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新会计准则实行后,所得税差异的处理方法变化较大.新的准则要求企业全面按照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资产负债表项目的暂时性差异,并确认、计量递延所得税.新准则是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企业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对于两者的差异分别确认应纳税暂时性与可抵扣暂时性,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个会计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相似文献   

2.
新所得税准则取消了以前的会计核算方法,要求企业一律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并引入了资产、负债计税基础和暂时性差异等概念,明确了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和计量.本文将从所得税会计的定义出发,分析新会计准则下所得税核算方法.  相似文献   

3.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规定,所得税应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核算。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基本原理是企业所得税费用应以企业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按税法规定的计税基础之问的差额,计算暂时性差异,据以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关键是计税基础和暂时性差异。计税基础分为资产的计税基础和负债的计税基础。  相似文献   

4.
所得税会计准则对所得税会计处理采用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从资产负债表出发,确定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引入暂时性差异,进而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可见暂时性差异在递延所得税核算中的重要性.本文试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视角出发,对暂时性差异进行全面探究,进一步深化对准则的思考与理解.  相似文献   

5.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规定,企业所得税核算方法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该方法是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的差异即暂时性差异分别确认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并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最后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利润表中  相似文献   

6.
一、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内涵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18号——所得税》规定,企业在计算应缴企业所得税时应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企业在计算所得税时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通过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计算的资产(负债)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资产(负债)计税基础的比较确定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新所得税会计准则,对所得税会计核算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期末需要比较资产负债表上按会计准则确定的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按税法确定的计税基础,如果两者之间存在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或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分别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因此,准确理解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的含义,对正确进行所得说的会计核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规定,企业应当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企业一般应于每一资产负债表日进行所得税核算。企业合并等特殊交易或事项发生时,在确认因交易或事项取得的资产、负债时即应确认相关的所得税影响。  相似文献   

9.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第7条科学地引进了暂时性差异的概念,摒弃了时间性差异,采用国际上通行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规范企业所得税的会计核算。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引入了"暂时性差异"概念,而剖析暂时性是研究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是新《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所得税》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的产生均来源于暂时性差异。前者产生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后者产生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本文从便于理解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角度,拟对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与计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吴本源 《商业会计》2007,(12):16-17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规定,企业应当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企业一般应于每一资产负债表日进行所得税核算。企业合并等特殊交易或事项发生时,在确认因交易或事项取得的资产、负债时即应确认相关的所得税影响。[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正>《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规定企业应当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该规定要求企业从资产负债表出发,先比较资产、负债按照会计准则规定核算的账面价值和税法规定的计税基础,将两者之间的差异分别认定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在会计实践中,如果只是在资产负债表日计列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据以确认与差异有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和每一会计期间的所得税费用。  相似文献   

13.
赵志勇 《商场现代化》2010,(17):108-108
我国现行所得税会计准则一个突出的变化是,强调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将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额归属为暂时性差异,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所得税负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体现的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更公允的反映资产和负债未来为企业带来的实际现金流量,更科学更合理。  相似文献   

14.
新所得税会计准则,对所得税会计核算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期末需要比较资产负债表上按会计准则确定的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按税法确定的计税基础,如果两者之间存在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或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分别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因此,准确理解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的含义,对正确进行所得说的会计核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一、对企业所得税的思考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作为纳税影响会计法的一种,更注重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本质出发,分析暂时性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期末资产、负债的影响,并确认所有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这使得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  相似文献   

16.
新旧会计准则中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令义 《商业会计》2008,(11):11-12
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确立了资产负债观,即人们对企业的会计信息和交易实质的理解,是从有关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入手,根据所确认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这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新企业会计准则将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从损益表负债法改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侧重于暂时性差异,并把递  相似文献   

17.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以下简称新准则),引入了暂时性差异概念,明确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真正实现了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的适当分离。本文结合新准则对现行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利润表债务法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比较,论证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我国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的理性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8.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引入"暂时性差异"的概念取代"时间性差异",并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对暂时性差异进行处理。新所得税准则只规定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一种方式,这将有利于对企业税务会计处理方法的规范,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同时,充分借鉴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2号——所得税会计》,体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接轨。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相关概念进行了重新解读,厘清了暂时性差异与旧准则所定义的时间性差异间的界限,并针对目前所得税会计实务中纳税差异调整思路存在的路径依赖误区,提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计算应纳税额时不必单独考虑暂时性差异的纳税调整思路。  相似文献   

20.
秦敏  谢荣富 《商场现代化》2006,(34):326-327
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正式公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以下简称"新准则"),与企业目前适用的<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94]财会字第25号)及1995年的<企业会计准则-所得税会计(征求意见稿)>(二者以下简称"旧准则")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为:第一,首次使用暂时性差异的概念;第二,规定所得税核算一律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本文就暂时性差异与时间性差异、损益表债务法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异同作一个全面的比较,以期大家共同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