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技术改造,较之于基本建设,能赢得更多的时间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其本质是劳动占用与劳动耗费的节约,亦即劳动时间的节约。因而,一切经济效益都可理解为时间经济效益。但本文之谓时间经济效益,并非这种广义的理解,是仅把时间因素纳入技术改造的效益分析,看看当企业的管理者在从事技术改造的筹划和实施过程中,头脑里多了“时间”这根弦时,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经济效益。 技术改造的时间经济效益,可以从它的时量效益、时序效益、时机效益和时质效益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2.
资金利税率是考核经济效益的最佳指标吴显悦王荣川(中共张家口市委党校)无论是实现经济体制的转变,还是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其基本要求或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关于经济效益,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引用了李嘉图的一段名言:“真正的财富在于用尽量少的价值创...  相似文献   

3.
论经济时间     
经济时间,是新兴的边缘经济学科——时间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分析工具,是考核时间经济效益的主要依据;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对经济时间的认识和利用程度,关联着经济增长和现代化建设进程。因此,有必要对它作一番认真探讨。 一般的时间问题,是哲学的研究范围。经济时间,是经济学的重要范畴。马克思历来把分析经济本质与时间联系在一起,例如,他论述了商品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是资本家无偿攫取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他把未来社会经济形态概括为时间经济,还揭示了时间节约规律,指出:“真正的经济——节约——是劳动时间的节约。”如今,时间之于人类的意义,尤其是与人类经济活动的紧密联系,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三个认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经济进入人均GDP达1000美元的转折时期,我们要坚持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抛弃“增长至上”、“GDP崇拜”的狭隘情结,就要搞清一个区分(经济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区分);承认一个限度(承认GDP的限度);寻求一个新途径(寻求“低价的经济增长”和走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现在“臭老九”早已不“臭”了,但穷教师还是穷,大学(包括中专、中技)教师待遇偏低的问题仍很突出。其原因主要是:(1)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中,教育的经济效益,教师劳动的经济价值虽高于物质生产部门及其劳动者,但在教育过程或教育过程完结后不能在市场交换中立即体现出来,必须在学生毕业后,通过学生的劳动过程体现出来,所以教育、教师不能直接通过市场交换实现其经济效益和劳动价值获得经费,只能通过政府拨款(这是主渠道,但受财  相似文献   

6.
当前不断深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十分必要。科技转化为先进生产力,既加深了对“劳动”的认识,也进一步证实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论断。知识和科技对劳动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在更深层次上反映了劳动决定价值的基本规律,而智力劳动则作为更为高级和复杂的劳动在创造着价值,同时,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以使价格降低,也进一步反映了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单位商品价值下降这一普遍规律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一、重新探讨经济效益的涵义和表现形式 有家全国性经济大报头版头条专题报道的首句是:“问:效益的基本含义是什么?答:企业投入与产出之比。”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权威性辞书和高校教材,包括《辞海》新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卷》和发行量达一千几百万册的蒋学模教授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材》等,对经济效益的基本定义也都是:劳动耗费(和劳动占用)与劳动成果的比较。同时,许多理论和实际工作者认为经济效益的一般表现形式是:经济效益=产出/投入=所得/所费=劳动成果/(劳动耗费 劳动占用)。看来,这些似乎已形成共识。其实,颇有值得商榷之处。联系前些年一度热烈展开过的经济效益和经济效果问题讨论中的种种意见,表明人们对到底什么是经济效益、如何表示经济效益,并未真正弄清。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中央领导有关报告一再重申要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全部经济工作中心,以及继续深入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的今天,亟需从理论上重新探讨经济效益的涵义和表现形式,以利正确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8.
宏观经济增长方式的分类与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经济发展中,一个国家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或时期,在经济社会条件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或同时运用几个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为此,宏观经济增长方式的分类与选择,也就提到经济学研究的日程上来。根据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经济增长方式可作如下初步分类与选择。一是以经济发展层次差别为特点的“粗放型与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营与集约经营”,原是农业发展中经营模式的分类与选择。“粗放经营”是指将一定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分散投在较多的土地上,利用土地的自然力,广种薄收的农业经营方式。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增长悖论的深层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解决中国目前存在的“增长悖论”问题,必须解决更深层次的“激励机制”问题、“有效歧视”问题和“产业升级”问题。“激励机制”问题可以看作是对“结构调整论”的回应,不重视激励机制(特别是对官员的激励)的经济增长很有可能总是徘徊在调整阶段,丧失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有效歧视”问题可以看作是对“有效劳动需求论”的回应,不破除“有效歧视”就不可能形成真正有效的劳动供给。“产业升级”问题可以看作是对“技术进步论”的回应,一方面,没有产业结构升级的技术进步不是有效的技术进步,因为不能形成“扩散效应”和“拉动效应”;另一方面,达成共识的产业升级会造成“潮涌现象”,从而形成投资过热和产能过剩。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能源资源节约工作,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我们将用实际行动争取到2010年,万元GDP能耗达到0.90吨标煤;万元GDP耗水达到125立方米;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0;每公顷建设用地产出GPD180万元以上。在工作上,要突出“五个重点”、强化“五项措施”、建立“三个机制”。  相似文献   

