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德国农业合作社的成功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德国是合作社组织的发源地,而今,农业合作社遍布德国农村地区,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和销售的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推进了农业结构调整,而且在促进德国农村地区发展、提高农民  相似文献   

2.
德国的农业流通合作社历史比较悠久,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因此,本文试图详细介绍德国的农业流通合作社.本文所说的德国农业流通合作社,仅指原西德部分.原东德部分情况不同,不在本文所写范围之内.一、我国农业流通合作社的规模德国农业流通合作社的发展规模,可以从下列数字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3.
德国农业合作社发展及对我国的几点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德国农业合作社发展概况 德国是世界合作社组织的发源地之一,自1864年莱弗森创立德国第一个合作社--黑德斯道夫信贷合作社以来,已有140多年的发展历史.大致说来,德国合作社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正>德国农村土地证券化制度概述在18世纪中晚期的德国,为了整顿处于崩溃边缘的农业经济,规范农村经济运行秩序,最大可能减少战争对农业经济主体的直接冲击,政府开始向农村大量注入资本。1770年普鲁士的西里西亚省成立的"土地抵押信用合作社",这是德国第一家土地银行。合作社的社员开始主要是农民,合作社通过省级政府部门的指引来发行农村土地债券,将筹集到的闲散资金贷给合作社成员,助其发展农业经济。19世纪初,土  相似文献   

5.
组织成本视角下的农业合作社基本制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组织成本视角分析了合作社、农业合作社的基本制度,基本制度会带来"得"和"失",通过组织成本可以看出"得"、"失"各是什么,进而解释了基本制度的存在理由。在基本制度基础上的创新使农业合作社保持了生命力。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将不同类型客户作为所有者引入合作社,改变了基本制度,也就失去了合作社最主要的优势。中国面临着大多数农户不是合约农业市场主体、农业要素市场交易成本高等合作社发展障碍,农业不平等发展观念和农业新自由主义观念没有积极去克服这些障碍,但不克服这些障碍农业合作社就很难获得真正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德国国土面积35.7万平方公里,约一半用于农业生产。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德国的农业生产效率也非常高。德国政府重点采取了三大措施来实现农业现代化。重视农业合作社建设作为世界合作社发祥地,德国早在1867年就制定了第一部《合作社法》,后来又经多次修改完善。农业合作社在德国农业生产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的合作组织很大,如德国畜牧协会等,其会员遍及全国,95%的畜牧养殖户都是其会员。主要原因是农民参加合作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中主要出现了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联动型和合作社一体化三种模式。本文认为,从制度设计的角度来看,合作社一体化模式是最优的农业产业化模式;从制度运行的角度来看,农业产业化模式的经济绩效与农业产业化所处的发展阶段紧密联系;从制度演化的角度来看,农业产业化模式呈现出由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向中介组织联动型模式和合作社一体化模式逐次演化的路径。本文最后从上述结论出发,提出了中国现阶段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德国农业合作社的成功之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国是合作社组织的发源地,自1864年莱夫艾森创立第一个合作社以来,距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而今,德国的农业合作社遍布德国农村地区,为农民提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以及信贷、农资供应、咨询等服务,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织载体。合作社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和销售的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推进  相似文献   

9.
丹麦与中国农业合作社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丹麦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历程、特点、内部制度安排、合作社发展动力等方面与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比较,分析了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丹麦农业合作社的具体差别,认为合作理念、社员自治、人才培养是目前中国从丹麦合作社发展中可以汲取的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10.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立法专题研究报告(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合作社的法律基础与制度特征从合作社发展的历史看,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合作社发展过程,以及与之相应的法律和制度特征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各国合作社的制度特征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在合作社发展初期,提出系统的合作社发展理论,合作社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再由国家制定法律加以规范。这种合作社既有比较强的理论基础,又能较好地适应于经济的发展。比较典型的是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合作社。二是不强调合作社的理论研究,不受传统合作社原则的束缚,完全强调商业化的运作方式,随着环境的变化而灵活多变地安排合作社的运作方式。国…  相似文献   

