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能源紧缺、大气污染、环境恶化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传统高碳工业向现代低碳工业转型、建设低碳城市成为未来城市发展定位的必然选择。低碳城市发展道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本文以齐齐哈尔市为例,具体阐述了政府要发挥在低碳城市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成为低碳城市建设的推动者、决策者、规划者、组织者、宣传者。  相似文献   

2.
关于环渤海经济圈建设低碳城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世界与中国已经进入低碳经济发展的时代,人类共同关注的主题是能源与环保;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世界各国和现代城市、现代企业的共同选择。环渤海经济圈建设低碳城市.需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资源产业和可再生能源产业.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需要以企业为主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低碳产业体系:需要从根本上实现城市消费方式转型.  相似文献   

3.
文延东  张君 《特区经济》2012,(10):140-142
借鉴国际经验,发展我国低碳经济,完善能源立法,加紧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调整产业结构,开发清洁能源,加快低碳城市建设,构建"低碳经济实验区"。  相似文献   

4.
随着天津市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发展,城市生态破坏日趋严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低碳生态城市成为热点问题。在这个特殊时期,本文试图通过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路径的探索,以优化调整能源产业结构、发展低碳城市交通、推广建筑节能三个主要方面为内容,对天津市创建低碳生态城市的主要路径进行分析,旨在从重点方面出发找准适合天津地区发展的低碳生态城市路径内容。  相似文献   

5.
西部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聚集区,人口稀少,自然环境恶劣,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培育特别是产业发展成为关键,如何将产业发展与低碳经济联系起来,认真研究"低碳"建设指导思想与实施方案,探索西部在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及解决措施,力求构建和谐的"低碳西部"生态城市。  相似文献   

6.
21世纪以来,能源稀缺的东部经济发达城市率先面临经济发展和生态危机等多重挑战,为打破僵局,正以低碳模式打造城市建设。以在低碳城市建设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的无锡为分析对象,从工业、建筑、交通和居民及协调各方的政府等方面分析影响其低碳城市建设进程的关键问题。在借鉴国内外低碳建设领先城市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无锡低碳城市建设的升级路径。  相似文献   

7.
杭州作为我国第一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之一,围绕绿色发展主题,积极开展低碳实践活动,逐步打造了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环境和低碳社会"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探索出了一条以低碳经济为主导、低碳生活为基础、低碳社会为根本的低碳发展道路。杭州市低碳城市建设的成功不仅在于政府统筹推  相似文献   

8.
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科学界乃至政治界当前的热点和焦点问题。2010年中国政府开始开展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及时有效地监控低碳城市建设发展状况,是科学指导低碳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事实依据。文章从经济、环境、科技、交通、能源和社会六个方面构建了一套操作性较强的低碳城市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计算了低碳城市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对总目标的权重,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低碳经济还只是个空洞概念近年来,很多人在盲目推崇低碳经济。但低碳经济不仅需要强大的技术基础,还会遏制经济发展速度。低碳经济不适合正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国。所谓"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最早出现在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不断推进,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城市成为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体。城市发展面临着住房短缺、交通拥堵、资源匮乏、环境退化、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等问题。建设低碳城市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德州市确立了"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的战略,在相关领域做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建设低碳城市是德州市实现超越发展的一个机遇。本文对德州市建设低碳城市的现状、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建设低碳城市路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建设低碳城市路径选择至关重要。本文从制定低碳战略规划、优化城市能源结构、调整城市产业结构、推动低碳技术创新、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努力建设森林城市、培育低碳生活方式、加快低碳制度建设等方面对我国建设低碳城市的路径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2003年,英国率先提出低碳经济概念,旨在通过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建清洁能源结构,改变以化石燃料为主的现有能源消费格局。2007年达沃斯论坛和2008年"八国峰会"都将气候变化及其应对作为主题。世界经济低碳化,提倡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是解决气候问题的根本出路。当前,石油价格持续高企,在客观上也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压力和动力。  相似文献   

13.
低碳城市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地的共同追求,很多国际大都市都以建设发展低碳城市为荣。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应该如何打造自己的低碳城市是我们关心的问题之一。本文旨在总结国外的成功经验及对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的启示,为我国打造低碳城市,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杭州处在提升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的关键时期,研究依靠低碳技术创新、建设低碳杭州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低碳城市、低碳技术与低碳技术创新低碳城市是指通过零碳和低碳技术的研发及其推广应用来节约和集约利用能源、减少碳排放;家庭以低碳生活为行为习惯、厂商以节能减排为战略目标、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宏图;低碳生产力、低碳消费、低碳资源和低碳政策等相对指标优于全国(全球)平均水平,绝对指标所取得的进展与气候变化相一致的城市。  相似文献   

15.
王素凤 《北方经济》2012,(10):10-11
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是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资源短缺的需要,世界各国正逐步转向低碳生态发展模式。针对低碳生态城市的评价是近年国内外的研究热点。论文从低碳生态的内涵、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等方面对相关文献成果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当前研究的特点,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低碳生态城市评价理论的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史斌  王玲 《北方经济》2013,(5):82-83
一、低碳旅游城市创建的背景分析 低碳旅游城市的建设是按照"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与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要求,全面改造和提升旅游城市的旅游业能级和质量水平,促使城市成为生态宜居、产品供给低碳化与体验环境畅爽的新型旅游城市.低碳旅游城市的创建是推动呼和浩特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引擎,可以进一步提升呼和浩特市的城市文明形象和生态内涵. "十二五"期间,呼和浩特市将以打造"京津夏都"和"草原文化之都"为目标,全面启动休闲度假旅游城市的建设.这一目标的实现以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产业规模扩大、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并以旅游业的品质提升为内涵,对低碳旅游的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也为呼和浩特市创建低碳旅游城市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相似文献   

17.
改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城市发展模式,选择低消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的低碳转型模式是我国城市应对资源能源环境瓶颈性制约的迫切需要。本文重点论述在城市低碳转型背景下,政府具有哪些职能、如何定位、如何转变等重要问题。城市低碳转型与政府职能转变的提出1.实现低碳转型缓解城市资源能源瓶颈制约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加快城市转型关系到我国未来经济以及社会发展大局。以高投  相似文献   

18.
政府在低碳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低碳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对于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政府在建设发展低碳城市的过程中扮演着监管者、提供者和促进者的角色.本文分析了外国政府在低碳制度设计上的成功经验,以期对中国发展低碳城市提供借鉴和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日本对能源管理的研究、实践起步较早,积累了丰富的能源管理经验。日本以能源管理法制体系为主导,配之以先进的技术手段,构建了一套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能源管理模式。日本广泛开展能源外交、建设能源储备、大力发展新能源以保障能源供给,同时以创建"低碳环保世界"为目标,完善节能环保的能源消费模式,推动日本传统社会向"新型低碳社会"转变。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保障能源供给、提高能源消费效率是当前的主要任务。因此,日本的能源管理经验对我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刘颖 《中国经贸》2014,(14):54-56
面对日益严重的气候问题和能源危机,我们必须调整产业结构,转换经济发展模式,减少对资源环境的依赖,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以低排放、低消耗、高效率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辽宁作为重工业和化工业为支柱、能源输入型省份,要想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为此,本文构建了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针对辽宁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做了较为全面的评价分析,确定其低碳经济发展所处的发展阶段和趋势,为现实发展低碳经济做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