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于井冈山斗争时期。它符合中国革命发展规律,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这一思想奠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理论基础,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是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雏形。  相似文献   

2.
今年4月23日 ,是赣东北根据地和红十军主要创始人之一的黄道烈士诞辰100周年。他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 ,光辉的一生。而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 ,在他一生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在中共中央东南局的悼念通知中已作了高度的历史评价 :“在苏维埃运动时代 ,党派黄道同志与方志敏等同志到赣东北领导斗争 ,在斗争过程中 ,是闽浙(赣)边区党省委负责人之一 ,也是最好的群众领袖之一 ,数年来赣东北的伟大斗争 ,黄同志在中国革命史上已写下了很光荣的一页。”对于黄道在创建赣东北根据地的作用 ,原中共江西省委书记方志纯也曾写到 :“黄道与方志敏、邵式平等同志互相配合、互相支持 ,在赣东北根据地谱写了一曲曲气势磅礴、有声有色的战斗诗篇。”(一)黄道于1923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北京师范大学) ,是横峰最早的大学生。入学当年就参加了社会主义青年团 ,次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很快就担任北师党支部书记 ,是北京学联的负责人之一。方志纯回忆说 ,“黄道每年暑假都要回到家乡横峰做群众工作 ,宣传革命道理 ,传播马列主义”。1925年寒假期间 ,他首先在姚家垅村成立农民协会筹委会。1925年暑假 ,他联络吴先民、邹秀峰、李穆、程伯谦、钱壁、李佐...  相似文献   

3.
赣东北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在弋横起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地。在革命斗争年代,赣东北苏区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付出了极大牺牲。鉴于赣东北苏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从财税政策、投融资政策、产业政策等方面推动赣东北苏区加快发展,实现振兴,是党和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井冈山精神,应是指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走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历尽艰险,  相似文献   

5.
正信阳市位于河南省南部,古称申州、光州、申城、义阳,是一座历史古城。城市名字自北宋时由义阳改为信阳,一直延用至今。信阳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武装在湖北、河南、安徽三省边界地区建立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以新集(今新县)为中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建立了苏维埃政权,鄂豫皖苏区成为仅次于中央苏区的一块较大的革命根据地。  相似文献   

6.
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形成于1930年8月,到1932年年底就发展成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1935年1月,由于北上抗日先遣队遭到失利,所以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也被迫丧失,广大人民群众又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但是留在该地区的革命武装力量分别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其中有:叶飞等同志领导的闽东  相似文献   

7.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继续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可以简单概括为两条道路、三种模式。由于受到苏联革命和中国传统农民革命的影响,中共继续走"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但是,以大城市为目标所发起的多次起义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这时中共不得不开始调整策略,开始在农村建立割据。此时的割据与之后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或工农武装大不相同,区别在于它只是暂时的策略调整,是以退为进,在积聚力量后马上攻打大城市。这时的革命道路依然是"以城市为中心",但这毕竟发生了一些转变,是一种进步;显然,这种尝试失败了。中共开始真正结合本国的国情来探索革命道路,最终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即"以农村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中共对革命道路探索的研究对当代中国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国民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的屠杀,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共产国际"城市为中心"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实践中遭受挫折.于是,共产国际也开始反思在中国的政策,逐渐关注朱德、毛泽东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并给予了一定的重视和支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理论的逐渐成型,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9.
11月7日,中共上饶地委、上饶行署在当年中共赣东北省委、省苏维埃政府驻地横峰县召开大会,隆重纪念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创建60周年。中顾委委员汪东兴、江西省委副书记朱治宏到会并讲了话。会后,举行了老红军、老同志座谈会,闽、浙、赣、皖党史工作者召开了专题研讨会。与会代表回顾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史。赣东北(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较早建立起来的一块比较巩固的革命根据地,苏区和游击区范围共有52个县,苏区人口达100余万,为全国六大根据地之一。  相似文献   

10.
正马克思列宁主义表明无产阶级革命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夺取政权的方式也不相同。大革命失败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本文介绍"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过程。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  相似文献   

11.
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一中国式的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和理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伟大革命实践的反映,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创造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在开创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是毛泽东集中了全党的集体智慧,总结了全党的实际经验,科学地概括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的理论。邓小平同志曾说过:“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毛主席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了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这里指的就是毛泽东在开创“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过程中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特殊贡献和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是在1928年1月由方志敏等领导创建的,位于闽、浙、赣、皖四省边界共52个县的部分地区,全盛时期还包括弋阳、崇安、开化、祁门等25个县的部分区域,人口100余万。该根据地作为中央苏区的右翼,为中央苏区粉碎国民党"围剿"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同志评价闽浙赣根据地"有很好的创造"。  相似文献   

13.
正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井冈山的火种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燎原之火,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井冈山人民在毛泽东、朱德的领导下,积极投入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为中国革命作出巨大贡献。陈列在井冈山博物馆的一面红色交通证,就是井冈山老区人民对革命事业赤胆忠心的重要见证。  相似文献   

14.
本期推介     
《老区建设》2012,(12):1
赣东北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方志敏、黄道、邵式平等领导的弋横起义的基础上成立和发展起来的,被毛泽东称为"方志敏式"的根据地。在革命斗争中,赣东北苏区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付出了极大牺牲。然而,新中国建立六十多年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赣东北苏区的经济、社会面貌虽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自然条件相对较差,赣东北苏区至今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  相似文献   

15.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开始于1927年冬弋(阳)横(峰)武装暴动。1928年5月间,弋阳县建立苏维埃政府,稍后一、二星期,横峰县也建立了苏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20年代末,豫东南发生的一次煤矿工人暴动取得成功,暴动队伍创建了革命根据地,组建了工人武装。这支武装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近十年之久,直到抗日战争爆发被编入新四军四支队,开赴皖南抗日前线。《中国煤矿工人运动史》这样记载:"在革命的紧要关头,江西萍乡安源、赣东北乐平鸣山、河南固始杨山煤矿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17.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内容也变得更加充实和完备.  相似文献   

18.
西北根据地的革命斗争,与全国各个根据地一样有着共同的发展规律,这就是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但在斗争的实践中又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和具体做法,成为其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克服内外重重困难,战胜敌人的主要原因. 一、始终把革命斗争的重点放在农村.依据陕甘地区农业经济落后,广大农民缺衣少食,有着强烈革命意识的实际状况,中共陕西省委始终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发动和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战争.  相似文献   

19.
江西省简称赣,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盛誉。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江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要根据地,井冈山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当时,先后创建了中央、湘赣、湘鄂赣、闽浙赣四块连片的革命根据地,稳立了中央苏维埃政权和江西、闽赣、闽浙赣、湘赣、湘鄂赣、粤赣6个省苏维埃以及110个县苏维埃政权。  相似文献   

20.
张丽荔 《魅力中国》2013,(8):314-314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发展离不开共产国际的帮助与指导。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成立了苏区,开展土地革命,共产国际给予了许多帮助与支持。但是照搬别国的经验,盲目遵从共产国际的指示给中央苏区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本文从国产国际与苏区革命关系的角度出发,浅谈共产国际对苏区革命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