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向军 《市场论坛》2006,(2):146-147
文文章以案例分析了承租承包经营引起的所得税处理问题,得出承包柜组的收入并入公司缴纳企业所得税,然后再对其征收个人所得税,承租柜组只需缴纳个人所得税,不并入公司缴纳企业所得税和公司对承包经营收入不缴所得税按偷税处理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正>新《公司法》规定一名自然人或一名法人可以设立“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但有些人对于“一人公司?既要缴企业所得税,又要缴个人所得税的要求很不理解。实际上,这种做法并不存在重复征税。“一人公司”注册的是企业法人性质,根据规定应缴纳企业所得税;当“一人公司”税后利润分红,股东取得红利所得时,根据规定应缴纳个人所得税。“一人公司”同时缴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是有区别的:首先是征税对象不同,  相似文献   

3.
台湾地区"所得基本税额条例"的第12条第1项第1款自2010年1月1日起生效,确立了属地兼属人的混合税收管辖原则,使得海峡两岸税收管辖权的冲突问题凸显,也为构造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的法律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契机。中国大陆开征的个人所得税与企业所得税和台湾地区开征的综合所得税与营利事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和征税对象绝大部分重合,这就使得海峡两岸对所得双重征税存在很大的可能及避免之必要。两岸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的法律制度,包括大陆与台湾地区的单边抵免规则和两岸短期内必须谈签的双边税收安排。  相似文献   

4.
股息、红利是企业或个人对外进行股权投资时取得的.个人获取股息、红利时需承担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两次课税,造成了经济性重复征税,极大地影响了私人资本的投资积极性.基于规避双重征税,个人投资者在股息、红利分配形式上和从企业获取款项上存在着不同的纳税筹划空间.  相似文献   

5.
国际上一般采用抵免法来避免国际双重征税。如果两个公司是总公司与分公司之间的关系,即可采用直接抵免法;如果两个公司是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关系,则采用间接抵免法。间接抵免是指居住国的纳税人用其间接缴纳的国外税额冲抵在本国应缴纳的税额。我国企业所得税法虽然明确对来源于境外的所得已在境外缴纳的所得税,可以用税收抵免法的直接抵免和间接抵免两种具体方式来消除重复征税,但对于间接抵免的层次问题及具体操作办法并未明确。2009年12月25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企业境外所得税收抵免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125号,以下简称《通知》),对企业境外所得的税收抵免问题进行了重新梳理和部分补充。本文对《通知》中有关间接抵免的内容加以解读,并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6.
一、韩国个人所得税与居民收入调节 (一)韩国个人所得税调节机制 20世纪90年代以来,韩国的个人所得税率不断下降,税制结构相对得到了简化。韩国的个人所得税实行的是综合分类所得税率,综合所得税是将劳务所得(即工薪所得)、利息所得、股息所得、不动产租赁所得、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加总按照累进税率征税。韩国分类所得税制主要对三种税目征税,即:资本收益、退休收入及山林所得。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所得税由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以及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组成。个人所得税是国家为调节个人收入、贯彻公平税负、缓解社会分配不公而对高收入者征税的一个税种。新个人所得税法充分体现了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和拓宽了税基,降低了工薪所得税税负水平,将更好地发挥个人所得税对财政收入和调节分配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前中国税法面临的一个挑战就是怎样有效的避免国际双重征税。本文在简要阐述我国企业所得税法框架下的双重征税规则的基础上,总结其存在的问题,即间接抵免的实施困境、经济性重复征税对资源配置的扭曲以及税收饶让抵免的缺失。最后指出应坚持税收中性原则,从细化间接抵免条款、免征股利所得税和有条件地实行"单边税收饶让"措施等方面来完善我国避免双重征税规则。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国有企业税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资本市场的逐步成熟,个人的投资份额正逐渐增大,对个人股息经济性重复征税问题也愈显突出。政府应遵循公平原则,把消除个人股息重复征税的重点放在企业所得税层面上,个人所得税不作改动或作小额度的减免。同时应选择对征管水平要求不高,计算不复杂,操作不繁琐的税收制度。  相似文献   