11.
关于劳动价值论的几篇文章中显示出各自作者的不同观点,有的认为劳动概念需要拓展,不拓展就不利于生产力发展;有的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涵盖现代一切生产商品的任何具体形态的劳动,用不着再去“扩大”“劳动”概念。产生分歧的原因是对于“价值”概念的理解不同,导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劳动是具有层次性的,不同层次的劳动都创造价值。  相似文献   

12.
人口老龄化和人力资本水平提升是人力资源发展的两大趋势。人口老龄化会减少劳动力的有效供给,进而抑制经济增长;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则会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并可通过增加劳动力的有效供给来“对冲”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抑制效应。采用2000—2017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动态系统GMM模型的分析表明:人口老龄化不利于就业增长,对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具有抑制作用;而人力资本水平提升有利于就业增长,对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可以弱化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产生“对冲效应”;从区域异质性来看,该“对冲效应”在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本水平较低的地区较强,表现为中部地区最强,西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不显著。在人口老龄化程度趋于加深的背景下,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人力资本水平的持续提升来优化和提高劳动力供给结构和质量,进而弱化和抵消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劳动合同法》是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制建设进程中一个新的里程碑,它对构建和谐劳资关系提供了法制保障。但某些企业界人士认为《劳动合同法》为劳动者所设立的高标准的“劳动标准”将会削弱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而且在中国劳动力严重过剩的情况下,无助于真正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等。针对相关质疑,本文论证了全球化与“劳工标准”之间的辩证关系j指出一国政府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依法提高本国“劳工标准”的必要性,并就如何科学规划我国的“劳工标准”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价值学说是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这个学说指明了价值的本质是人们之间的关系 ,并从劳动的角度对价值作了深刻的分析 ,由此演绎其学说的完整的体系。但其不足之处也就在于仅仅用劳动来说明价值 ,忽视了对非劳动因素的分析。如何科学地说明非劳动因素在价值决定中的作用 ,不仅可以完善、发展马克思的经济理论 ,并且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着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需要从“发展导向”“经济增长”“要素流动”“机制创新”四个维度,通过“社会福祉共同增长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共享发展”“增加有技术含量的经济密度”“缩短要素流动的时间距离”“以改革开放创新减少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分割”四条路径推进。智能化因素的融入,使四个维度有了新的赋能:在“发展导向”维度突出“普惠共享”的价值导向,在“经济增长”维度突出提高“智能产业”的密度,在“要素流动”维度突出利用“云”缩短距离,在“机制创新”维度突出通过“万物互联”减少分割、创造发展机遇。长江经济带是中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但存在着发展不协调的“亚健康”问题,应率先实施全面智能化战略,通过全域智能化和全业智能化推进长江经济带的协调发展和智能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6.
劳动生产率、劳动参与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劳动生产率、劳动参与率作为反映劳动力质和量的指标,是影响现代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因素,其变化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影响。文章运用现代定量分析方法,分别从全局和分地区的角度实证研究劳动生产率、劳动参与率影响经济增长的程度和方向,结果表明,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远高于劳动参与率,提高劳动力质量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价值学说是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这个学说指明了价值的本质是人们之间的关系 ,并从劳动的角度对价值作了深刻的分析 ,由此演绎其学说的完整的体系。但其不足之处也就在于仅仅用劳动来说明价值 ,忽视了对非劳动因素的分析。如何科学地说明非劳动因素在价值决定中的作用 ,不仅可以完善、发展马克思的经济理论 ,并且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着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整个政治经济学的基石。本文拟就知识经济下出现的各种背离劳动价值理论的“新观点”进行剖析,以进一步廓清理论的真面目,并提出只有正确理解劳动价值理论,才能在实践中加以坚持和发展,确保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在文化主义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19.
借鉴罗默内生增长模型的主要思想,把能源、环境质量引入生产函数,并将技术因子与劳动力、能源、环境质量相融合,得到更贴近现实的反映经济增长的产出方程式,从而可测定技术因子对“能源一环境一经济”系统的直接与间接效用。在此基础上,通过检验中国1981~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环境治理、技术进步的长期协整关系和短期动态关系进行经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经济正处在规模报酬递增的阶段;长期中,分别融入技术变量的劳动力、能源消费和污染治理投资及资本存量、技术进步均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短期中,加入技术变量的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加入技术变量的劳动力与污染治理投资对经济增长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资本存量短期变化对经济增长带来显著的正向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应由“劳动一资本一能源”型向“技术一环保”型转变。  相似文献   

20.
最近一段时间,知识经济的提法不断见诸报端,并引起各界人土的高度重视。据了解,这一提法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即OECD)首先提出的,随后在西方发达国家引起较大反响。知识经济理论萌发于本世纪80年代。1983年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保罗·罗默发表了一篇权威论文,提出“新经济增长理论”,对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理论概括,强调必须承认和充分认识知识能提高经济效益和加速经济增长,在计算经济增长时必须把知识直接放在生产体系中考虑,即把知识列入生产函数。新增长理论标志着“知识经济”在理论上初具雏形。知识经济作为一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