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赵亮 《企业导报》2015,(2):58-59
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当前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围绕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就业问题展开论述。首先介绍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特征,然后介绍了国外劳动力转移过程及带给我国的经验,接着分析了农民工城市就业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2.
王静  王欣 《城市问题》2014,(1):89-94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城市就业经历了不同阶段,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依据多方面数据以及不同时期的政策倾向和时代背景,对不同阶段的农民工流动总量变化及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基于数据分析及时代特点将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着重对现阶段农民工城市就业的特征进行了剖析。现阶段的农民工城市就业,呈现出省际流动减少且举家外出流动的特征;在年龄构成上,30岁及以下人员所占比重明显减少。针对现阶段农民工城市就业的特点,提出了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问题是农业农民农村问题的一个缩影。农民工的称谓带有歧视性文化色彩、经济能力成为农民工定居城市的主要问题、公平感影响农民工的城市融合等,成为了困扰农民工的几个问题。解决农民工本土化的就业问题,要积极引导,改变农民工的传统就业观念,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实行农民工“公民”身份,促进农民工的城市融合;加强制度建设,保障农民工权益;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为我国城市发展和经济建设都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与农民工相关的各种问题不断涌现,使农民工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热点。笔者认为,在这些问题中,其最根本的就是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如今,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民工就业问题也再次面临新的考验,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新形势下农民工就业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梁良 《中国就业》2010,(3):20-22
威海市是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美丽城市,是全国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点和山东省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城市。全市有本地农村人口132.4万人,占全市户籍总人口的52.5%,外来农民工27万人。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将其作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公平正义的一项重要工作,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机制,优化公共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6.
就业能力对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以上海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恩立 《城市问题》2012,(7):96-102
就业是民生之本,提升就业能力可为改善农民工的城市生存发展处境提供基础性条件,进而影响其城市居留意愿。本文基于对上海市1026份农民工的问卷调查,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考察这一群体就业能力因素对于其城市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就业能力的五个核心指标中教育程度、就业服务享有、社会网络以及职业类型显著影响农民工的城市居留意愿,而工会参与因素影响不显著;传统变量中只有婚姻状况通过显著性检验。研究显示,适恰的就业能力支持政策将既有助于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职业发展,也有利于提高其留城意愿、促进我国持续稳定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7.
2006年以来,农民工跨区域、跨行业流动日渐活跃,但在城市就业却面临诸多歧视性政策,平等的劳动权利被严重侵害。在新生代成为农民工主体的形势下,其对就业期望的显著提高,与就业质量的普遍偏低,存在鲜明反差,造成企业“招工难”与农民工“就业难”的“纠结”。为此,必须尽快纠正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为城乡劳动者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农民工为研究对象,根据多方面数据,依据总量及增长率的变化特点,分析了不同时代特征下的农民工城市就业问题,并将该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本文主要通过对外出农民工总体规模、流动格局以及收入状况三个方面,来分析农民工城市就业的现阶段特征.结果呈现出农民工外出总量增长减缓,举家外出、省际流动减少、向大中城市聚集以及中、西部地区收入水平迅速追赶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是就业问题,而农民就业也是我国宏观就业战略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温铁军认为:“今天的农民问题就是就业问题。城市中出现的一些农民工犯罪问题,都是由于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民的就业压力和生活危机导致的。”  相似文献   

10.
我国产业工人队伍的主要成员是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农民工中新生代农民工的比重已接近六成.在新生代农民工的诸多问题中,最为突出并引起各界关注的是其就业稳定性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流动率高、就业稳定性差,必然不利于其自身、企业和社会的发展.本文将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服务的企业、生存的社会三个角度出发,找出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不稳定的因素,并给出能促进其稳定就业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农民工在城市就业、居住、生活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农民工不是廉价劳动力的代名词,而是繁荣城乡、促进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享受农民工带来的综合效益的同时.更应注重保护农民工的基本生活和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就业》2012,(7):28-29
年年招工,年年有企业叹“难”。对于处于东部城市来说,企业遭遇“招工难’’并不是新鲜事,但“难度”大小、缓解方式、延续时间,与政府、企业的作为还是大有关系。无锡市向来高度关注农民工就业与企业用工问题,在促进企业用工、开展就业服务上作出创新实践,不仅企业“缺工问题”得到了及时缓解,更有效提升了农民工的就业层次。  相似文献   

13.
据统计,2012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261万人,比上年增长3.9%,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未来农民工总量还会快速增加。因此,农民工就业已不仅仅是人口和经济问题,更是一个严重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指出,"十二五"期间,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依然庞大,农民工就业压力依然较大。对于农民工就业问题,十八大报告给出方向: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14.
关于农民工转移就业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做好农民工工作,是城乡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就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而农民工工作的重要内容就是如何做好农民工转移就业。为此,各地区、各部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都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实践证明,强化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和就业能力,是农民工转移就业的基础;统筹城乡,推动城市社会公共资源和服务机构普遍为农民工服务,是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的关键;打造劳务输出特色品牌,引导农民工创业就业,是农民工转移就业的重要出路;用社保为农民工织就“安全网”是农民工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5.
《中外企业》2003,(2):64-69
目前,无论是就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还是异地转移、进入城镇就业的农民工,均得不到应有的社会保障,就业风险远大于城市劳动力,这是影响农业富裕劳动力转移和农村人口城镇化的重要制约因素。逐步建立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户籍制度造成了我国特有的农民工市民化问题。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农民工市民化问题重新得到重视。研究利用案例研究法,在初步访谈基础上选取了十多个具有典型的市民化过程的农民工案例,对他们进入上海、适应上海和融入上海的过程进行深度访谈,其中重点考察农民工的就业变迁以及就业变迁对他们市民化的影响。研究表明,农民工就业变迁影响了农民工在城市的经济收入、居住条件、家庭状况、社会关系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进而对他们的市民化水平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研究也发现,在农民工的就业变迁过程中,人力资本的提升起着很大的作用。农民工取得其人力资本提升的主要渠道为非正规培训,如学中干(learning by doing)、自我培训,仅少数农民工通过正规培训获得人力资本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外关于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就业空间转换、就业空间转换的相关研究,以及城市"就业—居住"平衡与错位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现有研究主要从单一城市的角度展开分析,并且"就业—居住"平衡与错位问题的研究是从针对全部城市人口或者部分弱势人群展开分析的,没有专门针对城市群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就业—居住"模式选择问题开展探讨。未来从系统视角,考虑经济、社会、资源多系统综合因素对城市群农民工"就业—居住"模式选择、演变规律影响等,是较好的研究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已成为经济建设中的生力军,是城市发展不可缺少的力量。,人们很难想象,如果农民工一旦消失,我们的经济该如何发展?我们的城市该怎么运转?农民工不仅在城市工作,而且在城市消费、纳税,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是城市政府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是全国的农业大省,农村农民数量比重大,而哈尔滨市作为黑龙江省会城市,更是大量农民工群体的聚集地,对于约占农民工总数60%的新生代农民工必须要高度关注。就业问题作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问题不仅关系着农民工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时更是关系着城市的城镇化的进程,必须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20.
《创业者(广州)》2006,(6):34-38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工亦农,流动性强,有的长期在城市就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或在乡镇企业就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为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