10.
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投资者,今后将不再缴纳企业所得税.而只根据其生产经营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同时,将停止执行的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实行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11.
企业所得税是以企业取得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为征税对象所征收的一种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加快建立和完善企业所得税会计准则,正越来越成为企业在市场经济下必然而且必须的选择.本文试着从所得税会计准则的概念及其与税法差异,具体分析了我国企业所得税会计准则在实务工作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大经贸》2008,(8):71-71
巴基斯坦新的《2008财政法》规定,在巴外国公司和投资者从7月1日开始除缴纳所得税外,若将公司利润转入其国内母公司,还需再次缴纳10%转账税,被两次征税。在此之前,在巴外国公司向母公司上缴公司利润不存在征税问题。巴联邦税务局官员称,在巴企业除缴各种营业税外,所得利润还应缴所得税,而在巴外国子公司或分公司不征10%税收直接将其利润汇回总公司,会造成与巴国内其他公司不平等竞争。  相似文献   

13.
<正> 1998年元月1日,国家税务总局正式实行新的《个人所得税征收办法》。征税办法为——"每次取得劳务报酬所得不超过1000元的(含1000元),预扣率为3%,全额计税"。即如果一次取得600元收入,也须缴纳18元所得税。每次取得劳务报酬所得1000元以上,4000元以下,减费用  相似文献   

14.
高萍 《现代商业》2014,(5):72-72
我国现行所得税制度由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两个税种组成,这一税制对中国的改革、发展、稳定和对外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企业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在调控过程中应当有所分工,企业所得税应当以效率为先,而个人所得税则应当以公平为先,所得税制对于收入再分配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所得税制和个人所得税制的衔接指的是要求二者在职能上更好地衔接配合,避免或减少这方面的冲突。  相似文献   

15.
<正> 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投资者,今后将不再缴纳企业所得税,而只根据其生产经营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同时,将停止执行对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实行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具体的计征方法为: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为投资者个人的生产经营所得,再比照个人所得税法的"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应税项目,适用5%-35%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  相似文献   

16.
卢小平 《大经贸》2001,(3):48-49
香港贸易发展局和广东省地方税务局联合举办的"广东省地方税务研讨会"不久前在广州举行,会上广东地税局副局长黄炎光对企业关注的问题及涉外税收政策新动向作了解释。所得税抵免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与65个国家(或地区)签定了双边税收协定,内地与香港之间也有就避免对所得双重征税备忘录,外商在我国内地已缴纳的所得税税款,回到其本国(或地区)是可以得到抵免的;与台湾之间虽然没有此类协定或备忘录,但根据台湾的有关法律,台商在大陆依法缴纳的所得税税款,回到台湾后仍可得到抵免。  相似文献   

17.
赵娟 《商业会计》2013,(2):39-40
随着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企业对外投资越来越广泛,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税收抵免问题.因不同国家同种税收管辖权交叉重叠而引致的重复征税,或者不同国家不同种税收管辖权交叉重叠引致的重复征税问题必然引发矛盾,所以以消除双重征税为主要内容的双边征税协定应运而生.目前,国际比较流行的消除双重征税的方法是抵免法.因此,本文从税收抵免的概念和分类入手,举例解析直接抵免和间接抵免的纳税处理问题.  相似文献   

18.
政策法规     
《光彩》2007,(4)
速递捐赠宣传文化事业最高免税30%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日前下发《关于宣传文化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规定公益性捐赠宣传文化事业,纳税人缴纳企业所得税时,在其年度应纳税所得额10%以内的部分,可予以扣除;个人所得税最高可扣除30%。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实行的是分类所得税制的税基,是与我国征管手段落后、公民纳税意识淡薄相适应的。分类所得税制的税基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分类所得课征模式不利于公平、征税范围不够宽泛、优惠政策过多、费用扣除不合理等问题。个人所得税的改革与完善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税收征管的实际状况,改变现行的个人所得分类征税的模式,实行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混合税制是符合国情的明智选择。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个人所得税是目前仅次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的第三大税种,是调整征税机关与自然人之间在个人所得税的征纳与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主要的税收对象是在中国境内居住有所得的人,以及不在中国境内居住而从中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包括中国公民,在华取得所得的外籍人员和港、澳、台同胞等法定义务人。征税内容主要包括: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经营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以及其他所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