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占先优势:一个进入壁垒的系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稀缺性概念在一定条件下从生产要素向技术、顾客品牌认知和市场总容量等范畴进行了推广,再结合资源市场对产品市场的依托性、产品市场(顾客认知)的结构性和在位厂商策略性行为的存在性,提出了占先优势概念体系,并逐一分析比较了资源占先优势、认知占先优势和市场容量占先优势。接着在一定的传统壁垒优势与占先优势的对应关系下剖析了经典进入壁垒定义,再次确认了进入壁垒的占先优势本质,建立了考察时期长短、市场结构化  相似文献   

2.
日本国内市场长期内存在着不可视的准入壁垒是一个不容质疑的事实,日本式的产业组织是典型的不可视壁垒之一,本文以日本6大企业集团组织为研究对象,对该组织造成的市场准入壁叠水平,发挥准入壁叠作用的机制及其发展趋势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日本6大企业集团组织通过“圈内竞争”方式在增强国家经济整体竞争力的同时,发挥了强大的国内市场保护功能,6大企业集团组织已经开始一场自发地削弱其准入壁垒作用的行动,只是其过程仍将十分漫长。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中国彩电业的市场行业和市场绩效进行了分析,用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理论剖析了彩电业过度竞争、价格大战和低劣市场绩效的原因。最后指出彩电业的出路是降低彩电业的退出壁垒,实施国家援助退出政策,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  相似文献   

4.
市场进入壁垒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世英 《开发研究》2005,(4):98-100
从产业组织理论研究和对现实经济的更深入理解的角度看,研究进入壁垒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现实意义。本文从进入壁垒的概念、决定因素、进入壁垒与市场绩效、进入管制与产业组织政策等方面对进入壁垒问题的研究作了较全面的综述,以利于对该问题的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论知识产权壁垒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外国跨国公司越来越把知识产权作为直接投资的替代品、来获取垄断高额利润。知识产权日益成为中国企业发展的壁垒。本文首先分析了外国跨国公司如何利用知识产权设置种种壁垒,包括制度壁垒、市场垄断壁垒和法律壁垒等。进而提出跨越外国知识产权壁垒的方法和途径。包括建立“创新立国”的新知识产权战略,大力发展知识产权股务公司,充分发挥第二发明人的作用,以及制定统一的知识产权法典和建立知识产权法院等。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人力资本市场上,各种招聘单位为谋职者进入本行业而人为设置的职业壁垒,形形色色,五花八门,已经引起了广大求职者的反感和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从产权理论的角度来看,职业壁垒的本质诱因在于利益双方信息不对称,招聘制度的路径依赖,以及具有公共资源效应的潜在利益驱动。职业壁垒的实质是一种劳动力产权交易费用,它阻碍了社会进步和职业自由发展,需要破除。  相似文献   

7.
中国对外贸易中遭遇的专利壁垒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国际贸易中有一种新形式的壁垒--专利壁垒正在逐渐形成,并且对我国呈现包围的趋势,发达国家利用专利设置了一道道贸易壁垒,一方面抵御了我国产品的进入,另一方面使他们的产品通畅地进入我国市场。认识和应对好专利壁垒,打好专利战,对发展入世之初的中国对外贸易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面临的知识产权摩擦日益增多,文章通过各种数据、案例,探讨了知识产权壁垒的多种表现形式,分析了由知识产权壁垒所带来“超绝对利益”,并以市场竞争、市场结构和社会价值观为基础点和出发点.力求澄清过度保护所引发的各种效应。  相似文献   

9.
杨小力 《特区经济》2006,(2):315-316
国际贸易壁垒变动后所形成的贸易制度环境是引起企业组织行为发生相应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首先,分析了壁垒变亿的具体特点,讨论了壁垒变动对企业产生影响的内在机理。其次,分析了壁垒变动后,我国企业在价格行为、技术创新、人力资本控制和组织结构调整这几个方面的演进趋势。  相似文献   

10.
无论是在具有网络外部性特征的市场中,还是在不具备网络外部性特征的市场中,与在位者相比,市场后入者都面临着进入壁垒的阻碍。本文在对具有网络外部性特征的产业的市场竞争机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网络外部性市场中后入者所面对的进入壁垒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网络外部性强化了进入壁垒对市场后入者阻碍功能。案例分析中,中国移动通信产业的后入者中国联通在竞争中的暗淡市场表现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网络外部性对进入壁垒的强化作用。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最后对网络外部性市场中的后入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产业组织理论为指导,分析了我国陷入经营危机的证券公司的退出壁垒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降低证券公司退出壁垒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地方政府主导型消耗战与制度性退出壁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消耗战的框架分析了地方政府在设置国有企业制度性退出壁垒过程中的策略选择。在本文的分析中,地方政府通过补贴等方式将亏损企业维持于市场之中,而这一行为客观上对其他地区的企业生存形成压力。在这种政府主导的消耗战中,地方政府决定退出壁垒持续的时间。分析的结果表明,如果设置壁垒能够给地方政府带来更高的净收益,或者地方政府能够更多地将维持退出壁垒的成本转嫁出去,那么退出壁垒持续的时间将越长。  相似文献   

