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知假买假是指一方在明知另一方实施欺诈性交易行为的前提下仍支付对价并取得对方转移所有权之标的物的行为。学界对此种情形的探讨提出了种种看法与建议,实际上问题的关键是此行为最终是否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应从诈欺之知假买假的构成要素的主体、诈欺故意和买假者故意三方面入手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定性。  相似文献   

2.
“知假买假”是促进《消法》价值实现的行为。“知假买假者”是否有权获得加倍赔偿?在理论和司法实践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其问题的核心存于两个方面:“知假买假者”双倍索赔权的主体资格问题,此行为中经营者是否构成“欺诈行为”对此需具体分析.而从《消法》的价值取向来看,售似经营并负有举证责任。  相似文献   

3.
解决知假买假者的法律适用这一难题需要寻求研究方法方面的突破。从立法论的角度看,在特定的国情环境中,对知假买假者可以相机采用惩罚性赔偿制度予以保护,但这要以按照经济法的思维修改消法中的相关规定为前提;在为法官的法律解释权力设定边界后,从严格解释论的角度进行分析,知假买假者不属于消法中的消费者,不应受到惩罚性赔偿制度的保护,但"知假买假"者完全可以不炫耀自己"知假"买假的事实,在法庭上对"知假"事实应由主张者即经营者承担举证责任。  相似文献   

4.
赵倩 《经济视角》2010,(9):76-78
随着消费者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加,法院在支持消费者合法权益方面也态度坚定,但经营者高于法定赔偿的承诺是否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仍然存疑。笔者认为,应基于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和建立良好的市场制度的角度,对出售假冒伪劣商品还敢承诺假一赔十的经营者不应手软,法院对其重罚才可能产生威慑和惩罚作用。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提上议事日程的前提下,不妨借鉴《食品安全法》的修订,适当提高《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的赔偿倍数,使其符合现今市场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朱星文 《当代财经》2001,(12):67-70
在当前的会计执法环境,执法水平条件下,要从根本上打击会计造假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除了必须加强会计法制建设,严格执法外,还必须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即会计打假要双管齐下,将“依法治假”以“以德治假”结合起来,实现领域 作秩序的根本好转。  相似文献   

6.
陈传韵 《时代经贸》2011,(14):71-72
在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商品以及服务层出不穷。但无法避免的是假冒伪劣产品也愈演愈烈,许多商家为了取信消费者而在商品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方面做出各种高于法定赔偿的承诺,例如“假一罚十”;消费者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观念也不断增加,学会了通过包括诉讼在内的各种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一些引发争议的极端情况——专业“打假卫士”的出现也为“假一罚十”问题的研究增加了必要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7.
谢兴萍 《经济师》2005,(8):53-54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市场竞争的法则,企业破产是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通过破产淘汰机制,可以起到调整社会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使市场经济得以健康发展。然而,一些企业就我国有关破产法律、法规不健全申请破产,千方百计赖账、逃债,严重侵犯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制的严肃性。文章从企业“假破产真逃债”的形式、成因等方面分析,建议新破产法应加大对企业“假破产真逃债”的打击力度。  相似文献   

8.
据《中华工商时报》报道:武汉市将采取有力措施“格杀”假“三资”企业,经发现立即吊销其营业执照,同时,在今后审批“三资”企业时加强对外商信誉的咨询工作,严格把关。  相似文献   

9.
警惕:假风刮进校园梁胜彭斌当前,造假之风已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从假烟假酒到假人民币,可以说,在街上购物,随时都可能被假货“撞”一下。造假之风又刮进了校园,一直被人们认为“圣洁之地”的学校也饱受了假冒之苦。假学校像模像样可乱真创办假学校,说来简直令人难...  相似文献   

10.
一、“假税”辨正 正式见诸东汉和帝诏书的“假税”一词,其涵义是什么?古今人已有成说。今人往往把它与“假民公田”措施联系起来分析,阐述它具有地租性质。例如,钱剑夫先生说:“假税是汉代独有的一种赋税,其实就是公田的田租。因为这种土地是暂时地或有一定年限地借给农民耕种,实际上是租给农民耕种,汉王朝就是大地主,耕种公田的农民就是它的佃户。因此,所收的田租就别名‘假税’。”高敏先生也说:“正因为官府把公田出租给贫苦农民耕种叫做‘假’、‘假与’或‘假情’、‘假赁’,因此,这种税种公田者向官府缴纳的税便叫“假税”,其实质是国家向租田农民课取的地租,同‘三十税一’的田租(即土地税)是不同的,或者说‘假税’是地租与课税的合一。”然而,我认为这种通行的解释并不符合汉代官方使用“假税”一词的本意,而且将当时的两类不同性质的税项混为一谈了。兹试予辨正. 首先应该指出,西汉文献迄今似未见“假税”二字作为一个单独的概念表达形式出现。古今人引申出“假税”概念的史料依据,原文皆为“假”或“假与”、“鄣假”、“转假”等。最早由“假”一字引申出“假税”之说的是李斐。《汉书、元帝纪》载,初元五年(公元前44年)诏罢“北假田官”。李斐注曰:“主假赁见官田与民,收其假税也。故  相似文献   