11.
李秉龙  乔娟 《农业经济》1991,(2):43-45,31
联邦德国,即指原来的西德,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农业产值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农业劳动力只占全部就业人口的5.6%。在这样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度中,农业中的合作经济却发挥着极其重大的作用。德国农民全部购买与销售额的一多半是与合作社发生关系,营业额从50年代的100亿马克上升到1988年的414亿马克。这个数字说明了社员对合作社的信任和农民这种自助组织的效率。那么,为什么在这样一个实行社会市场经济的国家中,农业中的合作社会具有如此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还是先来看一看德国农业中合作社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1986年10月,四川省农业经济考察团一行6人,对联邦德国农业政策和农村组织结构进行了为期半月的考察。现仅就个人的感受,对该国农业合作制问题作个简要介绍。一、在个体家庭农场的基础上发展合作制联邦德国农业合作制的产生和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丁个体家庭农场在经营规模方面的不足,削弱了中间商资本的地位,为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较为有利的条件。德国农业合作制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最早出现的合作社是在农村福利机构的基础上,于1847年由德利茨施市市长莱夫艾森先生在韦斯特瓦尔德组织的一个农业贷款合作社。接着1850年由该市初级法院官员舒尔茨组织了第一个手工业合作社。在以后的几十年里,合作社的思想在整个德国得到传播。莱夫艾森系统的贷款合作让和舒尔茨系统的手工业合作社彼此独立地扩大着合作领域,不断吸收更多成员,使农业商品、手工业  相似文献   

13.
何满雄 《南方农村》2012,28(6):9-12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促进农户增收的制度安排,通过提高农户的组织化获得产品价值链中更多的收益。价值分配合作社盈利和发展的基础,是多数合作社利用组织规模优势能够实现,但不能对整体经济的增长做出贡献,而且在市场竞争趋于激烈、组织规模效应递减的影响下不具有长期优势;能够为经济增长带来贡献的价值创造才能使合作社获得长期发展的潜力和竞争优势。价值创造在于突破传统生产要素配置的低水平均衡,引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人力资本投资等新的生产要素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创造农产品价值,贡献于经济增长。合作社为农业发展引入新的生产要素提供了组织条件,实现农产品价值的创造途径在于激励农户投入资本的制度安排、农业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农户人力资本的投资。  相似文献   

14.
重释农业合作社存在与发展的内在动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关中国各地农业合作社存在必然性的原因 ,传统的解释是 :追求农产品产出的规模效应和在农产品交易中依靠农户间的合作来壮大谈判的力量。然而 ,笔者从另一角度——农业合作社生存机理问题着手来分析合作社生存发展的根本原因、最终动力 ,并以此为突破口探寻在合作社内部建立高效的制度规范 ,使合作社成员能够实施自我控制、监督 ,以杜绝合作社运行中可能出现的管理层面上的道德危机以及社员间的投机欺诈行为。  相似文献   

15.
当合作社被作为一种企业制度时,其本质规定性是企业剩余依据成员提供的某种非资本生产要素数量进行分配,合作社本质规定性对初始阶段的合作社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本质规定性对于企业效率具有正面和负面两种影响,在特定条件下本质规定性决定了合作社有可能成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通过农民合作社制度演变过程,本文探讨了合作社如何在本质规定性基础上进行制度创新。利用合作社本质规定性,本文辨析了国际合作社联盟的相关规定、关于合作社本质规定性的现有观点、中国多元化合作社理论、现实中带有合作社字样的农业组织等重要问题,进而认为目前中国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急需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16.
德国合作社制度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国合作社制度的基本特征(德)肯特·阿瑟沃弗·埃卡尔特享尼森一、合作社的概念众所周知,合作社在德国历史悠久,有关合作社思想的萌芽可追溯到十九世纪50年代。尽管随着历史的前进,合作社自身和合作社的管理者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从不同时期人们描述的合作社概念...  相似文献   

17.
作为农民自己的组织,与投资者所有企业相比较,在与农民进行的交易中,农业合作社是更有利于节约交易费用的制度安排,但同时它又是一个高成本的组织。在由于信息不对称严重和资产专用性较强而导致机会主义风险较高的领域容易出现合作社,而导致合作社组织成本进一步上升的因素则限制了合作社的发展空间。农业合作社节约的交易费用和产生的组织成本的比较决定了合作社的边界。  相似文献   

18.
德国的农业合作运动和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比较早,也比较成功。他们的农业合作体系和农村金融体系,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工业化的过程中自下而上发展起来的。这对于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农村经济来说,无疑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1993年9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和诺曼基金联合召开了一次德中合作社、自助组织与农村金融问题理论研讨会,会上德国波恩大学农业政策、市场研究与经济社会学研究所李宾斯基教授较系统地介绍了德国农业合作体系和农村金融体系的情况。现根据记录,摘要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9.
齐力 《南方农村》2010,26(4):60-64
在东南亚国家,农业合作社是沟通基层农民和政府的桥梁,是国家传达和执行农业和农村政策的工具。农业合作社发展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作用很重要。以泰国和越南为代表的东南亚农业合作社区别于欧美国家的专业合作社模式,有自己独到的特点。本文探究了东南亚农业合作社和欧美合作社的区别,为东南亚国家农业合作社发展汲取了经验。  相似文献   

20.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大力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农民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合作社成员权利是合作社制度的重要内容,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完善相关立法规定,澄清理论争议,有助于构建完善的合作社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