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0 毫秒
1.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入口的过程.(从广义城市理解城市化也可以称之为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与城市化是相互推动、互为因果的统一进程,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它即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条件.工业化要求并促进人口向城市集聚,城市化又极大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正视城市化滞后的现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理想场所,城市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城市化则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历史上,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城市化作为一种有力的杠杆,努力通过城市化来促进经济要素的地域集聚、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城市文明的地域扩散,从而使社会文明形态完成“惊险的一跃”。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市化的战略思考张锐城市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主要载体,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象征。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历史证明:农村城市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从不发达走向发达,从贫穷落后走向文明富裕的必由之路,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的发展总趋势。因此,城市的发...  相似文献   

4.
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Internet技术命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引发了一场信息革命,使人类进入信息网络时代。网络革命与信息化建设正在促使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知识经济转变,从现实直面的有形实物世界向更多地以多媒体信息网络“虚拟”的无形世界转变,它正影响着社会生产生产方式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推动着我国经济和社会从工业化向信息化、网络化迈进。与工业时代相比较,信息网络时代的主要经济特征发生了重大变化,突出体现在六个方面。1经济形态的变化:从物质经济到网络经济服务产业的比重一路上…  相似文献   

5.
贾焕银 《理论观察》2006,12(2):32-33
现代性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进步,但也导致了现代性的危机。在现代社会,作为城市和工业话语的现代性日渐向乡土社会拓展,乡土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也在面临着现代性危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乡土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应是在防止现代性危机不良后果的基础上的现代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新型工业化它不是简单地建工厂、办企业,而是人类生产方式的演进;不仅包括工业发展提供的国民收入、创造的就业岗位的增加,而且包括经济总量规模扩大、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7.
两个趋向: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新契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指出中国总体上已经从“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的工业化起步阶段,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工业化更高的阶段。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现代化发展前后两个趋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经济转型现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嘉峪关市作为西部地区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以提高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为重点,增强城市功能,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调整传统工业在城市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和文化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走节约型、内涵型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一部活生生的生产力进化史,是走向知识经济的演化史。生产力每一次划时代的进步,都是人类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的重大飞跃。人类社会已经度过了三个经济时代:石器时代、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现在已飞跃上工业时代最辉煌的巅峰,并开始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一、知识经济,21世纪经济主流在这世纪之交、千年之交的历史时刻,知识经济这一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态的出现,其意义深远。那么什么是知识经济呢?知识经济,有人称为“信息经济”或“新经济”。联合国研究机构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指…  相似文献   

10.
随着20世纪末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出现和迅猛发展,智慧资本取代金融资本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最主要动力.人类社会已从工业经济时代跨入知识经济时代.  相似文献   

11.
杨发明 《发展》2003,(7):40-41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制造业和信息产业将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将会取得很大的提高,人类在充分体验信息、网络等高新技术所带来的物质成果的同时,还会比以往更加关注人文关怀,强调人性回归,关注人的需要和个性的充分满足。人们的消费观念也会随之发生变化。马自达公司首席设计师阿诺德·奥斯托将新技术条件带来的新消费观念描述为:“顾客期望自己购买的产品能反映出自己的个性。”新的消费观念避免了工业时代的消费大同,消费者根据自己参加社会活动的具体场合、时间以及自己的身份、气质、个人爱好和经济承受能力等方面选择…  相似文献   

12.
曹静 《科技和产业》2005,5(3):26-29
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实现工业化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其关键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的支持,充分发挥“第一生产力”的带动作用。哈尔滨市作为重要的老工业基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抓好科技有效支持能力。本文通过分析哈尔滨的工业和科技的实际情况,建立了评价新型工业化中科技有效支持能力的指标体系,对19个城市中哈尔滨的评价情况加以分析,提出了提高科技对新型工业化有效支持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把握两个普遍趋向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指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胡锦涛总书  相似文献   

14.
构建休闲皖南城市群的条件分析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变,“为工作而生活”的传统价值观将被“为生活而工作”的新型价值观所取代,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文章曾经指出,2015年前后,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休闲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和作用将逐渐加大。国内越来越多的城市也开始将自己定位于休闲城市,如成都、杭州、三亚、厦门等。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50年代,“156项工程”的建设构建了中国独立自主工业体系的雏形,为新中国确立现代工业和国防工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推动了中国工业化进程,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56项工程”启动了中国大推进式工业化发展的道路,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工业化奠定了良好的物质技术基础;成规模地转移了苏联基础工业的基础技术,填补了我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基础技术的空白,在短期内促进了技术进步,为中国形成较为独立和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基础;重构了中国工业化区域,造就了大批重要的工业基地,建立了一批多类型的工业城市群体,改变了建国之初工业布局不合理的状况。“156项工程”是后发国家推进工业化发展实现工业赶超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16.
庞志明 《魅力中国》2008,(2):190-192
人类从蒙昧、野蛮走向文明,从渔猎文明发展到农业文明,又从农业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而现在正面临着社会发展模式、经济型制的大变革,即工业文明向一种新的文明的转变,这种新文明我们称之为生态文明。每一次文明更替都是一次社会革命,促进了社会大发展、大进步,同时引起人类住区(城乡)结构和本质的深刻改变。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昭示着人类住区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而导向新的人类聚居模式——生态城市。面向未来的生态城市研究因此成为城市科学和城市规划研究的世界前沿与热点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7.
城市是人类社会步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人类社会大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一定时间和空间的聚集。在城市的形成过程中,社会就赋予了城市一定的功能,使城市成为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随着城市的扩张,以及经济发展带来产业资源集中的需求,城市综合体出现了新的变迁,  相似文献   

18.
蔺国勤 《发展》2017,(12):38-41
改革开放以来,酒泉市工业化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全省率先步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但在新型工业化过程中一些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不仅制约工业领域的革新与进步,也影响着社会、文化、经济、科技等因素的有效配合与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人类社会由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演进的过程中,往往会经历“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到“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转变,城乡关系也会经历“城乡分化”、“城乡分离”、“以城带乡”、“城乡交融”、“城乡一体”五个阶段。其中,在以城带乡阶段,客观上城市资源有着强烈的参与乡村建设发展的愿望,  相似文献   

20.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交织的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这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新需求、新挑战. 一是工业化社会带来新挑战,如失业问题、劳资矛盾突出,像去年富士康的“十二跳”、农民工开胸验肺等问题时有发生.二是城市化社会带来新挑战,城市贫民区、“三无”农民、房屋拆迁等问题困扰着我们.三是风险型社会带来新挑战,4.2亿网民力量,催生了公民集体行动的增加.四是多样性社会带来新挑战,导致社会热点问题不断产生,考验着政府社会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