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西部大开发与生态环境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西部大开发必须注重生态环境安全。目前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形势相当严峻 ,必须引起各级领导机关和各界人士高度重视。加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安全必须注重对公民进行生态伦理观的教育 ,增强公民的生态环境安全意识 ,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安全的关系 ,制定和实施生态环境安全的各项政策。  相似文献   

2.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目前 ,甘肃省城市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我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着力点和切入点。因此 ,必须确立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目标体系和战略重点 ,坚持实行生态规划、政策引导、法律规范、科技支撑、机制创新、公众参与等原则和举措 ,把我省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相似文献   

3.
构建西部全方位生态补偿机制保证国家生态安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西部是我国的生态屏障,但落后的产业结构、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国家重点项目的建设和东部、国外的”梯度转移”项目等不断给西部生态环境恶化增量,使西部难以可持续发展,难以承担保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任。为此,须建立西部全方位的生态补偿机制。它包括: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西部生态补偿基金;地方财政的环境政策体系;开发者补偿与受益者补偿双向调节机制;生态破坏者赔偿与生态保护者获偿的对称机制;对生态破坏受损者与减少生态破坏者双向补偿机制;保护生态环境与消除贫困联系机制和生态补偿监测评估机制等。  相似文献   

4.
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是矛盾统一体 ,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中央在以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为重要内容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 ,要求我们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了从源头解决西部开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完善生态经济效益评价机制是西部开发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西部大开发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切实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本在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6.
建立和完善西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分析中国西部的生态环境问题与成因,以及西部的生态环境在中国的战略地位,指出应建立和完善西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解决西部的生态环境建设资金不足等问题,最后对西部生态补偿机制的设计和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根据玛纳斯流域平原绿洲内各团场的生态环境及人为干扰状况,选取土地资源系统、水资源系统、生物资源系统、土地退化程度及环境污染程度5类指标,建立该流域平原绿洲生态脆弱性多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生态脆弱性指数(EFI)计算了玛纳斯河流域平原绿洲内各团场的生态脆弱性指数。研究结果表明:玛纳斯流域平原绿洲内151团、142团及石总场生态脆弱性评价为良,其余各团场普遍较差。整个流域平原绿洲EFI值为0.34,生态脆弱性评价为一般脆弱。该结果可为玛纳斯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的西部开发,在创造物质明的同时,也恶化了西部的生态环境,给整个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隐患。今日的西部开发应以生态保护为重点,以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为大局,认真实施一系列治理规划,使西部大开发成为推动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世界上生态脆弱区分布面积最大国家之一,而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环境管理复杂,需要设置生态红线以保护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阐述了生态保护红线理论渊源与内涵,厘清了生态保护红线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根据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管理的实际情况,认为实施生态保护红线是必须的。进而构建一个差异化管理与监督机制、越线责任追究机制、民众参与机制、生态绩效考核机制、部门利益协调机制、生态补偿机制六维的创新模式来保障生态脆弱区生态保护红线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0.
从技术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两方面切入,运用合成控制法对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转型升级效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在技术进步方面,自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总体的全要素生产率(TFP)要高于合成西部地区,2000—2013年西部地区TFP的年均增长率也高于合成西部地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总体上促进了西部地区TFP的提高;在生态环境方面,西部地区的废气排放强度在2005年开始低于合成西部地区,废水排放强度在2010年开始低于合成西部地区,而固体废物排放强度持续高于合成西部地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总体上看是积极的。进一步考虑生态环境的外部性及“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等因素,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是具有促进作用的。  相似文献   

11.
以河北省农村生态环境为研究对象,首先从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两大类分析了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之后从二元经济结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环境政策、环境监管、农村居民环保意识五个方面深入解析了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形成原因,最后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当前有关企业管理的研究层次以及类别比较活跃,但将企业管理与生态环境伦理问题相结合的研究还很不成熟。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逐步提高,现代企业管理应更加关注其与人类生活的生态环境相结合的问题。从生态伦理的角度重新审视现代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而解决此类问题,以促进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论生态伦理视角下的企业生态工程决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系统分析了西方生态伦理思想的演变,剖析了国外生态伦理的智慧,从中寻找工业企业与生态环境兼容的决策思想依据.分析了基于生态伦理观的决策与传统决策的区别与联系,探讨了基于生态伦理的企业决策的影响因素与决策过程等.  相似文献   

14.
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依赖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资源与环境的持续发展又是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前提条件的。教育和引导公民树立以家园意识、和合观念为主 ,物我共生 ,永续发展的生态文化新理念 ,采取推行产业生态化建设 ,建立有助于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的经济核算制度 ,构建与完善与集约型增长方式相适应的加强环保的法律等对策 ,是生态环保的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15.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法治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法治是基础和保证。我国构建生态环境治理法治机制,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能力,必须坚持健全依法保护生态环境的组织协调机构,强化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措施,提升贯彻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执行力:依法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评价体系,强化科学发展的保障措施;依法健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解决好影响环境保护的关键性问题;完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公益诉讼制度,提升环保的司法救济能力,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司法的公平与正义。  相似文献   

16.
西部地区生态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但是生态保护问题突出.因此,发展生态旅游是西部旅游大开发的最佳选择.本文从实现有法可依,各级法律法规协调统一;建立明确的产权结构和科学管理模式;贯彻生态保护优先,建立健全生态标准和循环机制三个方面对我国西部生态旅游的法律制度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7.
构建与自然相和谐的商业机制——生态商业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业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根本原因是交易双方的主观不自律和市场机制固有的弊端。商家总是将环境成本外溢掉,而现行的市场机制又不能反映生态学的真理,在环保问题上存在着弊端,因此设计新的商业体系,发展生态商业势在必行,而加强绿色管理、征收绿色税费则是生态商业的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18.
实现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必经过程,是中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发展目标。企业对于推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功不可没,但是企业的经济活动打乱了自然生态环境平衡,生态问题日趋严重,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中,企业的行为选择应当体现人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切实履行保护生态和环境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生态责任主要有:保护和改善环境,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环境影响和污染排放,实施绿色管理,开展生态公益活动。作为社会有机构成体的政府和社会公众,也是生态问题解决的重要方面,他们的引导、规制和监督,将使企业生态环境责任在新的体系中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19.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是"两型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生态文明理念出发,界定城市生态文明的概念及特征,提出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与环境和谐关系、人类生态伦理文化,以及环境治理与生态安全五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长株潭生态文明水平较高,居中部地区前列,表现为经济发展较快、竞争力较强、生态保护法规较完善、环保力度不断加大等,但也存在产业结构重型化、工业"三废"排放较多和循环经济发展不快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方法,首先计算了2008年湖南省生态足迹、生态承载能力以及生态赤字。然后,运用生态足迹分析的基本结论,分析了湖南省当前生态环境的现状,最后,提出了改善湖南省生态环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