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磊  包群 《财经研究》2015,41(6):120-131
在资金短缺与融资困难制约着中国企业成功“走出去”的背景下,文章采用《中国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名录》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合并的微观数据集,首次考察了融资能力对我国工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表明:(1)信贷融资能够显著地促进我国的工业企业“走出去”,融资能力越强的工业企业不仅更有可能发生对外直接投资行为,而且越倾向于进行多次投资以及在多个国家进行投资.(2)与国有工业企业相比,民营工业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更有可能从融资支持中获益;在融资依赖度低的行业中,融资能力更有可能影响我国工业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因此,发达且完善的国内融资体系对我国工业企业“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自2005年以来,中国火爆的矿业投资浪潮在澳大利亚铁矿石和煤炭开采部门掀起了新一轮的"矿业繁荣"。照理说这是个可喜的发展,但是,投资者是中国的国有企业,并且这种投资被认为是具有战略性质的,这两点引发了澳政府对其监管的担忧。2008年2月澳大利亚政府宣布欲对国有企业直接投资进行更严格的审查,该政策的支持者与反对者都认为:这是澳大利亚针对与中国的贸易投资活动所采取的"资源民族主义"行为。本文通过考察中国矿业直接投资的特点、澳大利亚政府所面临的困境及其相对克制的反应,驳斥了这一说法,并由此认为:澳大利亚的直接投资政策是针对中国国有企业潜在战略性行为所采取的防御措施,而不是将矿业贸易和投资置于政治控制下的国家计划。基于这一观点,本文认为澳大利亚的投资新政体现了"资源自由主义",是为了确保中澳矿业贸易与投资管理的市场化。  相似文献   

3.
全球华人网络如何促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群锋  蒋为 《财经研究》2015,(12):95-106
在中国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布局过程中,制度与文化的交融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国与东道国间的制度鸿沟可能是阻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现有研究虽已注意到正式制度在其中的作用,但缺乏对非正式制度与文化差异的关注.文章基于制度与文化视角,阐述了海外华人网络影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机制,并基于全球195个国家或地区的华人分布数据和中国对全球132个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与存量数据,检验了海外华人网络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效应和影响途径.研究表明:(1)海外华人网络促进了中国企业“走出去”以实现对外直接投资,中国企业在华人分布密集的地区更容易实现对外直接投资;(2)在海外华人越来越集中于高技能与OECD国家的背景下,高技能华人的网络与OECD国家的华人网络对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更为明显;(3)从制度距离的角度来看,海外华人网络在与中国制度距离更远的国家与经济体中的影响更为明显,即海外华人网络能够弥合中国与东道国之间的制度距离而促使中国企业“走出去”.文章对当前我国“走出去”战略推进过程中如何利用好文化与非正式制度因素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孙玉伟 《当代经济》2017,(22):116-117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出台及进一步简化和改进直接投资相关外汇管理政策的逐步落实,企业“走出去”迎来重要战略机遇.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一系列详实的数据和实例分析总结和论证了新疆地区“走出去”企业的境外投资现状和真实融资需求,结果表明:当前“走出去”企业金融需求主要以融资支持和结算、清算需求为主,金融支持企业“走出去”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面临较多制约因素,并提出了较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金融危机时期无疑是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最好时机。不过,在鼓励中国企业抓住机遇、积极投资的同时,也要注意集体“走出去”可能遭遇的尴尬。最近中国企业赴澳大利亚投资,时间集中却各自为战,缺少有效的协调和组织,结果在项目审批上集体遭遇延期审批,澳大利亚国内媒体也争吵不休。  相似文献   

6.
张毅 《时代经贸》2009,(10):83-83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和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分工的深化,中国企业如何实施“走出去”战略已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文章综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分析了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分布、现状及影响因素,在实施“走出去”战略过程中的东道国区位选择和路径安排提出了策略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纺织企业在“走出去”战略的引领下,前往非洲直接投资的案例日趋增加.本文从非洲政治经济形式、非洲纺织业发展情况、中国企业投资非洲的机遇和风险、对非投资金融支持分析,以及现有典型案例等几个方面对非洲直接投资环境做了简要分析.通过本文资料,企业可以结合自身产业转移需要和发展实际情况,再选择几个重点非洲国家做深入研究,进一步来做好“走出去”的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8.
中国跨国公司治理:模式比较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不断地“走出去”,相当一部分企业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有的企业甚至还遭遇了巨大挫折和经济利益损失。前段时间,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问题上再度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主要是三种:一是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进行跨国经营还不具备竞争实力,时机尚不成熟;二是认为中国企业没有必要“走出去”,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情形下,在国内经营实际上也意味着全球化经营;三是在“走出去”路径选择上,有的人认为不宜采用直接投资,有的人认为应该力避并购,而宜采用联盟的战略。部分企业“走出去”失败的原因在于路径选择的失败,是一种…  相似文献   

