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运用生态足迹法计算吉林省1986-2008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与人均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吉林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人均生态赤字存在较强的波动性,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增大;万元GDP生态足迹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吉林省整体经济效率呈升高趋势;同时生态足迹密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承受的生态压力不断增长;在此期间,吉林省对区域外部的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上升,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整体下降.  相似文献   

2.
矿业城市生态足迹的变化是其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反映。文章采用生态足迹评价模型对矿业城市武安2007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武安市的生态足迹远远大于生态承载力、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生态足迹多样性水平较低、武安市处于严重的生态赤字状态,而造成生态赤字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武安市的能源消耗量大。武安市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大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生态承载力,进而促进武安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基于生态足迹分析法的河北省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生态足迹分析方法为工具,对河北省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估,计算得到该地区2004年的生态赤字达人均1.68世界公顷,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生态足迹的供需结构,并提出促进该地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生态足迹模型是一个很好的测度可持续发展的工具,能非常直观地表现可持续发展状况.比较陕西省1999-2005年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陕西省的经济发展存在生态赤字,说明其发展是以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为代价的,特别是对可再生资源(主要是草场)和不可再生资源(煤、石油、天然气)的过度开发程度已经相当严重.  相似文献   

5.
在介绍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的基础上,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山东2008年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山东2008年人均生态赤字为2.616hm2.cap-1,远远超过了其生态承载力。要努力改变现有的消费模式,建立可持续消费的理念,提倡科学合理、高效地使用各类资源,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从而减少生态足迹。同时,应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提高居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动员全社会力量,实现山东资源、经济、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运用生态足迹时序账户对江苏省1989—2003年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定量测度,结果表明快速的工业化加剧了生态足迹的高速增长:近15年来江苏省年均生态足迹为1.615hm^2/cap,生态承载力为0.540hm^2/cap,年均生态赤字为1.075hm^2/cap。生态足迹日益增大的同时生态承载力却以微弱的幅度逐年下降,江苏省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压力日趋增大。  相似文献   

7.
生态评价方法与区域生态足迹评价——以无锡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Wackemagel等提出的生态足迹评价方法对无锡市1998--2002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并使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从宏观上度量了无锡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生态状况。结果认为无锡市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的困难,生态安全受到胁迫,生态赤字从1998年的2.4945公顷/人增大到2002年的4.0301公顷/人。因此有必要重新思考无锡经济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矛盾的协调。  相似文献   

8.
自1997年直辖以来,重庆市的人均生态足迹不断上升,而生态承载力在不断下降,出现了持续且不断上升的生态赤字,年平均增长率已达5.87%。可见,重庆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超出了其承受的范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应创新发展模式,提倡循环经济的资源利用模式,并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以提高生态承载力、降低生态足迹。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方法,首先计算了2008年湖南省生态足迹、生态承载能力以及生态赤字。然后,运用生态足迹分析的基本结论,分析了湖南省当前生态环境的现状,最后,提出了改善湖南省生态环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中国环渤海、长三角、泛珠三角三大沿海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分别对2003—2012年三大地区的旅游产业结构水平和旅游生态承载力指数进行测度和评价,并从结构和承载力视角,揭示沿海三大区域空间差异特征,进而分析和检验产业结构、承载力对旅游经济增长的作用。结果表明,2003—2012年中国沿海三大区域的旅游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和高度化转化,总体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但长三角、珠三角波动较大表现出不稳定性,环渤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波动趋势逐渐变小。各地区旅游生态承载力略有提升,但旅游生态需求大于旅游生态供给,旅游生态处于赤字状态,旅游生态赤字越来越大;旅游生态承载力提升、旅游产业结构调整能够有效推动旅游经济增长,旅游产业结构的正向作用大于旅游生态承载力。  相似文献   

