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尝试把人民币汇率波动纳入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监控体系,采用1996年1季度至2008年2季度的季度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1)我国货币政策是通过货币渠道来影响实际经济总量的,并且狭义货币供应量更能实现对实际产出目标的传导和调控;(2)人民币汇率波动的扩大会减少货币供应量;(3)不可能三角在我国是成立的;(4)将人民币汇率波动纳入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监控体系能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货币冲击与中国经济波动——基于DSGE模型的数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93~2008年的季度数据,本文在一个包含Calvo价格粘性的新凯恩斯主义模型中,讨论了中国货币冲击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假定货币政策通过调整货币供给增长实施的前提下,本文根据模型模拟和实际数据的对比以及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货币并非我国经济波动根源,实际产出对货币供给具有一定反馈作用。(2)通货膨胀的顺周期性和领先增长表明中国经济周期存在总需求拉动的特性。物价波动在中短期主要由货币供应量波动引起。(3)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有效但效果有限,货币供给变动对投资的作用效力更大,对消费需求刺激有限。  相似文献   

3.
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围绕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特征,系统地对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进行模型分析和数据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增强,货币供给的可控性降低;短期货币需求和货币流通速度不稳定,货币供给的可测性较差。但是,货币供给量与GDP和物价之间的相关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文章围绕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特征,系统地对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进行模型分析和数据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增强,货币供给的可控性降低;短期货币需求和货币流通速度不稳定,货币供给的可测性较差。但是,货币供给量与GDP和物价之间的相关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谢罗奇 《生产力研究》2005,(5):22-23,26
货币供给的内、外生性的认识和判断决定着一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文章在对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作了实证分析后,认为货币内生性直接影响了我国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的有效性。提出要调整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最好直接钉住通货膨胀率。  相似文献   

6.
电子货币的产生与发展已经给传统的货币金融理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以电子货币为视角,通过对电子货币与交易性货币供给的相关性进行统计检验,结果表明: (1)电子货币对交易性货币有着明显的替代效应,它不仅改变了货币供给结构,而且给传统货币层次划分方法带来了新的挑战; (2)电子货币对传统货币的替代有着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3)电子货币的存在削弱了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能力,弱化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效果,从而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中央银行应用各种金融工具调节货币供求, 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其核心是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在保持币值稳定的前提下,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因此,科学调配国库资金的流量、流向,直接关系到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1.对中央银行信贷资金的影响。国库资金增加,表明资金流向中央银行,社会经济中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尝试建立一个包含预期到的与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冲击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通过贝叶斯技术估计模型,并基于估计后的模型考察了预期到的与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冲击对产出和通货膨胀波动的影响。结论表明:预期到的与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冲击对通货膨胀波动有显著影响,二者均可以解释28%以上的通货膨胀波动,但对产出波动的影响偏小。因此,央行政策选择上可以积极运用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调控通胀,同时应注重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合理引导公众预期,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货币供应量的产出、通货膨胀效应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中国1978~2008年的年度数据,运用VAR模型实证分析中国货币供应量政策对总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效应。主要进行了脉冲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并结合中国货币供应量政策的特点,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货币政策在短期内对产出有影响,在长期是中性的;(2)货币供应量无论在长期还是短期内都对物价具有系统性影响;(3)中国货币政策有效,但效果有限;(4)中国货币供应量受到物价和产出变动一定的影响,即货币供给具有一定内生性。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中国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政策目标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认为中国宜选用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文章同时给出了基于货币政策目标的中国货币需求函数,认为货币的超额供给是导致当下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影子银行运用自身信用创造功能向社会增加了信贷供给,实际扩大了货币供应量,这对当前我国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产生了冲击,影响了货币政策调控效果。采用1992-2010年的年度数据建立相应的VAR模型,实证研究影子银行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动态关系,根据实证结论并结合我国当前的现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采用信用总量主导的货币政策降低影子银行影响;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弱化货币总量波动;规范银行理财业务降低金融风险等。  相似文献   