9.
吕筠 《经贸实践》2006,(1):37-38
从经济发展阶段性来说,中国已基本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但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以高投入、资源高消耗来支撑的。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与基础,粗放型发展的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产业竞争力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使国内竞争性行业的大企业大集团,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金、人才、技术和资源,以提高企业和整个国家的竞争力的课题摆在我们面前。 目前世界上约有6.4万个跨国公司,它们控制了全世界1/3的生产,掌握了全世界70%的对外直接投资、66.7%的世界贸易、70%以上的专利和其他技术转让。中国要成为经济强国必须培养自己的跨国公司,增强企业跨国投资的能力。“走出去”主要指对外直接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本文所谈的“走出去”战略以讨论境外直接投资为主,对杭州企业“走出去”状况进行分析,对怎样利用国外资源增强杭州产业竞争力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出口效应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萍 《经济导刊》2005,(10):70-73
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两种不同途径。在“走出去”战略的指引下,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迅速扩张,如何利用对外直接投资促进出口发展成为政府和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借鉴日本利用对外直接投资扩大出口的成功经验,中国企业应该首先把对外直接投资作为规避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中国政府出台一系列鼓励“走出去”的政策措施,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埃及是中国在非洲投资的一大目的地,但两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上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加之自2011年年初,埃及爆发剧烈政局动荡,政治危机加剧,中国企业赴埃及投资更是面临严峻风险。运用PEST分析法对埃及投资环境中的有利与不利因素进行细致分析,以为中国企业赴埃投资提出防范各项风险特别是政治风险的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12.
胡序勇 《时代经贸》2009,(11):70-71
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是建立中国跨国公司的前提。本文分析了我国企业应如何适应“走出去”的战略要求,制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产业和技术等策略。  相似文献   

13.
自2000年中国正式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在短短十年里经历了从快速起步到高速发展的成长历程。本文基于企业内生边界理论,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行业选择进行分析,认为资源类行业大规模"走出去"是高资本密集度的内生选择。在此基础上对中国资源类企业"走出去"的特点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一、农业“走出去”概念和意义 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强调了加快实施我国农业“走出去”的战略,这对农业和农村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广义上,农业“走出去”包括农产品出口、农业对外合作、农业对外援助、农业直接投资等内容。狭义上,农业“走出去”是指我国企业在政府的政策指导下,以营利和合作为目的,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采取资本、技术、产品和劳务输出等多种方式,在国外进行直接投资,自主从事合法的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  相似文献   

15.
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企业面临着诸多的风险,比如战争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文化风险等等。从我国企业在2011年利比亚战争中的合同损失、2012年苏丹人质事件中的生命威胁、某些企业在澳大利亚和波兰等国的投资合作失败以及中国企业在国外并购屡遭政治势力阻碍等案例中,可以看到"走出去"的风险无处不在,如果不注重风险管理,可能会对"走出去"企业造成致命的伤害。  相似文献   

16.
赵玉 《经济论坛》2003,(22):6-7
我国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发展的。2000年,中央确立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出“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时并举、相互促进;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这些都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对外投资的积极性,推动“走出去”战略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是新阶段往往面临新问题,下面结合河北省实际从企业和政府这两个角度分析“走出去”战略实施中思想和实践上急待解决的四大问题。一、谁来走既然“走出去”的目的地是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17.
一、中国企业“走出去”模式的现状截止2005年,中国企业累计的对外直接投资超过300亿美元,分布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稳步发展;境外资源开发、境外加工贸易、农业合作、设立研发机构等多种方式的对外投资取得积极进展。根据我国企业的实际,“走出去”模式主要有。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中国企业也开始“走出去”,特别是中国工程承包企业更是最先迈出了步伐,“走出去”也是一把双刃剑,尤其是在成本的控制和管理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文章试图从境外工程项目施工过程前期规划角度,通过有计划地组织,科学地控制和协调达到控制成本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支锦理 《时代经贸》2008,6(7):199-200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中的“内部化理论”和“折衷理论”分析格力电器“走出去”战略的成功案例,以期为国内其它企业采取“走出去”战略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20.
余珮  彭思凯 《技术经济》2021,40(1):70-81
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撑,也是决定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关键.“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数国家金融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中国已经“走出去”的企业面临能否“走下去”的困境.本文创新性的基于“制度基础观-资源基础观”视角,构建金融生态环境评估体系,从微观层面深入分析东道国金融生态环境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企业经营绩效影响的机理,重点关注金融生态环境对企业内部融资约束的调节作用.以2013-2017年204家上市企业在30个沿线国家的投资为样本的实证检验发现,东道国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生存能力,并缓解企业内部融资约束.跨国并购和国有企业短期内“风险偏好”的特征得以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