11.
运用基于能值分析的生态足迹改进模型分析评价了2005-2009年中国西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发现虽然西南地区整体上尚有生态承载力盈余,不过四川、重庆、广西和贵州一直处于生态承载力超载状态,而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面临着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因此西南各地应从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和环保理念等方面着手,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首先核算并分析了2000年—2009年安徽省的生态足迹,之后引入回归分析方法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的生态足迹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得出区域生态足迹将持续上升,碳足迹也逐渐成为生态足迹的主导,而采矿业及其后续的加工业对生态足迹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就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控制矿产资源开采规模、改革税收激励机制、倡导环境道德等方面,提出了维持区域生态环境均衡发展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7年和2008年的山西省统计年鉴数据,通过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山西省2008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盈余与赤字,并与2007年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化石燃料用地占用的赤字最大,盈余最大的是耕地。(2)2008年的经济发展在化石燃料上出现了较大的赤字,远远超过了化石燃料的承载力。(3)2008年耕地、草地、化石燃料地、水域面积及赤字有所降低,赤字下降主要是煤炭产量下降导致的;林地、建筑用地面积有所上升。  相似文献   

14.
论文运用生态足迹理论,对石家庄市藁城、鹿泉、辛集三个代表性区域的生态盈亏状况进行测算,分析三个区域的空间差异性及其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并根据分析结果所呈现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结果显示,藁城、鹿泉、辛集三个区域的人均生态足迹远高于其人均生态承载力,导致生态赤字越来越大,说明目前石家庄市的经济发展是在资源超额攫取的基础上进行的,经济发展的背后是对土地可持续利用能力的破坏,要改善这种现象就要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土地可持续利用之间的关系,走良性健康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1997—2015年重庆市38个县域经济数据,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与空间聚类分析法,对重庆市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变迁与产业竞争力变化的时空分异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重庆市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整体较为均衡,但传统“主城六区”产业结构显著优于其他区县;重庆市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整体较为温和,但渝西地区产业竞争力两极分异巨大;重庆市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具有较强的粘性与扩张性,变动幅度较小;重庆市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变动与主体功能区格局趋同,优化开发区与重点开发区呈现出较强的上升态势。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为进一步优化并提升重庆市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和竞争力,必须加快发展渝东北、渝东南生态产业,发展壮大渝西地区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重庆市畅通发达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立健全对欠发达县域经济的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6.
旅游生态足迹理论正逐步成为测度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通过对我国旅游生态足迹相关研究文献的系统回顾,发现我国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生态足迹理论与模型的评述、不同尺度旅游地生态足迹的实证研究、单项旅游项目的生态足迹研究、旅游者生态足迹研究、旅游生态足迹的应用研究等五个方面,在时间尺度、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后续研究还需弥补衡量指标单一生态偏向性和数据获取与计算误差等不足。  相似文献   

17.
重庆库区是受生态约束的人口密集区域,在作为彻底的生态控制区域暂时尚不具有现实可能性的情况下,重庆经济增长方式及其区域差异化战略选择尤其重要.库区作为被统筹发展的对象,追求与新重庆直辖市建设步伐协调一致具有合理性,但老重庆的整体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机制和技术扩散机制才是三峡库区实现集约经济增长的根本途径.产业集群是克服库区产业"空心化"并保护生态环境的希望所在.激发"缺位城市"的区位功能,有望产生"区位连锁效应".在生态约束条件下,主动引导发展路径而不是被动选择,既可降低生态灾难发生的可能性,更有希望构筑"和谐库区".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生态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生态环境问题正在演变为当前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已成为人类的共识。对于产业结构不平衡、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面临生态资源和环境双重压力的湖北省而言,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9.
绿色生态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导致了农村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的不协调,背离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绿色生态型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整体效益的发展模式,是以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制度、生态文化、生态法治为主体依托的发展模式,是建设和谐、可持续发展新农村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20.
基于生态学视角对产业经济理论的重新阐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生态因子、种群密度、食物链等概念的应用,对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等有关问题进行了重新阐释,从而提供了一个分析产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