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葛寿昌 《上海改革》1997,(10):22-24
现行的企业工资调控办法,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企业自我制约机制尚未形成的条件下采取的过渡性的调控措施。这种调控办法对突破高度集中的直接调控模式,引入市场调节因素,形成企业工资增长机制,控制工资的过快增长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现行的调控办法仍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如调控范围有限,调控主体错位,行政色彩过浓等,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为此,应当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个人收入分配调控体制。  相似文献   

2.
行为科学与现代企业制度李少惠(兰州730000兰州大学管理系)行为科学是现代管理理论的主流学派,它产生、发展和应用的主战场始终是企业。推行现代企业制度,首先要有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进一步改变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相似文献   

3.
品牌建设──国有企业时新课题曹效阳随着我国深化改革步伐的不断迈进,企业亦由计划经济为主导转变为以市场经济为主导,企业的目标由原来完成国家下达给企业的任务,过渡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企业被时代的浪潮推进了市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国有大型企业的环境、性质、地位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对政府高度依赖的附属物,逐步转变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生产和经营主体。因此,如何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以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是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作为电力修造企业,几年来,我们紧紧抓住加快电力建设的大好时机,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加快企业发展步伐,企业效益和整体规模实现了飞速增长,企业由改革开放前年产值千万余元的中型企业迅速成长为一个固定资产1.…  相似文献   

5.
黄江霞  高澜 《中国经贸》2010,(24):254-255
随着改革事业的发展,企业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已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客观上要求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内部控制是实现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赖以顺利进行的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为了增强企业在改革浪潮中的竞争实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要求企业必须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经营水平,完善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6.
语录经典     
《宁波经济》2010,(6):9-9
计划经济并未退出中国历史舞台。 ——经济学家厉以宁近日表示,计划经济体制有两个支柱:一个支柱是国有企业制度,另一个支柱是城乡二元体制。不把这两个支柱搞掉,计划经济就还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厉以宁认为,我们不能奢谈自己的体制优势。  相似文献   

7.
论现代企业制度概念的基本规定王效昭我国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代表,目前正在进行看转机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工作。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生产力发展的客观水平还不高,由于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在开始建设的动机上,在建设所依...  相似文献   

8.
张胜  方瑞 《魅力中国》2013,(14):311-311
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们往往视技术规范为法,将规范的具体规定和要求等同于法律条文来对待。技术规范或规程,与各种技术条例、技术要求、工法、指南等技术文件一样都是技术标准,本身不具有法律作用,只当工程各方(业主、设计、施工企业)认同作为设计与施工的依据并在契约的基础上,才能作为法律仲裁的依据。将技术问题法制化并强制执行,  相似文献   

9.
正确认识和处理企业管理与改革的关系●杨振宇国有大中型企业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形成这种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这些困难的方法也是多样的。但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大中型国有企业内部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包括大中型国有企业自...  相似文献   

10.
王海龙 《辽宁经济》2003,(11):52-52
所谓统分结合管理体制,就是借鉴发达国家母子公司企业组织模式,在总厂统一规划、调控下,划分生产经营单位,分级分权管理,各自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分灶吃饭的一种经营机制。它是对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企业组织结构的改革,是市场经济主体和基础的重新构筑。从而形成大企业全面、多头进入市场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1.
苗葵 《北方经济》2007,(12):74-75
一、现行税制和税收管理体制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现行税制和税收管理体制是1994年税制改革后形成的。实践证明,基本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税制向市场体制新税制的平稳过渡,建立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税制体系框架,税制要素设计更为科学、合理,税种由改革前的32个减少为25个。  相似文献   

12.
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实现战略重点转移李洪峰经过十五年企业改革,国有企业的总体运行状况仍然没有明显改观,原因在哪里?出路在何方?我以为,根本原因在于国有企业数量众多,规模过小,遍地开花的不合格总体格局没有改变。这种不合理的总体格局是传统计划经济的产物,是违...  相似文献   

13.
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乃至国家成长的引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国改革探索的过程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伴随这一进程,一批中国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实现了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14.
政府改革是国企改革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平 《辽宁经济》1999,(10):13-13
一、政府是政企不分的关键改革20年来,为了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我们进行放权让利、两权分离、转换经营机制等三个主要阶段的改革。然而,国有企业仍然缺乏活力,亏损面日益扩大,下岗大军日益增多,传统体制的政企不分问题仍然阻碍着国企改革,不仅政企关系“剪不断,理还乱”,而且政企不分又以新的面孔出现。实践表明,国企改革主要不在国企自身,而在政府方面。1.所有者的权力决定着政府是政企矛盾的主要方面。政府和企业是一对矛盾,政企合一或政企不分,是计划经济体制的最主要特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  相似文献   

15.
卜夙 《中国经贸》2011,(12):14-14
目前,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还没有消除。企业财务行为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企业财务行为扭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要矫正企业财务行为必须从多方面入手,进行综合治理,以此才能构建我国企业优化的理财目标。  相似文献   

16.
怎样参与新农村建设 首先,树立信心。必须看到,供销合作社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已经有条件、有能力在新农村建设当中有所作为。供销合作社最困难的时候是1992-1999这8年。这8年,是供销合作社在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艰难探索、痛苦挣扎的8年,是严重亏损且逐年大幅度增加、在亚洲金融危机中遭遇股金挤兑风波,雪上加霜的8年。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供销合作社首当其冲。可以说,改计划经济,就是改供销合作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把供销合作社推向市场。供销合作社长期成长于计划经济体制,是计划调拨的枢纽和工具,是统购统销的主渠道。因此,计划经济每少一块,供销合作社的经营就减少或萎缩一块。  相似文献   

17.
我国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在国务院(1998)42号文件指引下,基本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平稳过渡,棉花工作步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轨道,但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其一就是棉花收购市场主体的多元化竞争。国务院虽明确规定不允许其他企业、个人收购加工棉花,  相似文献   

18.
论会计人员的“双重身份”梁智睿改革开放前,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我国长期忽视经济立法的实际制约,企业与国家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故国家对企业的经济行为选择会计人员实施纪律约束和监控。同时,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亦需要会计人员进行记录、计算与考核,会计...  相似文献   

19.
改革总是针对特定对象的改革。过去三十年,中国改革的对象主要表现为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谓“市场化改革”即是指将计划经济体制改为市场经济体制。到目前为止,尽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待完善,但已基本建立起了初级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虽然还存在许多残余,但作为一个整体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因此,今后改革的主要对象已不再是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而是三十年改革后形成的“过渡性体制”。也就是说,中国改革的对象已发生了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20.
姬坤 《魅力中国》2009,(24):86-87
资本是企业的血脉,是企业经济活动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置身于动态的市场环境之中,计划经济的融资方式已经得到根本性改变,企业融资成果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