13.
2008年12月31日三鹿事件开庭,轰动全国并影响整个乳制品行业的三鹿奶粉事件最终以三鹿破产告终.三鹿等规模不断扩张的在位企业并没有因为规模的扩张获得有效的市场进入壁垒,缺乏壁垒所导致的价格战使企业利润越来越低是三鹿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文章指出企业应该通过不断优化自身组织结构、建立和谐的供应链体系、加强产品创新能力来建立有效的市场进入壁垒.  相似文献   

14.
吴汉嵩 《特区经济》2004,(9):115-117
一、目前常用的国际贸易新壁垒1.国际贸易新壁垒的概念国际贸易新壁垒是相对于传统贸易壁垒而言的,它是指以保护人类健康和劳动者权利、保护自然环境、减少对动植物的危害为借口,以保护国内市场和削弱竞争对手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目的,而设置的所有阻碍国际商品自由流动的新型非  相似文献   

15.
区际壁垒与贸易的边界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1997和2005年的多重面板数据,从28个省份和8大行业两个层面来获取中国贸易的边界(壁垒)效应。结论是:中国省份层面的平均边界效应在1997~2005年有上升的趋势(去除运输成本、相对产出和价格因素外);中国存在跨时期增长的边界壁垒,且西部区域的边界壁垒要高于东部区域;行业层面上,对商业运输业等第三产业保护程度最高,农业次之,轻工业的壁垒要低于重工业。本文对影响边界效应的不同因素进行了考察,认为在地方保护偏好下,地方政府对财税自主权的增强以及对经济控制力的加强都是导致省际贸易壁垒(或市场分割)的因素。在"十一五"期间,中国强调区域和谐发展,更多的是需要加强区际市场一体化,消除行政壁垒。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十五年,甘肃省劳动力市场历经复苏、发展、缩小和再发展这样一个曲折的道路,目前初具市场形态,但远落后于东西部经济发达地区,存在劳动力难以流动的问题,如1992年国有企业职工流动率低于全国平均流动率2.7%,与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的劳动力市场有较大的差距,也制约企业用工自主权的落实和各项改革的深入发展。因此,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当务之急是摈除劳动力流动的各种壁垒,使劳动力在较大范围内自由流动,促进全省劳动力市场繁荣。  相似文献   

17.
叶生新 《改革与战略》2012,28(7):108-111
中小企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但现存的资本壁垒、规模经济壁垒、制度性壁垒和技术壁垒又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文章认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必须把握好进入产业的时机;创新产业组织和商业模式,破除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壁垒并提升竞争水平;营造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体制与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18.
主导设计:市场进入壁垒理论新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下,主导设计作为决定与控制市场进入壁垒的根源性壁垒,成为市场进入壁垒的新范式.为此,在当今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不断涌现的技术经济规范转换期,及时较早进入新技术系统,形成自我支持的技术体系和市场支撑网络,是后进企业和后起国摆脱大型跨国公司控制,成功实施进入跨越和实现赶超的根本路径和机会窗口.  相似文献   

19.
赵永亮 《南方经济》2012,(3):13-22,36
本文通过引入适合于我国省份层面的国内贸易边界效应模型,利用1997、2002、2005和2006年的相关样本,具体考察了影响我国国内贸易的两个层面壁垒因素。在控制了距离等自然壁垒变量后,实证得出了我国样本期的边界效应值为16.78,且1997-2002年和2002-2005年两个期间平均的省份边界效应具有上升的趋势(其中后个时期上升趋势明显走弱,显示边界效应的收敛趋势),而2005年之后则具有下降趋势;结果认为地方产业结构雷同对区际贸易具有阻碍作用,财政分权下的政府保护偏好是导致贸易壁垒的重要因素,省份的对外贸易对区际贸易具有替代效应,而经济结构和政策壁垒的总体边界效应达3.90。  相似文献   

20.
降低我国证券公司退出壁垒的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产业组织理论为指导,分析了我国陷入经营危机的证券公司的退出壁垒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降低证券公司退出壁垒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