目标,积极进取,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目前中国物流界管理领先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站在中国物流业发展的前沿。  相似文献   

6.
2009年1月4日,陈平以“宅急送创始员工”的名义,在博客上发出了《给宅急送全体干部员工的一封公开信》,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正式告别了他一手创办并为之奋斗了15年的宅急送。此时,宅急送已从创业初期的7个人、3部车,发展成为净资产近2亿、年营业额10余亿元的国内领先的民营物流企业。  相似文献   

7.
《销售与管理》2006,(3):30-35
听听目前中国快递市场的几个名字,如联邦快递(Federal Express)、敦豪(DHL)、联合包裹(UPS)和天地(TNT),就知道想要在这个行业谋一席之地不那么容易。陈平12年前创立了宅急送,如今公司在北京兆维大厦11层的总部墙壁上到处贴着:宅急送,你离联邦快递有多远? 从最初“送鲜花、送牛奶、送烤鸭、接孩子,什么都做”,到逐渐形成以“做社会零散货物的全国门到门快运”为核心业务,宅急送的快运产品则定位在5~50公斤的高附加值小件产品,比如手机、电脑等消费类电子产品。正因为陈平坚守这个定位,放弃了康师傅、正大集团、科龙空调和已经合作5年的雀巢等客户。 目前,宅急送拥有近500个分支机构、近8000名员工,车辆1500多辆。公司只做包裹快运,主推两项业务:2D10(次日早上10点前送达)和2D17(次日下午5点前送达)的门对门服务。 选择小件包裹专业化道路,宅急送经历了怎样的历程?一家民营企业在细分市场做再定位,宅急送将如何建立自己的系统能力优势? 2005年底,中国快递市场对外资全线开放,国际四大包裹巨头纷纷排开阵势,2006年1月24日,联邦快递以4亿美元现金收购大田集团在双方从事国际快递业务的合资企业——大田一联邦快递有限公司中的50%股份,以及大田集团在中国的国内快递网络;另一方面,尽管陈平知他的宅急送已经成为全国民营快递业的龙头企业,然而当前中国上千家民营快递公司总的市场占有率也只有20%,在他们面前有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中国邮政。 面对国际纵队和本土巨头,宅急送如何保住来之不易的市场份额,同时保持企业稳定而高速的发展? 宅急送,你离联邦快递有多远?宅急送快运有限公司总裁陈平先生与著名管理学家彭剑锋教授走进《销售与管理》,解读宅急送12年的成功经验,探寻宅急送打遣中国本土“联邦快递”的关键因素与挑战。[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在快递行业,宅急送的服务创新曾一度领先国内同行,但在企业转型期,落后的管理和决策方式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使品牌蒙受损失。据相关报道,由于市场萎缩,宅急送2008年累计亏损额近亿元;同时,公司内部有3000多名员工以“放长假”的形式被“优化”掉;总裁陈平也因“身体原因”去职休养,由其兄陈显宝任执行总裁。  相似文献   

9.
林郁 《市场周刊》2005,(14):19-19
近日,国内领先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宝供物流企业集团与合肥新站试验区就投资建设“宝供合肥物流基地”项目达成协议,项目一期总投资约2亿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10.
品牌     
《连锁与特许》2008,(8):41-41
肯德基推“宅急送”式外卖 继开店战、新品战之后,“贴身服务战”成为两大洋快餐巨头在中国市场再次过招的杀手锏。麦当劳打出24小时服务牌并取得优良业绩后,北京肯德基方面透露,肯德基已悄然推出了与必胜客宅急送相仿的服务模式——肯德基宅急送。  相似文献   

11.
陈旭 《市场周刊》2005,(6):12-13
不知是否冥冥中注定,宝供物流集团总裁刘武似乎与物流有着不解之缘。就名字来说,“刘武”二字倒过来就是“武刘(物流的谐音)”,所以业内朋友开玩笑说:刘武天生就是做物流的人。就其事业而言,从当初承包铁路货物转运站到今天把宝供物流发展成中国第三方物流的明星,刘武的事业也是伴随着他的“三知三觉”和中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而风生水起。  相似文献   