11.
随着消费者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加,法院在支持消费者合法权益方面也态度坚定,但经营者高于法定赔偿的承诺是否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仍然存疑.笔者认为,应基于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和建立良好的市场制度的角度,对出售假冒伪劣商品还敢承诺假一赔十的经营者不应手软,法院对其重罚才可能产生威慑和惩罚作用.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提上议事日程的前提下,不妨借鉴<食品安全法>的修订,适当提高<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的赔偿倍数,使其符合现今市场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吴绍平 《经济管理》2005,(13):19-21
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已成为商业银行竞相发展的业务。但是,随着贷款总量的加大,这项业务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些个人和开发商利用我国金融法制及银行信贷管理的漏洞进行“假按揭”的问题日益严重,加大了银行信贷业的风险。揭示和防范这类风险,对于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益,维护我国金融业的稳定,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煜 《铜陵学院学报》2005,4(3):107-109
听力在英语学习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当前大学生在英语听力上普遍存在着问题。如何提高英语听力水平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课题。本文着重阐述了假似理解的理论基础及其在听力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肺炎性假瘤通过X线、体层扫描、CT检查等诊断学手段观察影像特征。方法选自2003年5月~2013年4月诊治在我院感染科、部分经手术的病理结果确诊为肺炎性假瘤的28例患者,通过对胸部进行X线检查、体层检查、CT扫描,分析放射学诊断的影像表现。结果诊断结果显示,病灶部位是高密度区域,具有肿块、炎症浸润型等特征;假瘤的外形最常见的为圆形和椭圆形的球形阴影,且阴影部分密度均匀,边界清晰,直径多在3~5cm之间;在假瘤边缘存在明显的胸膜幕状粘连且呈尖角状特征,与肿块进行有效结合像桃子的尖部,称为"桃尖征"。结论通过X线胸片检查、体层及CT检查确诊假瘤的准确率较高,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假宾语",即述宾短语带宾语,是汉语中一种特有的语言现象。本文列举了"假宾语"在公众演讲中的主要作用,阐述了"假宾语"句子对同声传译的主要影响,并归纳出处理同声传译中"假宾语"句子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
魏然 《经济月刊》2009,(4):26-27
沸沸扬扬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故给人们留下了后遗症,虽然不至于“谈吃色变”,但面对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你是否还像以前那样信手拈来不假思索呢?《食品安全法》已经出台,围绕食品安全问题,记者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了一些普通消费者的看法及社会学者、营养师等专家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经济师》1991,(3)
<正> 为了纠正职改工作中的不正之风,湖南省安化县经过半年多的清查核实,全县共查出“假职称”156名,其中“假学历”2人,“假资历”48人,“假岗位”106人,县职改办还将这“三假”人员名单,分别通知到了所在单位。去年“国庆”前夕,这156名“假职称”已分别被取消职称资格、职称工资和降级低聘等。就连几位新提为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的,这次也撤聘,取消了职称工资。  相似文献   

18.
消费者行为的统计检验、制度解释和宏观效果分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消费者行为的统计检验、制度解释和宏观效果分析张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西方市场经济体系下消费者行为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突出地表现在战后有关消费者理性的研究,主要包括弗里德曼的“持久性收入”假说、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假说,而后“理性预期”也加入...  相似文献   

19.
又到“3.15”。观察各地展示打“假”成果与处理这些成果的办法,比较流行的模式,往往是首先召开打假成果现场公开展示大会,将打“假”成果——大宗的假冒伪劣货物通过电视摄像机镜头向观众展现,然后就是将“假冒伪劣”商品浇上汽油,付之一炬。 笔者对于召开打“假”成果现场展示大会并无异议,而对于烟火焚烧“假冒伪劣”商品货物,却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20.
浅论信息不对称对保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及保险,许多人都是“心知”却“说不明”。且不说没有买过保险的消费者对保险知之甚少,就连已经购买了保险的保户对于自己买的保险究竟“好”在哪里,实际“保”了什么,以及将来确切能够领到多少保险金,可能都还是“一头雾水”。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从各自的理解角度出发,经常会对保险产生这样那样的误解,甚至认为保险本身就是“骗人的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