12.
测度货币政策效应:方法论假说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0.调节货币供给与信贷资金总量是我国货币政策的基本运作形式,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世界性趋势相一致,名义货币供应量事实上已成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因此,本文在根据总供给函数构建的货币政策效应分析理论框架的支持下,通过考察我国1979—1990年间名义货币供应量及其与同期以国民收入为代表的实际变量间的互动关系,来事后(exante)测度该时期内名义货币供应量管理对经济稳定政策目标的实际作用。 由于可利用的统计资料在因果关系检验方面的局限,这里设立的测度货币政策效应的方法论假说也许较所给出的结论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选择的理论和实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自1996年开始采用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但在实践中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指标与最终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联度与预期相差较大。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选择的有效性,其次通过IS-LM模型从理论上对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进行了分析,进而通过实证数据从货币乘数的不确定性和央行对基础货币供应量的控制两个方面,证明了我国LM曲线存在不稳定性,从而得出我国利用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200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提出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为时间分割点。基于VAR模型、脉冲响应图和方差分解图,对货币政策在不同汇率制度下调控房地产价格的有效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在汇率改革后,货币政策变量对房产价格的调控有效性得到显著的提高。其中,货币供应量的有效性变化尤其明显。另一方面,相对于汇率改革之前,汇改后的外汇储备波动并不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显著变动,表明了固定汇率制度的实施限制了货币政策制定的自由度。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GARCH-M(1,1)模型,以研究利率、货币供应量与股价波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利率波动与股价的关系和持续性影响都较弱,而货币供应量的波动对股价则表现出很强的联系和持续性,从而验证了我国股市的“资金市”特征。  相似文献   

16.
王建华 《经济师》2005,(4):246-247,249
我国从 1 996年开始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它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正确实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但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 ,诸如金融业的不断开放和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 ,对货币供应量的有效性开始受到质疑 ,文章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从纵向角度出发实证检验了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两个环节中货币供应量的有效性 ,结果显示货币供应量的有效性的确在不断下降 ,并对有效性下降的原因进行了全面的剖析。  相似文献   

17.
开放经济下的货币政策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元辉  杨永光 《经济师》2001,(7):29-30,79
文章从我国目前货币政策的效果分析入手 ,提出国内货币政策运行机制改革和外汇体制改革必须结合进行 ,以及汇率和利率政策的搭配问题。提出要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必须将固定汇率制转变到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上来 ,逐步加强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宏观调控和加强我国货币市场建设 ,完善对货币供应量内生性波动的冲销手段。  相似文献   

18.
正自中国1994年10月正式向社会公布货币供应量统计数据以来,中国的货币供应量一直保持着较快增长速度。长期的货币快速供给带来了较大的货币规模,到2013年中期,中国货币供应量的绝对规模超过100万亿元,货币的相对规模(M2/GDP)也超过了1.8,远高于典型的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货币的快速供给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包括房地产市场泡沫、产能过剩与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并使人们再次审视货币政策的  相似文献   

19.
货币政策失灵了吗--1998~2003年货币-产出的因果关系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年以来,为使我国国民经济能够保持持续较快的增长,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相配合,央行实施了稳健的货币政策。但在市场需求不足的条件下,其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通过对1998年以来各层次的货币供应量与产出的因果关系的实证检验,从货币供给对实际产出的影响来探讨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得出一些对货币政策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货币供给是否具有内生性以及内生性程度如何,关系到中央银行以货币供给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通过实证分析,从2001年第2季度至2011年第2季度的数据上看,我国货币供给表现出越来越强的内生性。主要表现在:(1)货币乘数在短期内波动较大,极不稳定;(2)货币供应量和基础货币之间不存在稳定的关系,即货币乘数在长期内也不具有可测性;(3)基础货币量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外汇储备和央行对存款银行债券变动的影响;(4)基础货币量和货币乘数之间存在相反的变化趋势。因此,必须改革我国现存的强制结售汇制度;完善国有企业、银行的预算约束机制,提高再贷款的门槛;加强对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监管;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