12.
《环球供应链》2006,(5):128-128
网络是物流企业的知识产权,物流平台是一个物流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经过12年的不懈努力,宅急送业已搭建起一个覆盖全国2000多个城市和地区、快捷高效的快递网络。为谋求物流企业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现宅急送物流平台对同行业开放。  相似文献   

13.
Google变身“谷歌”进军中国,澳柯玛舍大力攻小家电,海信正式接手科龙,UT斯达康获网通订单,宅急送开放物流平台构建中国物流联盟,格兰仕强势“联姻”央视。[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三联竞争力》2008,(11):15-15
十一黄金周返工第一天,许多宅急送的老臣并未按时返岗,他们被永远地放了假。由于业绩萎靡,上市计划泡汤,昔日民营快递旗帜宅急送被迫在国庆前夕开展全国范围内的“机构优化”风暴,并且愈演愈烈。2008年9月20日,宅急送总裁陈平在其博客发表题为《理解万岁》的文章,道出“机构优化”的苦衷。“从年初的雪灾,到年中的地震,  相似文献   

15.
李敏 《上海商业》2005,(6):41-42
全球餐饮巨头百胜集团经过一年的试验,4月27日在上海徐家汇美罗城推出首家中式快餐——“东方既白”,这是百胜继肯德基、必胜客欢乐餐厅、必胜宅急送、塔可钟墨西哥风情餐厅之后,在中国推出的第五大餐饮品牌。百胜由此正式进入中式快餐市场。百胜大中国区总裁苏敬轼表示,“东方既白”主张将西式快餐的供应体系与中国人最喜欢的本国饮食相结合,打造出“中国餐饮的精华,肯德基般的环境”。  相似文献   

16.
电子物流:未来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今,关注物流的人们,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中国最大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之一——宝供物流集团,也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电子物流”这个概念;但要问宝供物流制胜法宝的物流信息系统是谁的杰作并一直进行着跟踪服务?是谁最先在中国提出了“电子物流”的概念?恐怕只有物流界的人士才能说得清。答案就是:快步易捷(广州)信息服务有限公司。近来,快步易捷(广州)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又提出了物流数据交换新概念——XDI,推出了基于XDI的“快步物流平台”,引起业界的关注和企业的好评。近日,记者专访了快步易捷(广州)信息服务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翟学魂。  相似文献   

17.
谢丹 《网际商务》2004,(5):32-32
在中国,一提起物流,刘武和他的宝供是怎么也绕不过去的。刘武之于中国物流行业最大的贡献,就在于他把物流做成了一种产业。从最初整合流通环节到与宝洁紧密地捆绑再到后来打造供应链平台,刘武带领着宝供一次又一次地变身。宝供的成长史活脱脱就是一部中国运输行业的变迁史。  相似文献   

18.
宅急送止血     
吴丽 《商务周刊》2009,(13):77-79
54岁的陈显宝说,自己终于可以睡个好觉了。2008年10月20日,他从弟弟陈平手中接过传言“亏损过亿、大量裁员、就要垮掉”的民营物流企业宅急送的总裁一职,之后陈显宝的生活规律就被打乱了。晚上睡不着,饭吃的少。  相似文献   

19.
美国“337调查”以侵犯知识产权为主要调查对象,以专利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企业更容易受到“337调查”。近年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以下简称“ITC”)受理的对中国企业发起的“337调查”呈现上升趋势,从2001年到2015年美国发起的337调查总数为537件,被调查方为中国企业的案件数量为204件,占到案件总数的38%,成为全球受337调查数量最多的国家。其中96%的涉案企业都是高科技企业,而这些企业在“337调查”中只有40%的胜诉率,远低于世界平均值74%,这无疑使得我国高科技企业在对外发展中处于被动地位。“触宝科技案”是我国软件企业在“337调查”中首次胜诉的案例,其胜诉经验至今对于我国高科技企业妥善应对“337调查”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13年6月,正当全国的商业银行出现钱荒之际,“余额宝”横空出世,在不足一个月的时间里圈钱百亿。“余额宝”究竞为何方神圣?为何能如此迅速地募集资金?将会给中国银行业带来哪些影响?面对余额宝,中国的商业银行又将如何应对?本文将逐一解答这几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