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刘宏伟 《理论观察》2012,(1):138-139
贫困大学生在高校中属于弱势群体,他们中的很多人往往因为自身家庭的经济原因.造成了他们性格上的自卑与自闭,加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着重讨论辅导员面对贫困大学生将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培养贫困大学生乐观、自信的阳光性格,避免贫困大学生因为心理障碍而将自我边缘化.  相似文献   

2.
幸宽 《魅力中国》2010,(7X):17-17
本文就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多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就如何做好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提出几点策略,比如转变贫困大学生的观念、构建多元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以及培养贫困大学生的教育观念等等,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对高校贫困大学生团体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多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就如何做好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提出几点策略,比如转变贫困大学生的观念、构建多元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以及培养贫困大学生的教育观念等等,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对高校贫困大学生团体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4.
随着贫困大学生的数量和比例逐年上升,高校贫困生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各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体系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困境,对其心理困境和能力困境并未深入涉及。对于高校贫困生除了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还应在如何提高贫困大学生自我救助、自我教育的能力方面下功夫,建立起"济困—扶志—强能"三维并进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达到"惠及所需,助困励志"的服务宗旨,真正把资助育人工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5.
李亚琼 《魅力中国》2013,(13):180-180
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决定着大学生人生的方向和质量。“中国梦”赋予当代青年大学生艰巨光荣的历史责任,高校教育工作者更需要不断钻研和揣摩其内涵,并体现到高校理想信念教育过程当中去。在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语境中去解读“中国梦’,将进一步助力大学生明·心建信,励志成才。  相似文献   

6.
王广元 《理论观察》2013,(5):120-121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部分高职大学生出现了精神萎靡不振、理想信念缺失、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使高职院校大学生励志教育的现状研究问题凸显了出来。本文首先探讨了高职院校励志教育的涵义及内容。其次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励志教育主客体进行分析。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励志教育的主体高职院校进行分析,厘清高职院校在励志教育方面取得了哪些认识,进行了哪些实践活动;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励志教育的客体高职大学生进行了特点研究。最后以新疆6所高职高专院校为例,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励志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从而得出加强励志教育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研究刻不容缓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我国高校的环境文化和贫困生的个体人格发展背景等有着密切关系.高校应通过提供适当的经济资助、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鼓励勤工助学、开展普及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等多种形式,来改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8.
面对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状况,当前大学生面临着种种困惑,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多烦恼.对此,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励志教育作为人生观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是引领大学生走向成才的必然选择,对于大学生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贫困大学生是我国高等教育收费体制改革后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我国高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高校扩招与就业形势、教育成本分担以及改革后学习方式和方法上的不适应等,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行为主体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对自身产生过积极作用的人和事物的一种感激与回报.文章调查了江西省五个代表性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感恩现状,发现大学生感恩意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由此剖析了自身修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风气等方面的原因,并从这四方面提出贫困大学生感恩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在明确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特点和界定励志教育概念基础上,文章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励志教育的内容和意义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多渠道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励志教育的观点,即物质资助与思想工作相结合,理念灌输与实践磨砺相结合,挫折教育与赏识教育相结合,自我教育、榜样示范和环境营造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贫困大学生的经济贫困已引起政府和大学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但心理贫困尚未得到足够重视.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上的贫困导致心理贫困自卑、敏感、焦虑、人际交往困难等.其形成原因,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自身的原因.消除心理贫困,应建立多元资助贫困大学生的政策体系;创建良好的关爱贫困大学生的校园文化;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保持其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3.
高校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表现为:不良心理倾向、消极观念和悲观情绪,其形成既有经济、社会、教育等方面外在原因,也有其自身的内在原因。高校应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其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张慧 《黑河学刊》2011,(12):154-155
近年来,大学生个体事件的发生不断地冲击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针对特群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高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做到:加大对困难特群学生的关注力度;要加强高校心理健康辅导教育;行之有效的做好高校困难特群学生的资助工作;多方面开展励志教育、自信自强教育。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诸多事件说明当代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本文研究通过追寻高校贫困生感恩缺失的原因,探讨了加强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途径.为高校实施感恩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贫困大学生的和谐发展是高校德育的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基础。高校德育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和谐发展,要建立健全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奠定和谐发展的物质基础;要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铸造和谐发展的精神动力;要创新观念与制度,建设促进贫困学生和谐发展的环境。  相似文献   

17.
王秋霞 《黑河学刊》2013,(8):187-188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及高校的关注和重视,特别是身体残疾且家庭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更要引起重视,加强对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高校贫困生的个性特征及心理健康状况,可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供依据。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特别是贫富差距的拉大,部分贫困大学生在人格和心理健康上都陷入了“心理贫困”之中。社会各界有义务共同来关心贫困生的成长。  相似文献   

19.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主要有:容易产生自卑感、嫉妒情绪、害羞不敢表现。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主要有:贫富差距依旧存在、攀比心理与攀比现象严重等。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社会应在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让贫困大学生认识到勤俭节约是美德,自身努力比先天条件更重要;学校要对贫困生进行及时的疏导。  相似文献   

20.
戈兆君  吴丹 《理论观察》2009,(4):121-122
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切实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应从确立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努力提高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不断丰富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强化贫困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意识等方面综合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